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直流系统的能量吸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直流输配电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直流系统的能量吸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当今输配电技术主要由两种方式组成,即交流输配电和直流输配电。当前,交流输配电技术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在高电压、长距离、大容量输电以及交流电网互联等应用场景下,交流输电系统具有电力走廊宽、缺乏稳定性以及容量受限等缺点,采用电缆供电还存在无功补偿容量大、电压控制困难的问题;在给直流负荷供电场景下,交流配电方式存在变换层级多、效率低等不足。与交流输电相比,直流输电在远距离输电中具有投资少,运行损耗低等优势,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方式无需专设无功补偿设备,非常适合于海上及陆上风电场并网、电网互联、孤岛与弱电网供电、城市供电。
[0003]直流输电系统主要分为基于电网换相的直流输电系统(LCC)、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VSC)和基于LCC和VSC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当交流系统故障时,直流系统可能会出现过电压,严重危及设备及电网安全,需要采取措施快速可控吸收直流系统过电压能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直流系统的能量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连接在直流系统的正极直流母线和负极直流母线之间,包括串联的电抗器和多个子模块;所述子模块包括多个二极管以及与二极管连接的直流均压和耗能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直流系统的能量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1)、第二二极管(2)、第三二极管(3)和第四二极管(4);所述直流均压和耗能电路包括储能电容(5)、可关断器件(6)、吸收电阻(7)和取能单元;所述第一二极管(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2)的负极连接,作为子模块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三二极管(3)的正极和第四二极管(4)的负极连接,作为子模块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1)和第三二极管(3)各自的负极均连接公共点A,所述第二二极管(2)和第四二极管(4)各自的正极均连接公共点B,所述储能电容(5)两端分别连接公共点A和公共点B,所述可关断器件(6)和吸收电阻(7)串联后,连接于公共点A和公共点B之间;所述取能单元与储能电容(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直流系统的能量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抗器为1个或两个。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轩,杨晓楠,杨岳峰,燕翚,张帆,李奇南,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