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爆气方式净化工业气体系统及方法
技术邻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业气体净化处理邻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爆气方式净化工业气体系统及方法。
技术背景
[0002]目前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委联合下文对钢铁及热电企业工业气体超低排放是指对所有生产环节(如烧结、球团、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电厂),实施升级改造并满足烟气颗粒物、含硫化合物如SO2、含氮氧化合物如NO
X
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要求各企业因厂制宜选择成熟适用的环保改造技术如湿式静电除尘器、覆膜滤料袋式除尘器、滤筒除尘器、活性碳(焦)处理技术及SCR等高效脱硫脱硝技术;目前在气体处理领域,活性碳(焦)处理技术应用比较多,造成吨碳难求售价贵的地步,所以新工艺技术,投资大和运营成本比较高。
[0003]工业气体污染物按其形状分为颗粒物(包括气溶胶)和气体污染物两大类。
[0004]1)颗粒污染物有粉尘、烟雾、雾滴等。
[0005]2)气体污染物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SO
X
和H2O;含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利用爆气方式净化工业气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爆气净化单元(1)、液
‑
污分离单元(2)、液质监控单元(3)和气热回收单元(4);所述的爆气净化单元(1)由进气管(1
‑
1)、舱体(1
‑
2)、排气管(1
‑
3)、过渡仓(1
‑
4)、捕滴器(1
‑
5)、冷凝器(1
‑
6)、脱水仓(1
‑
7)、储气仓(1
‑
8)、爆气仓(1
‑
9)、喷嘴(1
‑
10)、造泡器(1
‑
11)、沉降仓(1
‑
12)、锥体(1
‑
13)、排污管(1
‑
14)和截阀(1
‑
15)组成;所述进气管(1
‑
1)为90
°
弯管形状,其垂直于水平面部分位于舱体(1
‑
2)中心位置,进气管(1
‑
1)上端与舱体(1
‑
2)顶部连接,进气管(1
‑
1)内为储气仓(1
‑
8);所述进气管(1
‑
1)与舱体(1
‑
2)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环形空间下1/3空间为沉降仓(1
‑
12);环形空间中1/3空间为爆气仓(1
‑
9);环形空间上1/3空间内设有脱水仓(1
‑
7)、冷凝器(1
‑
6)、捕滴器(1
‑
5)和过渡仓(1
‑
4);所述冷凝器(1
‑
6)设在脱水仓(1
‑
7)中部;所示捕滴器(1
‑
5)位于脱水仓(1
‑
7)之上;所述过渡仓(1
‑
4)位于捕滴器(1
‑
5)之上;所述排气管(1
‑
3)位于舱体(1
‑
2)顶端,并与过渡仓(1
‑
4)相通;所述锥体(1
‑
13)位于舱体(1
‑
2)底部中心位置;所述造泡器(1
‑
11)位于进气管(1
‑
1)和锥体(1
‑
13)之间的中心位置,其高度在舱体(1
‑
2)内高1/3位置;所述排污管(1
‑
14)位于舱体(1
‑
2)底端,并与沉降仓(1
‑
12)相通;所述截阀(1
‑
15)与排污管(1
‑
14)连接;所述喷嘴(1
‑
10)位于造泡器(1
‑
11)上方与冷凝器(1
‑
16)连接;所述的液
‑
污分离单元(2)由污水泵(2
‑
1)、过滤仓(2
‑
2)、滤料(2
‑
3)、排水口(2
‑
4)、集水井(2
‑
5)、提升泵(2
‑
6)、清水池(2
‑
7)、供水泵(2
‑
8)和上水管(2
‑
9)组成;所述污水泵(2
‑
1)通过排污管(1
‑
14)与截阀(1
‑
15)连接,排污管(1
‑
14)与过滤仓(2
‑
2)相通;所述滤料(2
‑
3)位于过滤仓(2
‑
2)内,过滤仓(2
‑
2)左下侧设有排水口(2
‑
4);所述集水井(2
‑
5)位于过滤仓(2
‑
2)一侧,提升泵(2
‑
6)位于集水井(2
‑
5)内;所述清水池(2
‑
7)位于集水井(2
‑
5)一侧,供水泵(2
‑
8)位于清水池(2
‑
7)上方;所述上水管(2
‑
9)一端与供水泵(2
‑
8)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1
‑
6)连接;所述滤料(2
‑
3)选用高炉渣、钢渣和粉煤渣;高炉渣:经过水淬处理的高炉渣,其性质分为碱性渣、中性渣和酸性渣,透孔率在90%以上,玻璃相在%90以上,粒度直径在1
‑
4mm之间,成分CaO38
‑
45、SiO230
‑
45、AI2O38
‑
17;钢渣:经过水闷处理的钢渣,其性质分为碱性渣和酸性渣,玻璃相在%90以上,透孔率在85%以上,粒度直径1
‑
20mm之间,成分CaO20
‑
55、SiO28
‑
35、AI2O
31‑
17;粉煤灰:其性质分为碱性渣,透孔率在90%以上,粒度直径1
‑
3mm之间,成分为CaO1.5
‑
5.5、SiO243
‑
56、AI2O320
‑
32;根据有害污水的酸碱性选用不同的酸碱性的高炉渣、钢渣和粉煤灰渣作为滤料;所述的液质监控单元(3)由输液管(3
‑
1)、取样管(3
‑
2)、输液泵(3
‑
3)、分析仪(3
‑
4)、连接管(3
‑
5)、药液罐(3
‑
6)和信号线(3
‑
7)组成;所述输液管(3
‑
1)分别与上水管(2
‑
9)和输液泵(3
‑
3)连接;所述连接管(3
‑
5)分别与输液泵(3
‑
3)和药液罐(3
‑
6)连接;所述取样管(3
‑
2)分别与上水管(2
‑
9)和分析仪(3
‑
4)连接;所述信号线(3
‑
7)分别与分析仪(3
‑
4)与输液泵(3
‑
3)连接;所述的气热回收单元(4)由蒸发器(4
‑
1)、热导管(4
‑
2)、换热器(4
‑
3)、泵(4
‑
4)和冷导管(4
‑
5)组成;所述热导管(4
‑
2)分别与换热器(4
‑
3)和蒸发器(4
‑
1)左部连接;所述冷导管(4
‑
5)分别与换热器(4
‑
3)和蒸发器(4
‑
1)右部连接;所述泵(4
‑
4)位于冷导管(4
‑
5)中部,并与冷导管(4
‑
5)连接;所述换热器(4
‑
技术研发人员:高国才,孙质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熔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