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载投放机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提出了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罩、丝杠、滑轨、绕线轮、线缆、驱动轮,第二限位罩;其中,滑轨、丝杠均为两条,共同组成框架结构作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所述第一限位罩固定于所述支撑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罩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第二限位罩与丝杠通过螺纹配合,在丝杠带动下沿滑轨前后滑动;所述绕线轮为两组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限位罩内,所述线缆一端固定,另一端在绕线轮经多次缠绕排线,最后从第二限位罩下方穿出,缠绕在驱动轮上后再接入诱饵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装置在实现线缆的规整缠绕和快速投放与回收的同时,解决线缆扭转问题,提升诱饵弹重复使用的效能。的效能。的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载投放机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拖曳式诱饵系统在载机受到地方雷达威胁时投出诱饵弹,同时发射出与载机相当的雷达信号,误导敌方导弹制导,起到保护载机的作用,对于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概率,进而提升其作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使用方便、诱导效果明显、价格低廉等优点。其中,可回收式拖曳诱饵系统通过诱饵弹的重复使用来增强战场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载机生存概率,已成为现代载机必不可少的装备。
[0003]作为可回收式拖曳诱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缆收放装置可实现诱饵弹的多次投放和收回,其设计技术十分关键。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国内外类似产品的线缆收放装置一般如图1所示,其特征是绕线轮的转动轴线与放出线缆的轴线平行或重合,这将必然导致线缆在收放过程中发生绕自身轴线的扭转,增大线缆中光纤信号的衰减,降低诱饵装置的性能,同时还会增加线缆磨损,减少线缆寿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在实现线缆的规整缠绕和快速投放与回收的同时,解决线缆扭转问题,从而
[0004]提升诱饵弹重复使用的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提出了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设计方案,用于在实现线缆的规整缠绕和快速投放与回收的同时,解决线缆扭转问题,提升诱饵弹重复使用的效能。
[0006]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罩、丝杠、滑轨、绕线轮、线缆、驱动轮,第二限位罩;其中,滑轨、丝杠均为两条,共同组成框架结构作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所述第一限位罩固定于所述支撑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罩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第二限位罩与丝杠通过螺纹配合,在丝杠带动下沿滑轨前后滑动;所述绕线轮为两组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限位罩内,所述线缆一端固定,另一端在绕线轮经多次缠绕排线,最后从第二限位罩下方穿出,缠绕在驱动轮上后再接入诱饵弹。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罩采用开口式设计,通过四处外接套筒固定在丝杠和滑轨上;外接套筒与丝杠之间设置有转动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罩与第一限位罩相对设置在丝杠和滑轨上,上端两处套筒安装在滑轨上,可前后滑动;下端两处套筒安装在丝杠上,通过螺纹前后移动。
[0009]优选的,所述丝杠和滑轨采用固定设计。
[0010]优选的,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螺旋状线槽,所述绕线轮通过滚珠轴承固定在两个限位罩内;所述滚珠轴承由轴承内圈和滚珠组成滚珠轴承,使得绕线轮可以绕轴承内圈转动。
[0011]优选的,所述驱动轮通过支架设置于靠近第二限位罩的支撑体端部,支架角度高
度可调,实现线缆引出方向的调节。
[0012]积极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通过两组绕线轮、第一限位罩和第二限位罩在丝杠及滑轨上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线缆的规整缠绕和投放与回收。相较于国内外的诱饵收放装置,该设计方案所需空间更小,空间利用率高,结构机构形式更简单,工作可靠性高。
[0014]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绕线轮采用线槽式排线方式,通过轴承内圈和滚珠绕轴自转,从而实现线缆的收放与回收。收线及放线过程中,驱动轮与丝杠转速机械协调,确保线缆在绕线轮之间区域不会松弛,同时驱动轮还可卸载部分线缆张力;线缆通过线槽规整缠绕在绕线轮上,通过第一限位罩、第二限位罩与驱动轮的限制,可有效避免线缆打结现象,理论上避免线缆扭转现象,减小对线缆内部光纤信号的损耗。
