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0632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排水格栅,排水格栅的周侧沿竖直方向排列有多根过滤立柱,排水格栅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收集箱,污水收集箱内设置有用于过滤道路污水的滤水件,滤水件包括第一过滤板、两第二过滤板和两第三过滤板,污水收集箱相对的两侧壁上向内开设有安装槽,两第三过滤板上安装在安装槽内且呈水平设置,两第二过滤板呈倾斜设置,第二过滤板一端与第三过滤板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过滤板铰接,第一过滤板呈水平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滤水件、格栅本体和平板的设置,起到对污水的多重过滤作用,保证污水运输速率的同时对杂质进行过滤去除,提高对污水的处理利用率。提高对污水的处理利用率。提高对污水的处理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进行日常市政工程的路面维护时,需要对路面进行日常洒水,而对于市政道路上的积水通常直接通过道路两侧的排水井进行排放,缺乏对道路清洗后产生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的系统。
[0003]公告号为CN207776063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安装于市政道路上的排水格栅,排水格栅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收集箱,雨水收集箱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有用于净化雨水的雨水处理箱,雨水处理箱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有用于存储雨水的雨水贮存箱。上述装置在运转时,道路积水通过排水格栅进入到雨水收集箱内,然后积水通过第一管道进入雨水处理箱内进行净化处理,最后通过第二管道储存于雨水贮存箱内,用水时将雨水贮存箱内的积水进行抽取使用。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在进行工作时,道路积水直接通过排水格栅进入雨水收集箱内,由于缺乏对道路积水进行初步过滤的装置和结构,因此会有树叶等杂质进入到雨水收集箱内,而雨水收集箱与雨水处理箱仅仅通过第一管道连通的方式,可能会产生树叶等杂质堵塞第一管道的情况,进而造成积水在雨水收集箱滞留而无法进入到雨水处理箱内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能够对积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处理并对树叶等杂质进行截留处理,减小对积水回收处理过程的影响。
[0006]本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包括排水格栅,所述排水格栅的周侧沿竖直方向排列有多根过滤立柱,所述排水格栅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收集箱,所述污水收集箱内设置有用于过滤道路污水的滤水件,所述滤水件包括第一过滤板、两第二过滤板和两第三过滤板,所述污水收集箱相对的两侧壁上向内开设有安装槽,两所述第三过滤板上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且呈水平设置,两所述第二过滤板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过滤板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滤板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板铰接,所述第一过滤板呈水平设置。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格栅的设置便于对清洗道路后产生的污水进行收集,同时过滤立柱起到对大体积杂质的阻挡作用,减小大体积杂质进入污水收集箱内的量,进而减小杂质堵塞管道的几率,较大程度上可避免因杂质堵塞管道而导致无法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同时滤水件的设置起到对污水进一步的过滤作用,同时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的配合相较于水平设置的过滤板而言,增大了过滤时的过滤面积,提高对污水的过滤效率。
[000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污水收集箱内设置有随排水量改变过滤面积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挡流板、复位弹簧和第四过滤板,所述污水收集箱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挡流板沿竖直方向发生滑移的滑移槽,所述挡流板远离所述污水收集箱内壁的一端向外凸出有凸块,所述污水收集箱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凸块沿竖直方向滑移的滑槽,所述复位弹簧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槽与所述滑移槽连通,所述滑移槽底面安装有所述第四过滤板,所述污水收集箱设置有滑移槽的两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C形通道,所述第四过滤板与所述C形通道顶端端口配合,所述C形通道底端端口与所述收集箱底端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件的设置起到自动调节有效过滤面积的作用,当污水收集箱较大时,原有的滤水件可能无法及时地对污水进行过滤处理,进而造成污水流入污水收集箱内的速率大于污水过滤速率的现象。此时污水会在滤水件上滞留,滞留的污水具有一定质量进而推动挡流板在滑移槽内沿竖直方向发生滑移,挡流板进一步带动凸块压缩复位弹簧,挡流板发生位移后,第四过滤板与污水收集箱连通,进而增大有效过滤面积,污水通过C形通道运输至污水收集箱底部。当污水处理量恢复正常时,复位弹簧复位产生的弹力推动挡流板再次抵接第三过滤板,同时将第四过滤板与污水收集箱隔离。
