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景伟专利>正文

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9544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箱体和调速电机,箱体前端对称地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箱体后端内部设有容置腔;调速电机设置在容置腔后侧的内壁上,调速电机的底部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的左、右两侧分别啮合有与之匹配的有从动齿轮、偏心轮,偏心轮的右端啮合有与之匹配的齿棒;从动齿轮的左端啮合有与之匹配的齿条;齿条的前端固定有与第一通槽匹配的第一塑形板,齿棒的前端固定有与第二通槽匹配的第二塑形板;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恢复呼吸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医生左手手指有较强的力量和医生本人拥有较灵敏的时间感的问题。拥有较灵敏的时间感的问题。拥有较灵敏的时间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简易呼吸装置又称复苏球、气囊或皮球等,是一种适用于心肺复苏即需要人工呼吸急救场合的医疗器械,其主要由储氧袋和充气球体、面罩和氧气导管组成。在使用时,医生将先调节好充气球体上的流量阀,然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的将面罩按压在患者的口鼻处,同时左手的其余三只紧紧的进患者下颌按住并向上托起,然后右手以每分钟10~20次的规律挤压充气球体。
[0003]但是上述的方法中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医生需要两只手同时操作,而且医生的左手还要将患者的下颌向上托起,这需要医生的手指有较强的力量;第二、医生的右手需要保持每分钟10~20次的规律的按压充气球体,这需要医生有较灵敏的时间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恢复呼吸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医生左手手指有较强的力量和医生本人拥有较灵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包括面罩、充气球体、储氧袋和氧气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和调速电机,所述箱体前端对称地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箱体后端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容置腔相接的板体上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容置腔相接的板体上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调速电机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后侧的内壁上,所述调速电机的底部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左、右两侧分别啮合有与之匹配的有从动齿轮、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右端啮合有与之匹配的齿棒,所述齿棒的两端均套接有与之匹配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伸出的杆体固定在所述容置腔右侧内壁上;所述从动齿轮的左端啮合有与之匹配的齿条,所述齿条的左端设有一组T型连接件,所述T型连接件的左端T型头滑动连接在与之匹配的T型轨道槽上,所述T型轨道槽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左侧内壁上;所述齿条的前端固定有与所述第一通槽匹配的第一塑形板,所述齿棒的前端固定有与所述第二通槽匹配的第二塑形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氧袋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充气球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储氧袋、充气球体和面罩之间均通过氧气导管连通;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隔的板体顶部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储氧袋底部和充气球体底部之间连接的所述氧气导管搭扣在所述第三凹槽中;所述氧气导管是采用硅胶、橡胶或塑料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的软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内科临床用呼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景伟
申请(专利权)人:潘景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