[0015]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绕线轮的初始距离及终点距离可调整设计,能够适应不同
[0016]投放长度的需求,通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目前国内某种诱饵线缆收放装置示意图;
[0018]图2是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示意图;
[0019]图3是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绕线轮细节示意图;
[0020]图4是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爆炸图。
[0021]其中,1.第一限位罩、2.丝杠、3.滑轨、4.绕线轮、5.线缆、6.驱动轮、7.第二限位罩、8.轴承内圈、9.滚珠、10.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工作过程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参见附图2
‑
4;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由第一限位罩1、丝杠2、滑轨3、绕线轮4、线缆5、驱动轮6、第二限位罩7、轴承内圈8、滚珠9、线槽10组成,其中,第一限位罩1、丝杠2、滑轨3、绕线轮4、线缆5、驱动轮6、第二限位罩7为本装置的主体核心部件,丝杠2、滑轨3均为两组,滑轨3与丝杠2上下平行排列构成整个装置的支撑框架结构,第一限位罩1、第二限位罩7作为绕线轮4的安装支撑结构,分别设置于支撑框架的两端;第一限位罩1固定,第二限位罩7与第一限位罩1之间相对运动;滑轨3作为滑动导向部件,丝杠2作为驱动部件,驱动第二限位罩7在滑轨3上前后滑动。
[0023]在上述设计基础上,所述绕线轮4上设置有若干线槽10,绕线轮4通过轴承内圈8、滚珠9构成的滚珠轴承固定在两个限位罩内,所述线缆5一端固定,另一端经过线槽10多次缠绕排线,最后从第二限位罩7下方穿出,缠绕在驱动轮6上后再接入诱饵弹。
[0024]在上述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的设计基础上,所使用的绕线轮4的初始距离及终点距离可根据不同投放长度需求的诱饵弹进行调整设计,绕线轮的轴承内圈8、滚珠9、线槽10数量不仅限于三个;绕线轮4的数量直接影响线缆的总长度;其长度确定可根据滑轮原理精确计算。绕线轮4的排线方式不仅限于线槽式,也可以是齿轮槽式等其他方式。
[0025]上述结构中,滑轨3的截面形式不仅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楔形等其他形状;本质上
只要能提供滑动导向的结构均可;与之对应的第一限位罩1和第二限位罩7的限位形式不仅限于半开口圆形,也可以是方形等其他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改进。
[0026]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放线过程工作顺序如下:
[0027]丝杠2开始转动,带动绕线组4和第二限位罩7在丝杠2和滑轨3的限制下直线运动接近第一限位罩1;同时,驱动轮6开始运转,线缆5被诱饵弹拖出,线缆张力带动绕线轮4转动。最后,线缆5在丝杠2和驱动轮6的协调下放出,实现诱饵弹的快速投放;在第二限位罩7与滑轨3之间涂抹润滑脂,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使得第二限位罩7滑动更为流程。
[0028]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收线过程工作顺序如下:
[0029]丝杠2开始转动,带动绕线组4和第二限位罩7在丝杠2和滑轨3的限制下直线运动远离第一限位罩1;同时,驱动轮6开始运转,绕线轮4转动带动线缆5在线槽上规整缠绕,线缆张力拉动诱饵弹向装置内运动。最后,线缆5在丝杠2和驱动轮6的协调下收回,实现诱饵弹的回收。驱动轮6及丝杠2均通过数控电机驱动,以精确控制收线、放线速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罩、丝杠、滑轨、绕线轮、线缆、驱动轮,第二限位罩;其中,滑轨、丝杠均为两条,共同组成框架结构作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所述第一限位罩固定于所述支撑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罩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第二限位罩与丝杠通过螺纹配合,在丝杠带动下沿滑轨前后滑动;所述绕线轮为两组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限位罩内,所述线缆一端固定,另一端在绕线轮经多次缠绕排线,最后从第二限位罩下方穿出,缠绕在驱动轮上后再接入诱饵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罩采用开口式设计,通过四处外接套筒固定在丝杠和滑轨上;外接套筒与丝杠之间设置有转动机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罩与第一限位罩相对设置在丝杠和滑轨上,上端两处套筒安装在滑轨上,可前后滑动;下端两处套筒安装在丝杠上,通过螺纹前后移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杠和滑轨采用固定设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螺旋状线槽。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曳式诱饵线缆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轮通过滚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若石,石舟,谭伟,穆雪峰,李骞,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