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310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53
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第一气侧管与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还包括第一室内机,第二室内机,还包括蓄热模块;还包括恒温除湿模块;上述模块均通过模式转换器连接设置在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还包括热水模块和地暖模块,还包括光伏模块。根据本公开通过一套系统可以同时实现恒温除湿、蓄热化霜、空调需求、地暖需求、生活热水需求和光伏的应用的效果,解决用户不同的实际需求,各个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接入系统或不接入系统。系统。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0001]本公开涉及多联机
,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特点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空调产品的功能需求重点也各不相同。例如,南方重点关注空调制冷功能;北方对空调制冷功能关注不高,主要关注空调的制热和地暖功能;长江流域梅雨季节时期,对空调的恒温除湿功能要求较高;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空调系统是最优的使用方案。而为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若将全部功能集成设计,系统复杂而且成本很高。
[0003]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套空调系统可以集空调模块、地暖模块、生活热水模块、恒温除湿模块、蓄热化霜模块和光伏模块,同时实现恒温除湿、蓄热化霜、空调需求、地暖需求、生活热水需求和光伏的应用。
[0004]专利号为CN 210832379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集制冷、制热和地暖功能于一体的空调系统,这种系统虽然可以实现制冷、制热、恒温除湿和地暖的功能,但是无法解决制热水的需求,蓄热化霜和光伏功能亦无法实现。
[0005]专利号为CN10429641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根据用户需求自由匹配空调系统和热水的需求量,但是此系统又无法实现其他的功能。
[0006]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模块化全功能多联机无法同时实现恒温除湿、蓄热化霜、空调需求、地暖需求、生活热水需求和光伏的应用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0007]公开内容
[0008]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多联机空调系统无法同时实现恒温除湿、蓄热化霜、空调需求、地暖需求、生活热水需求和光伏的应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其包括:
[0010]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
[0011]还包括第一室内机,所述第一室内机通过模式转换器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
[0012]还包括第二室内机,所述第二室内机也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
[0013]还包括蓄热模块,所述蓄热模块也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
[0014]还包括恒温除湿模块,所述恒温除湿模块也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
[0015]还包括热水模块,所述热水模块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
[0016]还包括地暖模块,所述地暖模块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连通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之间,能够在所述换热组件中流通制冷剂以换热供地暖;
[0017]还包括光伏模块,所述光伏模块能够吸收太阳能并产生电能以供给至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以及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式转换器还包括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第三控制阀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三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节流装置。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室内机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第六管路、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以及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六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所述第八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四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八管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七管路上,所述第六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式转换器还包括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第六控制阀和第四节流装置,所述第九管路与所述第七管路上的所述第五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九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六控制阀,所述第十管路与所述第八管路上的所述第四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十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四节流装置。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蓄热模块包括蓄热器,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第十一管路、第十二管路和第十三管路以及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所述第十一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蓄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述第十二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蓄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所述第十三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蓄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七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十三管路上,所述第八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十二管路上,所述第十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式转换器还包括第十四管路和第十五管路、第九控制阀和第六节流装置,所述第十四管路与所述第十二管路上的所述第八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十四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九控制阀,所述第十五管路与所述第十三管路上的所述第七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十五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六节流装置。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恒温除湿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和第七节流装置,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第十六管路、第十七管路和第十八管路以及第十控制阀和第十一控制阀,所述第十六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
述第十七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所述第十八管路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十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十八管路上,所述第十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十七管路上,所述第七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十六管路上。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式转换器还包括第十九管路和第二十管路、第十二控制阀和第九节流装置,所述第十九管路与所述第十七管路上的所述第十一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十九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十二控制阀,所述第二十管路与所述第十八管路上的所述第十控制阀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二十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九节流装置。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恒温除湿模块还包括第二十一管路、第二十二管路和第八节流装置,所述第二十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第一气侧管(31)、第二气侧管(32)和液侧管(33),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端(1a)连通;还包括第一室内机(61),所述第一室内机(61)通过模式转换器(100)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还包括第二室内机(62),所述第二室内机(62)也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器(100)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还包括蓄热模块(63),所述蓄热模块(63)也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器(100)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还包括恒温除湿模块(64),所述恒温除湿模块(64)也通过所述模式转换器(100)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还包括热水模块(8),所述热水模块(8)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还包括地暖模块(9),所述地暖模块(9)包括换热组件(91),所述换热组件(91)连通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和所述液侧管(33)之间,能够在所述换热组件(91)中流通制冷剂以换热供地暖;还包括光伏模块(10),所述光伏模块(10)能够吸收太阳能并产生电能以供给至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机(61)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611),所述模式转换器(100)包括第一管路(101)、第二管路(102)和第三管路(103)以及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所述第一管路(101)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61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第二管路(102)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61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所述第三管路(103)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61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一控制阀(51)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103)上,所述第二控制阀(5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102)上,所述第一管路(101)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7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转换器(100)还包括第四管路(104)和第五管路(105)、第三控制阀(53)和第二节流装置(72),所述第四管路(104)与所述第二管路(102)上的所述第二控制阀(52)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四管路(104)上设置有所述第三控制阀(53),所述第五管路(105)与所述第三管路(103)上的所述第一控制阀(51)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五管路(105)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节流装置(72)。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室内机(62)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621),所述模式转换器(100)包括第六管路(106)、第七管路(107)和第八管路(108)以及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所述第六管路(106)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62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第七管路(107)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62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所述第八管路(108)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62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
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四控制阀(54)设置于所述第八管路(108)上,所述第五控制阀(55)设置于所述第七管路(107)上,所述第六管路(106)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7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转换器(100)还包括第九管路(109)和第十管路(110)、第六控制阀(56)和第四节流装置(74),所述第九管路(109)与所述第七管路(107)上的所述第五控制阀(55)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九管路(109)上设置有所述第六控制阀(56),所述第十管路(110)与所述第八管路(108)上的所述第四控制阀(54)并联连通设置,且所述第十管路(110)上设置有所述第四节流装置(74)。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模块(63)包括蓄热器(631),所述模式转换器(100)包括第十一管路(111)、第十二管路(112)和第十三管路(113)以及第七控制阀(57)和第八控制阀(58),所述第十一管路(111)的一端能与所述蓄热器(63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第十二管路(112)的一端能与所述蓄热器(63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所述第十三管路(113)的一端能与所述蓄热器(63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七控制阀(57)设置于所述第十三管路(113)上,所述第八控制阀(58)设置于所述第十二管路(112)上,所述第十一管路(111)上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7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余凯倪毅李龙飞傅英胜薛寒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