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253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铝电解槽余热回收技术领域。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包括槽壁换热器、外部换热器、第一控制阀、排油管路、排油箱、压缩空气管路和中央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槽壁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所述排油管路的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槽壁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在所述排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压缩空气管路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所述外部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在所述压缩空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本申请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导热介质的排出,操作方便快捷,通过对故障信号的检测,由中央控制器控制能够大大提高整个动作效率,实现整个车间的自动化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
本技术属于铝电解槽余热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
技术介绍
铝电解行业截止2019年,原铝总生产能力4100万吨,铝电耗在13000~14000kwh,耗电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左右,而电解槽的能量利用率不到50%,其它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随着国家对电解铝企业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电解铝企业对电解槽能量的回收利用逐渐增多。在电解槽侧壁,温度达到280~350℃,热源温度高,回收后热水温度可达200℃以上,回收价值巨大。但是由于铝电解槽周围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一是侧壁空间狭小,以一个400kA铝电解槽为例,长约19m的电解槽槽壳放置在间隔排列的29组U型摇篮架中间。29组U型摇篮架与两侧的槽壳侧壁、摇篮架顶部的槽沿板、电解槽下部露出的阴极钢棒组围成56个空腔。两端长约5米,且由于承受电解槽上部结构的重量,钢结构设计空腔非常小,余热回收不具备经济性。二是高磁场、高粉尘、高酸性气体氛围影响设备设计、安装限制较大,导致电解槽侧壁能量利用的困难。r>我国目前有80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包括槽壁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在所述槽壁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在所述进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槽壁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n排油管路,所述排油管路的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槽壁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n排油箱,所述排油管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排油箱连接,在所述排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n压缩空气管路,其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所述外部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在所述压缩空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以及/n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包括槽壁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在所述槽壁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在所述进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槽壁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
排油管路,所述排油管路的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槽壁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
排油箱,所述排油管路的第二端部与所述排油箱连接,在所述排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压缩空气管路,其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所述外部换热器之间的进油管路上,在所述压缩空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以及
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电连接;
正常工作中,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处于截止状态;当进行导热介质排出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处于截止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处于导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导热介质排出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油泵与所述第一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学民冯冰刘战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轻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