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及其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5651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调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及其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考虑煤电机组锅炉燃烧系统、高低温储热系统以及蒸汽发电系统的约束关系,建立了抽汽与双储热系统的数学模型,构建了最大风电消纳优化调度体系。通过算例仿真,分析了抽汽与双储热改造前后的经济性以及弃风率,并且对不同风电装机和储热容量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对分析。对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及其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调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及其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未来将大力发展风电,进一步增大新能源装机的占比,但弃风问题也更为突出。根据国家能源局“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指出,我国电力负荷峰谷差不断扩大,在低谷负荷时段的清洁能源消纳问题突出,在尖峰负荷时段,电力供应的保障压力加大。系统调峰能力不足是导致限电弃风的一个主要原因。以我国山西省来看,电源结构仍以煤电机组为主,调节能力较为不足。而且未来山西将逐步增大风电等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占比,这就使得调节能力进一步降低。为了提升风电的消纳能力,增强系统调节能力,我国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目前,我国主要研究侧重于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热电解耦方面,在常规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方面研究较少。采用抽汽与双储热对常规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深度挖掘常规煤电的调峰潜力,优化提升风电的消纳能力,以应对未来风电的大规模并网带来的弃风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包括蒸汽发电系统、锅炉系统、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温储热系统和低温储热系统;所述锅炉系统第一出气口与一号三通(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一号三通(1)的第二端口与高温储热系统内一号换热器(2)的热介质入口连接,所述一号换热器(2)的热介质出口与五号三通(3)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一号换热器(2)的冷介质出口与高温储热系统内热罐(4)的进气口连接,所述高温储热系统内热罐(4)的出气口通过二号换热器(5)的热介质入口连接,二号换热器(2)的热介质出口与高温储热系统内冷罐(6)的进气口连接,所述高温储热系统内冷罐(6)的出气口与一号换热器(2)的冷介质入口连接,所述一号三通(1)的第三端口与高压缸进气口连接,所述高压缸出气口与二号三通(7)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二号三通(7)的第二端口与三号三通(8)的第一端口连接,二号三通(7)的的第三端口与三号换热器的热介质入口连接,三号换热器(9)的热介质出口与六号冷介质入口连接,三号三通(8)的第二端口与二号换热器(5)的冷介质入口连接,二号换热器(5)的冷介质出口与四号三通(10)的第二端口连接,三号三通(8)的第三端口与锅炉系统的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锅炉系统的第二出气口与四号三通(10)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四号三通(10)的第三端口与中压缸的进气口连接,中压缸的出气口与五号三通(3)的第二端口连接,五号三通(3)的第三端口与低压缸的进气口连接,所述中压缸的出气口与四号换热器(11)热介质入口连接,四号换热器(11)的热介质出口与七号换热器(12)的冷介质入口连接,所述低压缸的第一出气口与五号换热器(13)的热介质入口连接,五号换热器(13)的热介质出口与八号换热器(14)的冷介质入口连接;所述低温储热系统内冷罐(15)与五号换热器(13)的冷介质入口连接,五号换热器(13)的冷介质出口与四号换热器(11)的冷介质入口连接,四号换热器(11)的冷介质出口与三号换热器(9)的冷介质入口连接,三号换热器(9)的冷介质出口与低温储热系统内热罐(16)的进气口连接,低温储热系统内热罐(16)的出气口六号换热器(17)的热介质进口连接,六号换热器(17)的热介质出口与七号换热器(12)的热介质进口连接,七号换热器(12)的热介质出口与八号换热器(14)的热介质进口连接,八号换热器(14)的热介质出口与低温储热系系统内冷罐(15)进气口连接;所述低压缸的第二出气口与冷却塔的进口连接,冷却塔的出口与八号换热器(14)的冷介质入口连接,八号换热器(14)的冷介质出口与七号换热器(12)的冷介质入口连接,七号换热器(12)的冷介质出口与六号换热器(17)的冷介质入口连接,六号换热器(17)的冷介质出口与锅炉系统的第一进气口连接。2.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提升风电消纳水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煤电内部热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型,其运行模型包括锅炉系统运行模型、高温储热系统运行模型、低温储热系统运行模型和蒸汽发电系统运行模型;所述锅炉系统运行模型:低温储热系统放热功率P
tLdsg
与煤粉燃烧热功率P
tburn
之和即为锅炉的热功率输出P
tboil
,即热功率平衡约束,其公式如下:P
tboil
=P
tburn
+P
tLdsg
ꢀꢀꢀꢀꢀꢀꢀꢀꢀꢀꢀꢀꢀꢀ
(1)式(1)中,煤粉燃烧热功率P
tburn
为单位时间煤粉质量与热值q
coal
、效率η
coal
的乘积,其公式如下:
所述高温储热系统运行模型:高温储热系统当前时刻的储热水平与储热功率P
tHchg
、放热功率P
tHdsg
和前一时刻的储热水平相关,即能量平衡约束,其公式如下:式(3)中,为高温储热系统在时间间隔Δt内的热量散失系数;分别为高温储热系统的储热效率和放热效率;所述低温储热系统运行模型:低温储热系统当前时刻的储热水平与储热功率P
tLchg
、放热功率P
tLdsg
和前一时刻的储热水平相关,其公式如下:式(4)中,为低温储热系统在时间间隔Δt内的热量散失系数;分别为低温储热系统的储热效率和放热效率;所述蒸汽发电系统运行模型:用于做功发电的热功率P
tSTge
等于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兴勇李京虎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