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1407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包括管体,管体的两端设置有铜封帽,管体靠近下端铜封帽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管,管体靠近上端铜封帽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第一分流管用于制冷剂进入管体,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用于制冷剂流出管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换热器分流组件实现多流路并联制冷剂的均匀分布,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均匀分布,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均匀分布,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5mm内螺纹管换热器具有换热能力强、用铜量少、制冷剂充注量小等优点,但也导致管内摩擦系数增加和制冷工质流动阻力的增大,从而导致换热器管内压降的上升。随着制冷剂流量增大,制冷剂侧压降也会逐渐增大,且管径越小,压降增大趋势越明显。根据空调p

h图分析可得,压降增大会导致蒸发温度下降,从而导致系统能效下降。
[0003]为了避免压降过大造成的蒸发压力下降和系统性能的降低,5mm内螺纹管换热器的制冷剂一般采用多流路并联布置的形式,但是,多流路布置容易导致各路制冷剂分配不均匀。制冷剂液相分配偏少的支路内,工质很快全部蒸发成气体,换热面积未能有效利用;制冷剂液相分配较多的支路内,工质出口过热度很小,甚至有未蒸发的液体,进而造成空调系统的换热能力恶化,从而降低了整机能效。因此这一类换热器需要合理的分流组件来保障其各流路的制冷剂分配均匀,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5]提供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解决5mm内螺纹管换热器多流路并联布置容易导致各路的制冷剂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两端设置有铜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靠近下端铜封帽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管体靠近上端铜封帽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用于制冷剂进入管体,所述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用于制冷剂流出管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5mm内螺纹管换热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外径为12.5

12.6mm,所述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的主管段外径皆为4.75

4.76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管体从下往上分别设置有四个圆形管口,所述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分别通过所述管口与所述管体连通,所述四个管口的圆心在一条直线上,所述四个管口的圆心的连接线与管体中心线平行。
[0011]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长度为260
±
1mm,所述第一分流管对应的管口中心离所述管体的下端距离为25.5
±
0.5mm,所述第二分流管对应的管口中心离所述管体的上端距离为94.5
±
0.5mm,所述第三分流管对应的管口中心离所述管体的上端距离为78.5
±
0.5mm,所述第四分流管对应的管口中心离所述管体的上端距离为24.5
±
0.5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
[0013]一种空调器,包括有上述换热器分流组件,所述空调器为分体壁挂式空调。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实现多流路并联制冷剂的均匀分布,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16]本技术提出一种空调器,具有上述换热器分流组件。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的主视图;
[0020]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的左视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管体100、第一分流管110、第二分流管120、第三分流管130、第四分流管140、铜封帽150、管体中心线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4]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参见附图1

2示出本技术的换热器分流组件,包括管体100,管体100的两端设置有铜封帽150,管体100靠近下端铜封帽15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管110,管体靠近上端铜封帽15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分流管120、第三分流管130及第四分流管140,第一分流管110用于制冷剂进入管体100,第二分流管120、第三分流管130及第四分流管140用于制冷剂流出管体100,管体100从下往上分别设置有四个圆形管口,第一分流管110、第二分流管120、第三分流管130及第四分流管140分别通过管口与管体100连通,四个管口的圆心在一条直线上,四个管口的圆心的连接线与管体中心线200平行。
[0027]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制冷剂由第一分流管110进入管体100,制冷剂在进入到管体100后,制冷剂的流速及压力也会相应变化从而产生有利于混合的扰动,制冷剂在管体100内充分混合后形成雾状流后经由第二分流管120、第三分流管130及第四分流管140进入5mm内螺纹管换热器中参与换热,从而实现多流路并联均匀分流的目的。上述分流组件尤其适用于5mm内螺纹管换热器,对于7mm及以上规格的换热器效果相对较差,主要原因在于7mm及
以上规格换热器压力降相与5mm换热器差异较大,具体为,5mm换热器相对于7mm及以上规格的换热器,管内摩擦系数大,制冷剂流动阻力大,从而导致5mm换热器的压力降更大,因此为了保证制冷剂在换热器内部合理地压降,发挥换热器的性能,5mm换热器需要相应的增加分流的支路数。
[002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管体100的长度为260
±
1mm,第一分流管110对应的管口中心离管体100的下端距离为25.5
±
0.5mm,第二分流管120对应的管口中心离管体100的上端距离为94.5
±
0.5mm,第三分流管130对应的管口中心离管体100的上端距离为78.5
±
0.5mm,第四分流管140对应的管口中心离管体100的上端距离为24.5
±
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分流组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两端设置有铜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靠近下端铜封帽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管体靠近上端铜封帽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用于制冷剂进入管体,所述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用于制冷剂流出管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器分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5mm内螺纹管换热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换热器分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外径为12.5

12.6mm,所述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的主管段外径皆为4.75

4.76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换热器分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从下往上分别设置有四个圆形管口,所述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第三分流管及第四分流管分别通过所述管口与所述管体连通,所述四个管口的圆心在一条直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顺谢培钦黄炳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