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8216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3D打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3D打印机机壳,包括梯形壳体、支脚、废料出口、废料回收抽屉、第一磁条、第一转动耳、转动门、第一通孔、转动轴、第二磁条、第三磁条、第二转动耳、梯形顶盖、第二通孔、第四磁条、控制台、观察窗、凹槽以及把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梯形壳体的形状特性、可转动的转动门以及可翻转的梯形顶盖,增加了取件口的尺寸,避免了取件时物件与机壳发生碰撞的问题,通过废料出口以及废料回收抽屉的作用,便于对机壳内的废料进行清理和回收;此外,通过观察窗的作用,便于观察机壳内3D打印机的工作情况。壳内3D打印机的工作情况。壳内3D打印机的工作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打印机机壳


[0001]本技术属于3D打印
,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机机壳。

技术介绍

[0002]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为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箱体式3D打印机。但是,现有的3D打印机机壳由于取件口过于窄小,体型特殊的物件在取出时容易与机壳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到产品质量;此外,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对3D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清理和回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3D打印机机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取件口过于窄小的问题和不便于对废料进行清理回收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形壳体、支脚、废料出口、废料回收抽屉、第一磁条、第一转动耳、转动门、第一通孔、转动轴、第二磁条、第三磁条、第二转动耳、梯形顶盖、第二通孔、第四磁条以及控制台,所述梯形壳体内安装有3D打印机,所述梯形壳体底部的四个角上分别连接有一所述支脚,所述梯形壳体底部的前侧形成有一所述废料出口,所述梯形壳体底部位于所述废料出口的正下方处安装有一所述废料回收抽屉,所述梯形壳体左侧设置有一所述第一磁条,所述梯形壳体右侧的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所述第一转动耳,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耳之间设置有一所述转动门,所述转动门的一侧形成有一所述第一通孔,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耳之间贯穿设置有一所述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同时贯穿设置于所述转动门上形成的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转动门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设置有一所述第二磁条,通过所述第一磁条与所述第二磁条使所述转动门紧密贴合于所述梯形壳体的前侧,所述梯形壳体顶部的两条腰上分别设置有一所述第三磁条,所述梯形壳体顶部的短边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一所述第二转动耳,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耳之间设置有一所述梯形顶盖,所述梯形顶盖的短边上形成有一所述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耳之间贯穿设置有一所述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同时贯穿设置于所述梯形顶盖上形成的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梯形顶盖底面的两条腰上分别设置有一所述第四磁条,通过所述第三磁条与所述第四磁条使所述梯形顶盖紧密贴合于所述梯形壳体的顶部,所述梯形顶盖的顶面设置有一所述控制台,所述控制台与安装在机壳内的D打印机电连接。
[0005]更进一步地,所述支脚底部设置有橡胶垫。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梯形壳体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一观察窗,所述转动门上设置有
一所述观察窗。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门靠近所述第二磁条的侧边上形成有一凹槽。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梯形顶盖上表面设置有一把手。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通孔为间隙配合,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耳为过盈配合。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通孔为间隙配合,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耳为过盈配合。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梯形壳体的形状特性、可转动的转动门以及可翻转的梯形顶盖,增加了取件口的尺寸,避免了取件时物件与机壳发生碰撞的问题,通过废料出口以及废料回收抽屉的作用,便于对机壳内的废料进行清理和回收;此外,通过观察窗的作用,便于观察机壳内3D打印机的工作情况。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梯形壳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梯形顶盖结构示意图;
[0017]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转动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需要说明的是,3D打印机的安装原理以及工作原理为本
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做赘述。
[0020]参考图1