[001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格栅包括导流斜面和格栅本体,所述格栅本体呈水平设置,所述格栅本体上间隔开设有导流孔,所述过滤立柱安装在所述格栅本体各侧边上,所述导流斜面设置在所述格栅本体外周侧。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斜面的设置起到对道路污水的引流作用,使得格栅本体周侧的道路污水具有向导流孔内运动的趋势力,一定程度上增强道路污水的流动性。
[001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滤立柱上可拆卸连接有平板,所述平板与所述导流斜面最高端持平,且所述平板上间隔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导流孔孔径。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板的设置,起到对行人的保护作用,避免行人在经过排水格栅时,因排水格栅与地面存在的高度差而发生摔倒的情况。同时平板上的通孔起到对平板上污水的引导作用,同时平板上通孔孔径大于导流孔孔径的设置,保证污水流入格栅本体内的同时,减小杂质堵塞通孔的几率。
[001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平板的底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套,所述过滤立柱与所述安装套卡接配合。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立柱与平板上安装套卡接配合的方式,便于进行平板在过滤立柱上的装卸工作,方便工作人员定期清理格栅本体上的导流孔。
[001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污水收集箱的底端侧壁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污水收集箱的底面设置有污水管,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污水收集箱的一端连接有储存箱。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收集箱内的水分为两部分进行运输,污水收集箱底部相对会积聚较多杂质和污垢,因而对于污水收集箱底端的水通过污水管进一步运输进入排污管道进行排放;连接管将污水收集箱内相对较为干净的水运输进入储存箱内进行收集存放。
[001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管呈U形设置,所述连接
管的一端伸入所述污水收集箱内且与所述污水收集箱底面形成有高度差、另一端与所述储存箱连接。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呈U形的设置,使得只有当污水收集箱内的液面高于连接管顶端时,污水收集箱内的水才会通过连接管向储存箱内运输,而此时的水已经经过一定时间的沉降,使得运输往储存箱的水相对较为干净。
[002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污水管的管径小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管的管径小于连接管的管径的设置,使得污水管对污水的运输速率小于连接管对污水的运输速率,一定程度上提高对污水的收集利用率。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通过滤水件、格栅本体和平板的设置,起到对污水的多重过滤作用,保证污水运输速率的同时对杂质进行过滤去除,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包括排水格栅(1),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格栅(1)的周侧沿竖直方向排列有多根过滤立柱(14),所述排水格栅(1)的下方设置有污水收集箱(2),所述污水收集箱(2)内设置有用于过滤道路污水的滤水件(3),所述滤水件(3)包括第一过滤板(31)、两第二过滤板(32)和两第三过滤板(33),所述污水收集箱(2)相对的两侧壁上向内开设有安装槽(34),两所述第三过滤板(33)上安装在所述安装槽(34)内且呈水平设置,两所述第二过滤板(32)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过滤板(32)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滤板(33)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板(31)铰接,所述第一过滤板(31)呈水平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污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箱(2)内设置有随排水量改变过滤面积的调节件(4),所述调节件(4)包括挡流板(41)、复位弹簧(42)和第四过滤板(43),所述污水收集箱(2)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挡流板(41)沿竖直方向发生滑移的滑移槽(44),所述挡流板(41)远离所述污水收集箱(2)内壁的一端向外凸出有凸块(45),所述污水收集箱(2)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凸块(45)沿竖直方向滑移的滑槽(46),所述复位弹簧(42)安装在所述滑槽(46)内,所述滑槽(46)与所述滑移槽(44)连通,所述滑移槽(44)底面安装有所述第四过滤板(43),所述污水收集箱(2)设置有滑移槽(44)的两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C形通道(47),所述第四过滤板(43)与所述C形通道(47)顶端端口配合,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鹏吴皓鲍海霞刘东倚叶惠丹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大江东城市设施管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