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8419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机柜及设置在机柜内的功率模块,功率模块包括逆变功率单元、第一通风道及与第一通风道隔离设置的第二通风道,逆变功率单元位于第一通风道的进气上游,第一通风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通风道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本申请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中,将产热量较多的逆变功率单元采用独立风道散热,且设置在第一通风道的上游,使得冷风及时对逆变功率单元及时散热,进而提高了逆变功率单元的散热效率。热效率。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逆变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和电网的接口设备,光伏逆变器在保证电路设计和实现方面的同时,还需保证逆变器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光伏逆变器内发热模块的散热性能对整个逆变器系统的工作稳定性、产品可靠性、功率器件的使用寿命等都有重要影响。
[0003]传统的光伏逆变器具体布局较为复杂,为保证整机防护等级,而牺牲整机的风道优点,采用下部侧进风,上部侧出风,让对热更为敏感的器件(逆变功率单元)置于热风端,对耐温等级较高的器件(如电抗)置于冷风端,导致逆变功率单元的散热效率较低。
[0004]因此,如何提高逆变功率单元的散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以提高逆变功率单元的散热效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包括机柜及设置在所述机柜内的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包括逆变功率单元、第一通风道及与所述第一通风道隔离设置的第二通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及设置在所述机柜内的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包括逆变功率单元(1)、第一通风道(8)及与所述第一通风道(8)隔离设置的第二通风道(7),所述逆变功率单元(1)位于所述第一通风道(8)的进气上游,所述第一通风道(8)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通风道(7)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道(8)内的电抗单元(9),所述第一通风道(8)内仅设有所述电抗单元(9)和所述逆变功率单元(1),沿气体流向,所述电抗单元(9)位于所述逆变功率单元(1)的下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道(7)内设有电容池(2)、交流配电单元(10)、直流配电单元(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道(7)包括电容池侧风道和直流侧风道,所述电容池侧风道中上游设有所述电容池(2),下游设有所述交流配电单元(10),所述直流侧风道设有所述直流配电单元(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的进气道(4)位于所述机柜的顶端,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位于所述功率模块的顶端,且与所述进气道(4)连通,所述第一通风道(8)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道(7)的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机柜的底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4)为侧部进风通道,所述进气道(4)的侧壁绕所述机柜顶端周向呈环形设置,且所述进气道(4)的侧壁开设有条形的百叶进风口(1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设有第一风机(5),所述第二进风口设有第二风机(6),且所述第一风机(5)的风压大于所述第二风机(6)的风压,所述第二通风道(7)与所述第一通风道(8)之间通过挡板(12)间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邻所述侧部进风通道部分及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进风口相邻的所述侧部进风通道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侧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池侧风道和所述直流侧风道的进风口呈对角设置,且与所述电容池侧风道和所述直流侧风道衔接的所述通风道侧壁的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浩朱其姚谭均高宇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