图6,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一种3D打印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形壳体1、支脚2、废料出口3、废料回收抽屉4、第一磁条5、第一转动耳6、转动门7、第一通孔8、转动轴9、第二磁条10、第三磁条 11、第二转动耳12、梯形顶盖13、第二通孔14、第四磁条15以及控制台 16,梯形壳体1内安装有3D打印机,梯形壳体1底部的四个角上分别连接有一支脚2,梯形壳体1底部的前侧形成有一废料出口3,梯形壳体1底部位于废料出口3的正下方处安装有一废料回收抽屉4,梯形壳体1左侧设置有一第一磁条5,梯形壳体1右侧的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一转动耳6,两个第一转动耳6之间设置有一转动门7,转动门7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通孔8,两个第一转动耳6之间贯穿设置有一转动轴9,转动轴9同时贯穿设置于转动门7上形成的第一通孔8内,转动门7远离第一通孔8的一侧设置有一第二磁条 10,通过第一磁条5与第二磁条10使转动门7紧密贴合于梯形壳体1的前侧,梯形壳体1顶部的两条腰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三磁条11,梯形壳体1顶部的短边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转动耳12,两个第二转动耳12之间设置有一梯形顶盖13,梯形顶盖13的短边上形成有一第二通孔14,两个第二转动耳 12之间贯穿设置有一转动轴9,转动轴9同时贯穿设置于梯形顶盖13上
形成的第二通孔14内,梯形顶盖13底面的两条腰上分别设置有一第四磁条15,通过第三磁条11与第四磁条15使梯形顶盖13紧密贴合于梯形壳体1的顶部,梯形顶盖13的顶面设置有一控制台16,控制台16与安装在机壳内的3D打印机电连接。
[0021]支脚2底部设置有橡胶垫。增大装置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0022]梯形壳体1的左右侧分别设置有一观察窗17,转动门7上设置有一观察窗17。便于多角度观察机壳内3D打印机的工作情况。
[0023]转动门7靠近第二磁条10的侧边上形成有一凹槽18。便于操作人员打开转动门7。
[0024]梯形顶盖13上表面设置有一把手19。便于操作人员翻转梯形顶盖13。
[0025]转动轴9与第一通孔8为间隙配合,转动轴9与第一转动耳6为过盈配合。防止转动轴9从第一转动耳6上松脱,实现转动门7的转动。
[0026]转动轴9与第二通孔14为间隙配合,转动轴9与第二转动耳12为过盈配合。防止转动轴9从第二转动耳12上松脱,实现梯形顶盖13的翻转。
[0027]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打印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形壳体(1)、支脚(2)、废料出口(3)、废料回收抽屉(4)、第一磁条(5)、第一转动耳(6)、转动门(7)、第一通孔(8)、转动轴(9)、第二磁条(10)、第三磁条(11)、第二转动耳(12)、梯形顶盖(13)、第二通孔(14)、第四磁条(15)以及控制台(16),所述梯形壳体(1)内安装有3D打印机,所述梯形壳体(1)底部的四个角上分别连接有一所述支脚(2),所述梯形壳体(1)底部的前侧形成有一所述废料出口(3),所述梯形壳体(1)底部位于所述废料出口(3)的正下方处安装有一所述废料回收抽屉(4),所述梯形壳体(1)左侧设置有一所述第一磁条(5),所述梯形壳体(1)右侧的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所述第一转动耳(6),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耳(6)之间设置有一所述转动门(7),所述转动门(7)的一侧形成有一所述第一通孔(8),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耳(6)之间贯穿设置有一所述转动轴(9),所述转动轴(9)同时贯穿设置于所述转动门(7)上形成的所述第一通孔(8)内,所述转动门(7)远离所述第一通孔(8)的一侧设置有一所述第二磁条(10),通过所述第一磁条(5)与所述第二磁条(10)使所述转动门(7)紧密贴合于所述梯形壳体(1)的前侧,所述梯形壳体(1)顶部的两条腰上分别设置有一所述第三磁条(11),所述梯形壳体(1)顶部的短边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一所述第二转动耳(12),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耳(12)之间设置有一所述梯形顶盖(1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天兴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皇龙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