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PCB板电流检测电路,包括主控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的电流表模块,所述电流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入端连接;还包括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设有与主控芯片的输出端连接的控制端、与待测PCB板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的测量端;还包括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一电源端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切换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信号实现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第四状态。实现待测PCB板的切换,同时PCB板不断电。同时PCB板不断电。同时PCB板不断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CB板电流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流检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PCB板电流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实时电流检测系统主要应用在电池供电设备如智能门锁、智能家居单品等静态和动态电流测试中。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实时电流检测系统的方案,他们的精度基本可以达到5微安左右,稳定性也不错。但缺点在于功能比较单一且高精度版本的测试系统价格也是非常昂贵、对于一些产品还未上批量或是不确定产品是否有市场的公司一般也不会考虑这些方案。所以需要一个低成本,多功能实用的测试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PCB板电流检测成本较高功能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PCB板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的电流表模块,所述电流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入端连接;还包括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设有与主控芯片的输出端连接的控制端、与待测PCB板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的测量端;还包括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一电源端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切换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信号实现在第一状态采用第二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在第二状态采用第一电源端、第二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在第三状态断开所述第二电源端向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并继续利用第一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以使在第三状态所述电流表输出检测电流给所述主控芯片,在第四状态采用第二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并断开所述第一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
[0004]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电路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切换电路的测量端连接到同一个电流表模块上。
[0005]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地GND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设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与地GND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连接端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三晶体管采用NMOS管,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采用PMOS管。
[0007]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为高电平;所述切换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为高电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为高电平;所述切换电路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为低电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为高电平;所述切换电路处于第四状态时,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为高电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为低电平。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电流表模块和所述主控芯片之间还设有MAX232芯片。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源稳压电路,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源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端供电。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的复位电路。
[0011]本技术中的电流检测电路,利用信号的跳变,保证了PCB板的一直处于供电状态,电流表在测量其他PCB板时,之前的PCB板不会断电,避免了电源上电的次数。同时采用“一拖多”(一个电流表带多块PCB)方式,可以减少高精度电流表的数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本技术提供的电路,能够对PCB板的供电进行切换,实现电流表加入电路,和脱开电路时,PCB板的供电不会停止,避免影响其他测量的进行。
附图说明
[0012]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PCB板电流检测电路的整体示意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PCB板电流检测电路的局部电路连接示意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PCB板电流检测电路的局部电路连接示意视图;
[0016]图4a、4b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PCB板电流检测电路的系统架构连接示意视图;
[0017]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切换电路中的部分连接示意视图;
[0018]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切换电路中的部分连接示意视图;
[0019]图7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的主控电路连接示意视图;
[0020]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的电源稳压电路连接示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3]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CB板电流检测电路100,包括主控芯片110、与所述主控芯片110连接的电流表模块120,所述电流表模块120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芯片110的输入端连接;还包括切换电路130,所述切换电路130设有与主控芯片110的输出端连接的控制端131、与待测PCB板200连接的连接端132、与所述电流表模块120连接的测量端133;还包括第一电源端140和第二电源端150,所述第一电源端140与所述电流表模块120
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端150与所述切换电路130的电源输入端134连接;所述切换电路130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芯片110的输出端信号实现在第一状态采用第二电源端150给所述待测PCB板200供电,在第二状态采用第一电源端140、第二电源端150给所述待测PCB板200供电,在第三状态断开所述第二电源端向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并继续利用第一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以使在第三状态所述电流表输出检测电流给所述主控芯片,在第四状态采用第二电源端150给所述待测PCB板200供电并断开所述第一电源端140给所述待测PCB板200供电。
[0024]本技术中的检测电路100能够针对PCB板的供电进行切换,实现断开电流表时,PCB板不掉电。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然后切换到第三状态,再切换回第二状态,最后回到第四状态,进行电流表脱离。使得PCB板不掉电,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板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的电流表模块,所述电流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入端连接;还包括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设有与主控芯片的输出端连接的控制端、与待测PCB板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的测量端;还包括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所述第一电源端与所述电流表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切换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信号实现在第一状态采用第二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在第二状态采用第一电源端、第二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在第三状态断开所述第二电源端向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并继续利用第一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以使在第三状态所述电流表模块输出检测电流给所述主控芯片,在第四状态采用第二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并断开所述第一电源端给所述待测PCB板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切换电路的测量端连接到同一个电流表模块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PCB板电流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地GND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昭强,曾德贤,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智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