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768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监控单元、多组输出监控单元、电源管理单元及主控单元;所述输入监控单元依次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主控单元连接,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依次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依次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及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电路构造,提高电源的效率及可靠性;器件数量较少,成本低;可以适配不同功率、不同输出电压的AC/DC电源使用,兼容性强,利于供应链计划及市场推广。利于供应链计划及市场推广。利于供应链计划及市场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LED电源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开关电源设计考虑要素中,对终端用户的安全防护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各国对开关电源的设计使用安全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美国权威的UL认证中,对用户可以触摸到的电源一般要求通过Class 2类型的认证,这类认证对电源每路输出的最大电流或者功率都有严格的限制,比如12V输出的电源,单路最大电流不能超过5A,24V输出的电源,单路输出功率低于100W。只有满足以上要求的电源才能申请Class 2类型的认证,产品才能在美国进行广泛推广销售。
[0003]因此,该类电源常规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电源整体设计满足规范要求,如果客户需要更大电流或者更大功率供应,则通过多个电源并联使用,如图7所示。这种做法通过小功率电源的简单叠加,需要用到多套控制电路,成本最高。其二,电源整流滤波和功率因数校正部分按客户需求总功率设计,后级用多个开关电流单独控制,如图8所示。该做法电路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而且电源有一定的使用限制,不便于大批量推广,也增加了供应链计划的难度。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监控单元、多组输出监控单元、电源管理单元及主控单元;所述输入监控单元依次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主控单元连接,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依次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依次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及所述主控单元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输入监控单元包括输入端口Vin+、输入端口Vin

、保险丝F1、电阻R1、电阻R6、二极管D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Q1、三极管Q2及MOS管Q3;所述保险丝F1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口Vin+连接,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电阻R1的一端、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及所述电源管理单元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及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输入端口Vin

及所述MOS管Q3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MOS管Q3的漏极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连接,所述MOS管Q3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
一端依次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及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及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包括电阻R1_1、电阻RH_1、电阻R1_3、放大器U1_A、三极管Q1_1、电阻R1_6、电阻R1_10、电阻R1_8、电阻R1_2、电阻R1_5、三级管Q1_2、三级管Q1_3、MOS管Q1_4、放大器U1_B、电阻RL_1、电阻R1_12、电阻R1_13、信号接口Vol+及信号接口Vol

;所述电阻R1_1的一端与依次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及所述电阻RH_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1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三极管Q1_1的发射极及所述放大器U1_A的第五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_1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及所述电阻R1_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_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_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6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_A的第七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_A的第六端与所述电阻R1_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3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电阻RH_1的另一端及所述信号接口Vol+连接,所述电阻R1_8的一端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电阻R1_8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级管Q1_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级管Q1_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级管Q1_3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1_2的一端及所述三级管Q1_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级管Q1_2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1_2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管理单元、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级管Q1_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_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5的另一端与所述MOS管Q1_4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1_4的漏极与所述信号接口Vol

连接,所述MOS管Q1_4的源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L_1的一端、所述放大器U1_B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_B的第四端依次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三级管Q1_2的集电极及所述电阻R1_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_B的第一端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及所述电阻R1_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13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放大器U1_B的第二端及所述电阻R1_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12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电阻RL_1的另一端及所述MOS管Q3的漏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1_B的第五端接地。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管理单元包括三极管Q4、三极管Q5、电阻R7、电阻R8、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稳压二极管ZD1及稳压二极管ZD2;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及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及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及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放大器U1_B的第四端、所述三级管Q1_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1_2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依次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及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_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及所述电阻RH_1的一端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单元包括MCU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二极管LED_Vin及多组二极管LED_Vo;所述MCU1的第四十管脚与输入电压信号V1连接,所述MCU1的第一管脚接地,所述MCU1的第三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监控单元(1)、多组输出监控单元(2)、电源管理单元(3)及主控单元(4);其中,所述输入监控单元(1)依次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及所述主控单元(4)连接,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依次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1)、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及所述主控单元(4)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依次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1)、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及所述主控单元(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监控单元(1)包括输入端口Vin+、输入端口Vin

、保险丝F1、电阻R1、电阻R6、二极管D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Q1、三极管Q2及MOS管Q3;其中,所述保险丝F1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口Vin+连接,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电阻R1的一端、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及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4)及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输入端口Vin

及所述MOS管Q3的源极连接并接地,所述MOS管Q3的漏极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连接,所述MOS管Q3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与多组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及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4)及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输出限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监控单元(2)包括电阻R1_1、电阻RH_1、电阻R1_3、放大器U1_A、三极管Q1_1、电阻R1_6、电阻R1_10、电阻R1_8、电阻R1_2、电阻R1_5、三级管Q1_2、三级管Q1_3、MOS管Q1_4、放大器U1_B、电阻RL_1、电阻R1_12、电阻R1_13、信号接口Vol+及信号接口Vol

;其中,所述电阻R1_1的一端与依次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及所述电阻RH_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1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三极管Q1_1的发射极及所述放大器U1_A的第五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_1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主控单元(4)及所述电阻R1_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_1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_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6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1_A的第七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_A的第六端与所述电阻R1_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_3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电阻RH_1的另一端及所述信号接口Vol+连接,所述电阻R1_8的一端与所述主控单元(4)连接,所述电阻R1_8的另一端与所述三级管Q1_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级管Q1_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级管Q1_3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1_2的一端及所述三级管Q1_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级管Q1_2的集电极依次与所述电阻R1_2的另一端、所述电源管理单元(3)、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勇胡思敏张杨
申请(专利权)人:瓦特智汇广东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