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热装置液位差除垢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49881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热装置液位差除垢的方法,在集热管箱内设置电加热器,电加热器在晚上运行,所述液位检测元件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液位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液位数据的比较,获取其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停止加热或者继续加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根据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来判断流体的稳定状态,使得结果更加准确,不会因为运行时间问题导致的老化而产生的误差增加问题。时间问题导致的老化而产生的误差增加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热装置液位差除垢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备量不断减少、日益紧缺,造成价格的不断上涨,同时常规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这些都大大限制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而寻求新的能源,特别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已成为现在人们研究的热点。
[0003]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而且资源量巨大,地球表面每年收的太阳辐射能总量为1
×
10
18
kW
·
h,为世界年耗总能量的一万多倍。世界各国都已经把太阳能的利用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要一项。然而由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能量密度小(每平方米约一千瓦),而且又是不连续的,这给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为了广泛利用太阳能,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必须能同常规能源相竞争。
[0004]针对集热器的结构,现有技术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发和改进,但是整体来说集热能力不足,而且还存在运行时间长容易结垢问题,影响集热效果。
[0005]无论哪种形式和结构的太阳能集热器,都要有一个用来吸收太阳辐射的吸收部件,集热器的结构对太阳能的吸收起到重要的作用。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在前面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环路热管太阳能集热系统,从而解决热管换热量低及其换热不均匀的问题。
[0007]在应用中发现,太阳能持续集热加热或者晚上不加热会导致内部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再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集热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集热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因此需要对上述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改进。本申请人已经对此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0008]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固定性周期性变化来调整管束的振动,会出现滞后性以及周期会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情况。因此本专利技术对前面的申请进行了改进,对振动进行智能型控制,从而使得内部的流体能够实现的频繁性的振动,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式结构的集热装置。该集热装置能够提高白天进行集热,晚上进行辅助加热和除垢的操作,提高了热利用效果和除垢效果。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热装置液位差除垢的方法,所述集热装置包括位于下部的集热管箱、左上管、右上管和放热管组,左上管、右上管位于集热管箱的上部,所述放热管组包括左放热管组和右放热管组,左放热管组与左上管和集热管箱相连通,右放热管组与右上管和集热管箱相连
通,从而使得集热管箱、左上管、右上管和放热管组形成加热流体封闭循环,所述放热管组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放热管组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放热管,相邻放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放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放热管的端部形成放热管自由端;集热管箱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管口连接左放热管组的入口,第二管口连接右放热管组的入口,左放热管组的出口连接左上管,右放热管组的出口连接右上管;其特征在于,集热管箱内部设置液位检测元件,用于检测下管箱内的流体的液位,所述除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电加热器在晚上运行,所述液位检测元件与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控制器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液位数据,通过相邻的时间段的液位数据的比较,获取其液位差或者液位差变化的累计,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停止加热或者继续加热。
[0011]作为优选,如果在前时间段的液位为L1,相邻的在后时间段的液位为L2,如果L1>L2,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停止加热;如果L1<L2,则低于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0012]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一方面辅助太阳能集热装置晚上进行加热,另一方面通过电加热器的运行使得通过液位感知元件检测的前后时间液位差或者累计液位差,能够通过液位差来判断内部的流体的蒸发基本达到了饱和,内部流体的体积也基本变化不大,此种情况下,内部流体相对稳定,此时的管束振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使其进行振动,从而停止加热。使得流体进行体积变小从而实现振动。当液位差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此时内部流体又开始进入稳定状态,此时需要加热使得流体重新蒸发膨胀,因此需要进行启动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0013]2、本专利技术将换热管周期性不断增加加热功率以及降低加热功率,使得加热流体受热后会产生体积不停的处于变化状态中,诱导换热管自由端产生振动,从而强化传热。
[0014]3、本专利技术提出了新式结构的集热装置,该集热装置能够提高集热效果,提高集热管的放热能力,减小能量的耗费。
[0015]4、一种新式结构的集热装置,通过在有限的空间设置更多的放热管组,增加管束的振动范围,从而强化传热,增强除垢。
[0016]5、本专利技术通过流体流动方向上的放热管组管径以及间距分布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0017]6、本专利技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值模拟,优化了集热装置的参数的最佳关系,从而实现最优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集热装置的主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集热系统的主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1集热装置的左侧观测视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集热装置的底部观察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集热装置放热管组错列布置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集热装置尺寸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放热管组,左放热管组11、右放热管组12、21、左上管,22,右上管,3、自由端,4、自由端,5、自由端,6、自由端,7、放热管,8、集热管箱,9、电加热器,10第一管口,13第
二管口,左回流管14,右回流管15,16反射镜,17支撑件,箱体18。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6]本文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涉及公式的,“/”表示除法,
“×”
、“*”表示乘法。
[0027]如图1所示,一种集热装置,包括集热管箱8、左上管21、右上管22和放热管组1,所述放热管组1包括左放热管组11和右放热管组12,左放热管组11与左上管21和集热管箱8相连通,右放热管组12与右上管22和集热管箱8相连通,从而使得集热管箱8、左上管21、右上管22和放热管组1形成加热流体封闭循环,集热管箱8内填充相变流体,每个放热管组1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放热管7,相邻放热管7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放热管7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放热管7的端部形成放热管自由端3-6;集热管箱包括第一管口10和第二管口13,第一管口10连接左放热管组11的入口,第二管口13连接右放热管组12的入口,左放热管组11的出口连接左上管21,右放热管组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热装置液位差除垢的方法,所述集热装置包括位于下部的集热管箱、左上管、右上管和放热管组,左上管、右上管位于集热管箱的上部,所述放热管组包括左放热管组和右放热管组,左放热管组与左上管和集热管箱相连通,右放热管组与右上管和集热管箱相连通,从而使得集热管箱、左上管、右上管和放热管组形成加热流体封闭循环,所述放热管组为一个或多个,每个放热管组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放热管,相邻放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放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放热管的端部形成放热管自由端;集热管箱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一管口连接左放热管组的入口,第二管口连接右放热管组的入口,左放热管组的出口连接左上管,右放热管组的出口连接右上管;其特征在于,在集热管箱内设置电加热器,集热管箱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钦鹏吴丹淼齐宾廉根宽卓超杰滕一诺王铁信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佰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