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882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木柱与木梁通过榫卯连接而成的木构架,还包括嵌固于榫卯节点的第一棒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棒材的第二棒材和第三棒材,所述木梁端部榫头中间位置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棒材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一棒材嵌入固定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木结构梁柱节点加固简单、对结构外观改变小,最大限度保持古建筑原貌;结构整体性好,可有效提高梁、柱节点抗弯、抗剪承载能力;耐腐蚀、使用寿命长;采用局部加固、针对性强、纤维条带用量少、节约成本;第二棒材与第三棒材可对第一棒材起定位作用,保证加固的稳定性,有效提高梁、柱节点抗弯、抗剪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木结构加固
,具体是一种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迄今仍有2000多个历史性城镇,其中保存着大量古建筑。中国古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优美的建筑构型及相应的建筑风格,取得光辉的成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有着自己独有的结构体系,其重要特点是梁、柱采用榫卯连接。然而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大都建成时间较久,由于木材本身物理性能的退化、自然环境影响以及人为的破坏等因素,使得现存古建筑木结构产生了不同的损坏形式,其中梁、柱连接处很容易发生拔榫破坏。拔榫使得梁、柱构件有效受力截面面积减小,容易产生受拉、压、弯、剪破坏,对结构整体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加固。传统的加固方法主要有:用扁钢沿着梁柱截面握裹住已拔榫的梁和柱,然后用铁钉或木钉将扁钢固定在梁、柱构件上;用角钢或短木柱对拔榫的部位进行附加支撑。这些加固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节点的承载力,但是存在着影响结构外观、破坏木构件、铁件易腐蚀、不利于检修等问题,因此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柱与木梁通过榫卯连接而成的木构架,还包括嵌固于榫卯节点的第一棒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棒材的第二棒材和第三棒材,所述木梁端部榫头中间位置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棒材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一棒材嵌入固定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柱与木梁通过榫卯连接而成的木构架,还包括嵌固于榫卯节点的第一棒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棒材的第二棒材和第三棒材,所述木梁端部榫头中间位置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一棒材的长度一致,所述第一棒材嵌入固定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棒材的外表面缠绕有浸润环氧树脂的纤维条带,使第一棒材形成未缠绕所述纤维条带的第一段和与所述第一段连接且缠绕所述纤维条带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榫卯节点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的长度不小于木柱的直径和50mm之和,所述纤维条带的缠绕长度大于第二段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条带超出所述第二段的部分粘附于所述木柱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设有环绕所述第二段外周面设置的缠绕槽,所述缠绕槽的深度为所述纤维条带的缠绕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梁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雷陈良金陈各辉蔡伟曾碧波
申请(专利权)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