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9366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外管、设置在外管中间的内管以及安装在内管外壁上的滑板,滑板的外壁与外管内壁贴合,所述滑板的外壁设置有储油孔,储油孔内储存有润滑油脂,内管在外管中间移动,以使润滑油脂从储油孔流动至滑板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储油孔有效增加了外管内壁和滑板外壁之间润滑油脂储量,外管和内管相对移动过程中,润滑油脂不断从储油孔补充至滑板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以避免滑板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的润滑油脂干结,造成润滑油脂的干磨,从而减少滑板的磨损,以增加升降立柱的使用寿命,并且使升降立柱得升降过程更为平稳,减少滑板摩擦时产生的震动。减少滑板摩擦时产生的震动。减少滑板摩擦时产生的震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立柱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升降立柱,属于升降立柱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升降立柱包括内管、外管以及位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滑块或滑板,内管和外管相对移动过程中,滑块与内管或者外管摩擦,以避免外管和内管直接接触。滑块上涂抹有润滑油,润滑油的量很少,且在摩擦过程中润滑油逐渐干燥,干燥后的润滑油继续摩擦,在滑块或滑板上形成油污印,影响外观,同时也无法继续起到润滑作用,导致滑块磨损严重,寿命降低,并且立柱运行时震动较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运行更为平稳、使用寿命更长的升降立柱。
[000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外管、设置在外管中间的内管以及安装在内管外壁上的滑板,滑板的外壁与外管内壁贴合,所述滑板的外壁设置有储油孔,储油孔内储存有润滑油脂,内管在外管中间移动,以使润滑油脂从储油孔流动至滑板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07]储油孔有效增加了外管内壁和滑板外壁之间润滑油脂储量,外管和内管相对移动过程中,润滑油脂不断从储油孔补充至滑板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以避免滑板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的润滑油脂干结,造成润滑油脂的干磨,从而减少滑板的磨损,以增加升降立柱的使用寿命,并且使升降立柱得升降过程更为平稳,减少滑板摩擦时产生的震动。
[0008]本技术所述滑板的外壁内凹形成装配槽,滑板位于装配槽处的外壁与外管内壁分离,储油孔位于装配槽外。
[0009]本技术所述装配槽的深度为0.2

0.3mm。
[0010]本技术所述装配槽的长度为外管长度的25

30%。
[0011]本技术所述装配槽为梯形槽,梯形槽的两个斜侧壁沿外管轴向相对。
[0012]本技术所述滑板数量有两块,两块滑板的边缘连接以形成L型折弯板,L型折弯板在两块滑板连接处的内壁设置有加强筋。
[0013]本技术所述加强筋和储油孔在滑板法向上相对。
[0014]本技术所述L型折弯板在两块滑板拼接处的外壁为圆弧面。
[0015]本技术所述滑板的边缘外壁朝向内管倾斜形成装配斜面。
[0016]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外管、设置在外管中间的内管以及安装在外管内壁上的滑板,滑板的内壁与内管外壁贴合,所述滑板的内壁设置有储油孔,储油孔内储存有润滑油脂,内管在外管中间移动,以使润滑油脂从储油孔流动至滑板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
[0017]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L型折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L型折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实施例1:
[0024]参见图1

2,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外管、设置在外管中间的内管以及安装在内管外壁上的滑板1。本实施例中外管和内管均为矩形管且同轴设置,内管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留有缝隙用以容纳滑板1,与内管和外管形状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滑板1为平板,以使滑板1内壁与内管外壁贴合且滑板1外壁与外管内壁贴合。内管和外管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过程中,滑板1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发生摩擦,滑板1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涂抹有润滑油脂,以减小摩擦阻力。
[0025]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外管和内管为同轴设置的圆管情况下,滑板1也可以为弧形板,以与外管和内管形状相匹配。
[0026]滑板1数量有两块,两块滑板1的边缘连接以形成L型折弯板,两块滑板1增强了内、外管之间相互支撑作用,有效减少内管在外管中间晃动程度,同时不会过度增加内管在外管中间移动时所受阻力。
[0027]L型折弯板在两块滑板1拼接处的外壁为圆弧面6,以避免L型折弯板与外管转角处内壁接触,减少L型折弯板和外管之间尺寸形状匹配要求,减少L型折弯板与外管内壁之间卡死情况的发生,通过增大L型折弯板与外管转角处内壁之间的缝隙,减小L型折弯板在外管中的装配难度,降低L型折弯板移动时与外管内壁之间的阻力。
[0028]滑板1的外壁设置有储油孔2,储油孔2内储存有润滑油脂,通过大量设置储油孔2,有效增加了外管内壁和滑板1外壁之间润滑油脂储量,润滑油脂能够随着内管在外管中间的移动从储油孔2流动至滑板1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从而对滑板1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的润滑油脂进行持续补充,从而避免滑板1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的润滑油脂在摩擦过程中固化干燥产生干磨,从而有效避免滑板1外壁产生油污印,并且能够长期对滑板1外壁产生润滑作用,降低滑板1外壁所受摩擦力,提升滑板1寿命,还能有效减少因滑板1外壁和外管内壁之间摩擦而产生的升降立柱震动问题,使得升降立柱的升降过程更为平稳。
[0029]若滑板1和外管之间的尺寸完全相同,则滑板1在安装至外管内部过程中极易与外管内壁之间发生卡死,滑板1难以进一步向外管中间移动,使得滑板1的装配难度极大。因此本实施例滑板1的外壁内凹形成装配槽3,滑板1安装至外管内的过程中,装配槽3移动至外
管端部,滑板1位于装配槽3处的外壁与外管端部内壁分开,从而使滑板1更易进入外管。滑板1进入外管后滑板1位于装配槽3处的外壁与外管内壁分离,以降低滑板1滑动时与外管内壁之间阻力。
[0030]优选的,装配槽3的长度为外管长度的25

30%,以保证装配槽3对降低滑板1装配难度的效果。同时为了配合于滑板1在外管中间的装配方向,装配槽3为梯形槽,梯形槽的两个斜侧壁沿外管轴向相对。
[0031]本实施例中装配槽3位于滑板1的中间,从而增加滑板1的对称性,降低滑板1的安装方向要求。为了能够使滑板1在刚移动至外管端部的时候就能较为顺利地进入外管中间,滑板1的边缘外壁朝向内管倾斜形成装配斜面5。装配斜面5与装配槽3的工作原理类似,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0032]装配槽3直接连通至圆弧面6处,若储油孔2位于装配槽3内,储油孔2内的润滑油脂可能通过装配槽3流动至圆弧面6,然后顺着圆弧面6流动至内管底部,由于圆弧面6不与外管内壁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立柱,包括外管、设置在外管中间的内管以及安装在内管外壁上的滑板,滑板的外壁与外管内壁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的外壁设置有储油孔,储油孔内储存有润滑油脂,内管在外管中间移动,以使润滑油脂从储油孔流动至滑板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的外壁内凹形成装配槽,滑板位于装配槽处的外壁与外管内壁分离,储油孔位于装配槽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的深度为0.2

0.3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的长度为外管长度的25

3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槽为梯形槽,梯形槽的两个斜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海仕凯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