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8327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设置于所述车架且包括:前散热器、发动机、节温器和辅助散热器,所述前散热器与所述发动机串联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所述节温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并联连接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节温器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通过在车辆的冷却系统中增设有辅助散热器,辅助散热器可以给部分温度很高的循环液进行降温,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避免发动机因温度过高而无法使用,甚至损坏。损坏。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带EGR(废气再循环系统)排放路线的气体机,因气体机本身散热量较大,同时再循环废气进入气缸前通过EGR冷却器散热降温,其热量传递到冷却系统中,两者叠加导致该类发动机散热量较大,单一前散热器受车身空间布置限制以及离地间隙要求,无法满足开发需求。车身平台开发排量14升及以上的发动机,散热量较大同样有此类开发难点。
[0003]现有技术中,GTL车型平台的国六牵引车匹配有WP13NG460E60发动机,该发动机功率点散热量需求达到244Kw,现有的常规布置方式,采用最大版散热器以及最大规格发动机风扇,功率点前散热器散热量仅达到200Kw左右,仍存在44Kw的散热量缺口,现有的前散热器不能满足整车各工况点的散热需求。并且现有的布置技术方案,受车身内空间限制,散热器尺寸和风扇尺寸无法加大,冷却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遇到散热量需求较大的发动机,该布置无法满足需求,导致整车开发无法进行,如果进行车身空间的调整,则需要进行大量模具开发,费用高、周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
[000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车架;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设置于所述车架且包括:前散热器、发动机、节温器和辅助散热器,所述前散热器与所述发动机串联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所述节温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并联连接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节温器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
[0006]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通过在车辆的冷却系统中增设有辅助散热器,辅助散热器可以给部分温度很高的循环液进行降温,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避免发动机因温度过高而无法使用,甚至损坏。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连接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中的一个上。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辅助散热器的一侧还设置有送风件。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为电子风扇,所述电子风扇,所述发动机处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子风扇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电子风扇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启动。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前散热器之间设置有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还选择性地与所述节温器相连通。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缓速器,所述缓速器与所述发动机传动且串联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前散热器之间,所述旁通阀串联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缓速器之间。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缓速器和所述发动机均位于所述前散热器的后方,所述发动机的后方还设置有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发动机传动,所述辅助散热器位于所述变速器的后方。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发动机串联连接。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辅助散热器为多个,多个所述辅助散热器串联在所述第一管路中。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散热器处设置有至少一个送风件。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冷却系统工作时的流程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车辆1;
[0022]车架10;横梁11;纵梁12;
[0023]冷却系统20;前散热器21;第二送风件210;
[0024]发动机22;节温器23;辅助散热器24;
[0025]第一送风件240;冷凝器241;CAC中冷器242;后散热器243;
[0026]第一管路25;第二管路26;旁通阀27;缓速器28;水泵29;
[0027]变速器3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9]下面参考图1

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
[003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包括车架10和冷却系统20。冷却系统20设置于车架10,而且冷却系统20包括前散热器21、发动机22、节温器23和辅助散热器24,前散热器21与发动机22串联连接,而且前散热器21设置于发动机22的前方,当发动机22的温度过高时,前散热器21会将对通过发动机22的循环液进行散热降温,从而可以降低发动机22的温度。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节温器23与发动机22之间设置有并联连接的第一管路25和第二管路26,节温器23通过第一管路25或第二管路26与发动机22连通,节温器23是一种控制循
环液流动路径的阀门,可以根据循环液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进入第一管路25或第二管路26的循环液的量,改变循环液的循环范围,从而可以调节冷却系统20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22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辅助散热器24设置于第一管路25,辅助散热器24设置于发动机22的后方。当前散热器21的散热功能无法满足发动机22的散热需求时,节温器23对循环液进行调节,当循环液的温度达到要求时,循环液将会进入第二管路26直接给发动机22进行降温,当循环液的温度很高时,部分循环液将会进入第一管路25,通过辅助散热器24进行降温,这样就可以使循环液的温度满足要求,从而可以给发动机22进行降温。
[0033]由此,通过在车辆1的冷却系统20中增设有辅助散热器24,辅助散热器24可以给部分温度很高的循环液进行降温,使循环液的温度达到要求,从而可以提高冷却系统20的散热能力,满足发动机22的散热需求,避免发动机22因温度过高而无法使用,甚至损坏。而且,通过设置辅助散热器24,无需对前散热器21进行改动,这样可以减少冷却系统20的改动,可以合理布置辅助散热器24的位置,使得其不受车架10前侧空间的限制,以及可以降低车辆1的研发成本。
[0034]其中,如图1所示,车架10包括横梁11和纵梁12,横梁11连接于两个纵梁12之间,辅助散热器24设置于两个纵梁12中的一个上。车架10包括横梁11和纵梁12,横梁11连接于两个纵梁12之间,冷却系统20的各部件排布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设置于所述车架且包括:前散热器、发动机、节温器和辅助散热器,所述前散热器与所述发动机串联连接且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所述节温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并联连接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节温器通过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连接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所述辅助散热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中的一个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器的一侧还设置有送风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件为电子风扇,所述发动机处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子风扇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电子风扇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启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强郭俊婷李光启赵凌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