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热膜,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导电发热层、反射膜以及下层PET膜,所述导电发热层包括发热层、导电层以及散热层;所述发热层为石墨烯和导电纳米银浆混合制成的石墨烯复合发热膜,所述导电层为与所述石墨烯复合发热膜相接触的电极组件;所述散热层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为电气石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制成。该发热膜结构合理,具有优良的散热性能;并且通过添加电气石粉末增加发热膜的保健功效。功效。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膜和PTC自控温发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ET加热膜及PTC自控温发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加热膜的制热原理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和撞击作用产生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向外传递,电加热膜作为一种新型采暖方式给供暖领域带来新一轮的革命;电加热膜相比于传统供暖具有无污染,低碳环保,自主调控,满足个性化需求,安全可靠,无水溢困扰,调节生理平衡和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膜产品加热存在所需电压高,产热速度慢和耐弯折性差的问题,极易出现破损导致加热膜失效。
[0003]石墨烯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材料,它的各种性质,包括力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导热性能等是人类发现的材料中最好的。目前已有采用石墨烯制备的发热芯片或发热膜,但现有的石墨烯发热膜并未设计合理的散热结构,导致散热效果较差,影响膜的散热效率;并且现有发热膜应用于大量的日常家居设备中,但其也没有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一种PET发热膜,该发热膜结构合理,具有优良的散热性能;并且通过添加电气石粉末增加发热膜的保健功效。
[0005]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PET发热膜,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导电发热层、反射膜以及下层PET膜,所述导电发热层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导电层以及散热层;所述导电层为与所述石墨烯复合发热膜相接触的电极组件;所述散热层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
[0007]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层为石墨烯、导电纳米银浆以及PTC功能材料混合制成的石墨烯复合发热膜,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为电气石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制成。
[0008]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层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下表面的数个平行排列的条状高导热柱,所述电气石混合膜下表面贴合在所述条状高导热柱上,使其形成多凸起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条状高导热柱为氮化硼、碳化硅、硼酸镁、氧化铝、碳酸钙、硫酸钙、石墨、可膨石墨、膨胀石墨、碳纤维或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制成;所述条状高导热柱的高度为 0.5
‑
3mm。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0.15
‑
0.40mm;所述电气石混合膜的厚度为0.5
‑
2mm。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层PET膜和下层PET膜的厚度为0.1
‑
0.6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反射层采用纳米银粒子纤维膜,其厚度为 0.02
‑
0.2mm。
[0013]再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层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均包括主流条和与所述主流条相垂直且设于所述主流条同一侧的若干分电极条;所述正电极的分电极
条和负电极的分电极条相向插接排列,所述分电极条均与所述发热层相接触。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正电极的主流条通过导线连接有公接头,所述负电极的主流条通过导线连接有母接头。
[0015]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一种PTC自控温发热装置,包括发热膜和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采用上述的发热膜,所述控温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发热膜的正电极导线的热保护开关。
[0016]进一步的,所述控温装置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头设置于所述发热层和散热层之间,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测温度范围为5~250℃。
[0017]本技术石墨烯PET发热膜通过发热层、导热层和散热层的层叠结构,使得本专利技术膜体具备石墨烯加热性能良好,散热性能极佳;在散热层设置的石墨烯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的被热界面材料均匀化,从而达到使加热温度更加均匀的目的;而散热层添加有电气石粉末的技术方案,使其在用于家居设备时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此外,本技术还通过散热层的凸起结构增大散热介质和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再者,本技术的自控温发热装置通过温控器设定的温度进行热保护开关的自动控制,进一步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实施例1的PET发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1的导电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2的导电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实施例3的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实施例4的PTC自控温发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PET发热膜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0025]实施例1
[0026]图1
‑
2示出了本技术的PET发热膜,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 膜1、导电发热层3、反射膜4以及下层PET膜2,所述导电发热层3 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30、导电层31以及散热层32;所述导电层31为与所述石墨烯复合发热膜相接触的电极组件;所述散热层32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31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320。
[0027]在一些示例中,对发热层和导电层进行限定。所述发热层30为石墨烯、导电纳米银浆以及PTC功能材料混合制成的石墨烯复合发热膜,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为电气石粉末和石墨烯粉末混合制成。
[0028]其中,发热层30在一个制备的示例中,所述PTC功能材料为碳酸钡氧化物、氧化铅氧化物、氧化铌氧化物、Bi氧化物、La氧化物、Y 氧化物、Nb氧化物、Sb氧化物、烧结助剂中的一种或按任意比例混合的多种。制备方法:
[0029]1)取溶剂乙二醇丁醚添加至反应釜中,60℃搅拌并加入环氧树脂,溶剂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为4:1;石墨烯粉末和纳米银浆配比为 1:0.5
‑
3;待树脂完全浸润溶解以后,70℃保温2
‑
3h;随后置于搅拌设备中,接入流平剂,在搅拌设备中分散30min,得分散浆液;
[0030]2)将石墨烯粉末经过乙醇水溶液浸泡1
‑
5小时后,加入3
‑
5倍重量的蒸馏水,50
‑
60kHz功率超声处理10min,混合均匀得到混悬液,减压浓缩至混悬液的体积缩小至原始体积的30
‑
55%;再加入纳米银浆至混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膜,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包括上层PET膜(1)、导电发热层(3)、反射膜(4)以及下层PET膜(2),所述导电发热层(3)由下至上包括发热层(30)、导电层(31)以及散热层(32);所述发热层(30)为石墨烯复合发热膜,所述导电层(31)为与所述石墨烯复合发热膜相接触的电极组件;所述散热层(32)包括位于所述导电层(31)上表面的电气石混合膜(3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32)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下表面的数个平行排列的条状高导热柱(321),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下表面贴合在所述条状高导热柱(321)上,使其形成多凸起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30)的厚度为0.15
‑
0.40mm;所述电气石混合膜(320)的厚度为0.5
‑
2mm;所述上层PET膜(1)和下层PET膜(2)的厚度为0.1
‑
0.6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4)采用纳米银粒子纤维膜,其厚度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明,
申请(专利权)人:戴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