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3348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含触控感测线结构和触控感测电极。触控感测线结构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其包含第一金属线及第二金属线,其中第一金属线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与第二金属线部分重叠,且第一金属线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此至少一个凸出部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未与第二金属线重叠。触控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线结构上,其通过穿孔接触第一金属线的至少一个凸出部和第二金属线,此穿孔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位于第一金属线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能够降低触控感测信号的传递延迟失真,进而提升触控感测效能,以及有效避免显示问题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大部分的行动显示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均已具备触控操作的功能,可使用户在对行动显示装置的操作上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在目前用于显示装置的主要触控技术中,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是将触控感测电极的制作整合在显示面板的工艺中,故其具有轻薄化显示面板厚度的优点。然而,在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设计上,需考量到触控感测信号线的设计对画面显示以及触控感测的影响。若是触控感测信号线的设计不良,则不仅会造成触控感测的问题,同时也会造成例如横纹现象等显示问题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可降低触控感测线结构的阻抗值,以降低触控感测信号的传递延迟失真,进而提升触控感测效能,以及有效避免显示问题的产生。根据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含触控感测线结构和触控感测电极。触控感测线结构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其包含第一金属线及第二金属线,其中第一金属线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与第二金属线部分重叠,且第一金属线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此至少一个凸出部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未与第二金属线重叠。触控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线结构上,其通过穿孔接触第一金属线的至少一个凸出部和第二金属线,此穿孔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位于第一金属线中。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含像素单元,其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的一侧且包含薄膜晶体管及像素电极。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的上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的下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穿孔分别位于所述像素单元的两相邻角落。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由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延伸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且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中,所述第一金属线与第三金属线通过桥接结构彼此电性连接。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与所述桥接结构包含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根据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含第一金属线、第一绝缘层、第二金属线、第二绝缘层和触控感测电极。第一金属线位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且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金属线上,其具有第一穿孔,此第一穿孔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位于第一金属线中。第二金属线位于第一绝缘层上,且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与第一金属线部分重叠但未与至少一个凸出部重叠。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及第二金属线上且具有第二穿孔。触控感测电极位于第二绝缘层上,其通过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接触第一金属线的至少一个凸出部和第二金属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金属线由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延伸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且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含第三金属线和桥接结构。第三金属线位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中。桥接结构位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中且桥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三金属线,使得所述第一金属线与第三金属线彼此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至少在于,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中,由于触控感测线结构是由上下两层金属线并联构成,故可降低其阻抗值,且降低触控感测信号的传递延迟失真,进而提升触控感测效能,以及有效避免显示问题的产生。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仅需使用一个光罩进行蚀刻工艺,便可使触控感测电极与触控感测线结构的上下两层金属线彼此电性连接,故可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并结合附图做下列描述,其中: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A为图1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感测线结构的一示例;图2B为图2A所示的触控感测线结构的横向剖视图;图3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及其周边走线的一示例;图4A为图1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感测线结构的另一示例;图4B为图4A所示的触控感测线结构的横向剖视图;图5A为图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结构的剖视图的一示例;图5B为图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桥接结构的剖视图的一示例;以及图6为图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结构的剖视图的一示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仔细讨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提供许多可应用的概念,其可实施于各式各样的特定内容中。所讨论、揭示的实施例仅供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可被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文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等用语来描述各种元件、零件、区域和/或部分,但这些用语不应限制这些元件、零件、区域和/或部分。这些用语仅用以区别一元件、零件、区域和/或部分与另一元件、零件、区域和/或部分。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非用以限制申请专利范围。除非另有限制,否则单数形式的“一”或“该”用语也可用来表示复数形式。此外,空间相对性用语的使用是为了说明元件在使用或操作时的不同方位,而不只限于附图所绘示的方向。元件也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他方向),而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对性描述也可以相同方式解读。在本文中所使用的“耦接”一词,可指二或多个元件相互直接作实体或电性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或电性接触,而“耦接”还可指二或多个元件相互操作或动作。请参照图1,图1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触控显示装置100包含触控显示面板110和触控驱动电路120。触控显示面板110可以是例如扭转向列(twistednematic;TN)型、水平切换(in-planeswitching;IPS)型、边缘电场切换(fringe-fieldswitching;FFS)型或垂直配向(verticalalignment;VA)型等液晶显示面板,但不限于此。此外,触控显示面板110具有主动区110A和周边区110B,在主动区110中具有多个设置在基板S上的像素单元(图1未绘示)和触控感测电极TE,且在周边区110B中具有布线,以分别提供栅极驱动信号、数据驱动信号和触控感测信号送至像素单元和触控感测电极TE,使得像素单元在特定时间显示对应的灰阶,且触控感测电极在特定时间进行触控感测。此外,触控显示面板110可以是内嵌式(in-cell)触控显示面板,也就是说,在触控显示面板110中的共同电极(commonelectrode)亦作为触控显示面板110的触控感测电极。栅极驱动信号、数据驱动信号和触控感测信号可分别由栅极驱动电路(图1未绘示)、数据驱动电路(图1未绘示)和触控感测电路120提供。触控显示面板110可以是系统整合式玻璃面板(systemonglass;SOG),也就是说,栅极驱动电路、数据驱动电路和触控感测电路120可以是制作在触控显示面板110的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n触控感测线结构,位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包含第一金属线及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金属线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一金属线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在所述垂直投影方向上未与所述第二金属线重叠;以及/n触控感测电极,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上,所述触控感测电极通过穿孔接触所述第一金属线的至少一个凸出部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所述穿孔在所述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触控感测线结构,位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包含第一金属线及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金属线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一金属线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在所述垂直投影方向上未与所述第二金属线重叠;以及
触控感测电极,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上,所述触控感测电极通过穿孔接触所述第一金属线的至少一个凸出部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所述穿孔在所述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像素单元,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的一侧,所述像素单元包含薄膜晶体管及像素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穿孔分别位于所述像素单元的两相邻角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测线结构由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延伸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且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中,所述第一金属线与第三金属线通过桥接结构彼此电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政谚赵广雄陈逸轩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