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靠枕,包括:靠枕本体,所述靠枕本体背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靠枕本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电源,所述电源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发热件间隔开,所述电源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通过在靠枕本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设置有发热件,电源与发热件电连接,在靠枕使用时,发热件通电后可以产生热量,从而可以对用户脖颈进行热敷按摩,加快血液循环。而且电源安装于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发热件间隔开,可以保护电源。可以保护电源。可以保护电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靠枕
[0001]本技术涉及枕头
,尤其是涉及一种靠枕。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一部分枕头为了提高舒适性,会在内侧设置加热结构,而且电源也会集成在枕头内,电源与加热结构电连接。但是,发热结构与电源的距离一般较近,电源容易受到发热结构的影响而被加热,影响电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靠枕,该靠枕可以将发热件和电源隔离开,可以保护电源。
[0004]根据本技术的靠枕,包括:靠枕本体,所述靠枕本体背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靠枕本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电源,所述电源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发热件间隔开,所述电源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
[0005]根据本技术的靠枕,通过在靠枕本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设置有发热件,电源与发热件电连接,在靠枕使用时,发热件通电后可以产生热量,从而可以对用户脖颈进行热敷按摩,加快血液循环。而且电源安装于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发热件间隔开,可以保护电源。
[000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被构造成片状,所述发热件与所述靠枕本体面与面贴合连接。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为柔性部件,能够跟随所述靠枕本体一同发生变形。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发热片和泡棉层,所述发热片和所述泡棉层均设置于所述靠枕本体内,相较于所述发热片,所述泡棉层靠近人体颈部,所述发热片具有柔性变形能力。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侧边设有剪切口,其中,所述发热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靠枕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发热件的宽度方向指与所述发热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靠枕本体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侧靠近人体颈部,所述主体背离人体颈部的外侧开设有所述容纳槽;外罩,所述外罩套设于所述主体的表面,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外罩之间。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体的内侧或所述外罩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发热件避位的容纳槽,所述发热件容置于所述容纳槽。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体为海绵或发泡橡胶。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为石墨烯发热膜或PET发热膜。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靠枕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设置于所
述发热件,以对所述发热件的温度进行检测,所述温度监测器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电源之间,连接有线束,所述靠枕本体内设置有穿线孔,所述线束穿过所述穿线孔。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件延伸至所述靠枕本体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靠枕本体的顶部适于邻近人体头部,所述靠枕本体的底部适于邻近人体躯干。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的正视方向的剖视图;
[0022]图4是振动电机安装在壳体内时在正视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主体的俯视方向的尺寸图;
[0025]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主体上下倒放时在正视或后视方向的尺寸图;
[0026]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主体的左视方向的尺寸图;
[0027]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主体的左视方向的剖视尺寸图;
[0028]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靠枕主体的正视方向的剖视尺寸图;
[0029]图11是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2是控制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3是按键组件的剖视图;
[0032]图14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靠枕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5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靠枕的爆炸示意图。
[0034]图16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
[0036]1‑
靠枕;
[0037]10
‑
主体;11
‑
颈部容纳空间;12
‑
第一容纳槽;
[0038]13
‑
第二容纳槽;130
‑
内部槽;131
‑
外部槽;132
‑
电机垫片;
[0039]14
‑
第三容纳槽;15
‑
第四容纳槽;16
‑
抵靠部;17
‑
安装部;
[0040]20
‑
电源;21
‑
电源垫片;30
‑
振动电机;31
‑
电机主体;32
‑
偏心振子;
[0041]40
‑
控制电路板;41
‑
充电插接头;42
‑
触控键位;
[0042]50
‑
外罩;51
‑
按键孔;52
‑
筋条;
[0043]60
‑
壳体;61
‑
限位部;62
‑
第一空间;63
‑
第二空间;
[0044]64
‑
主壳体;65
‑
盖体;70
‑
发热件;
[0045]80
‑
按键组件;81
‑
按键;810
‑
按键主体;
[0046]811
‑
底座;8110
‑
底板;8111
‑
连接部;8112
‑
挡板;
[0047]812
‑
充电口;813
‑
按压柱;814
‑
按压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49]下面参考图1
‑
图1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靠枕1。
[0050]靠枕是一种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U型枕而言体积更小更容易携带的适于对用户颈部进行按摩的仪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靠枕,其特征在于,包括:靠枕本体,所述靠枕本体背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靠枕本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电源,所述电源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发热件间隔开,所述电源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被构造成片状,所述发热件与所述靠枕本体面与面贴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为柔性部件,能够跟随所述靠枕本体一同发生变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发热片和泡棉层,所述发热片和所述泡棉层均设置于所述靠枕本体内,相较于所述发热片,所述泡棉层靠近人体颈部,所述发热片具有柔性变形能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侧边设有剪切口,其中,所述发热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靠枕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发热件的宽度方向指与所述发热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本体包括:主体,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黄利兴,
申请(专利权)人: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