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41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该底质改良结构包括网框,网框的内腔通过横向和纵向设置的网孔隔板分割成九组底质填充槽;其中前侧三组底质填充槽内填充嵌设有第一底质层,中间三组底质填充槽内填充嵌设有第二底质层,后侧三组底质填充槽内填充嵌设有第三底质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通过一系列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进行使用过程中,解决了采用的浮床结构的方式只能针对河道水体上层或中层进行修复改善,在河道水底的水体修复改善作用不大,且大多数的污染物存在于河道底泥和泥水交界面处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
本技术涉及河道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严重的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年排放污水其中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甚至完全丧失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重要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的河长及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已经丧失使用价值。改善城市河道水体水质、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已迫在眉睫。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浮床结构的方式对河道水质进行修复改善,但采用的浮床结构的方式只能针对河道水体上层或中层进行修复改善,在河道水底的水体修复改善作用不大,且大多数的污染物存在于河道底泥和泥水交界面处,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通过一系列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本技术在进行使用过程中,解决了采用的浮床结构的方式只能针对河道水体上层或中层进行修复改善,在河道水底的水体修复改善作用不大,且大多数的污染物存在于河道底泥和泥水交界面处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该底质改良结构包括网框,所述网框的内腔通过横向和纵向设置的网孔隔板分割成九组底质填充槽;其中前侧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内填充嵌设有第一底质层,中间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内填充嵌设有第二底质层,后侧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内填充嵌设有第三底质层;所述第一底质层、所述第二底质层和所述第三底质层上分别均匀开设有种植孔;且所述第一底质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黏土矿物层、沸石层和陶粒层;且所述第二底质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砾石层、铁碳填料层和蛭石层;且所述第三底质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黄铁矿层、弹性立体填料层和活性碳层。优选的,所述网框的四角处对称设有用于螺栓与河道底部相固定安装的插接套筒。优选的,所述网框和所述网孔隔板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优选的,所述种植孔内种植有沉水植物,且所述沉水植物可以选用黑藻、苦草、金鱼藻、狐尾藻和马来眼子菜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优选的,所述第一底质层、所述第二底质层和所述第三底质层的填充嵌设高度小于所述底质填充槽的深度。优选的,所述种植孔的开设深度至少分别为所述第一底质层、所述第二底质层和所述第三底质层的深度的三分之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采用上述的结构和设计使用下,解决了采用的浮床结构的方式只能针对河道水体上层或中层进行修复改善,在河道水底的水体修复改善作用不大,且大多数的污染物存在于河道底泥和泥水交界面处的问题;而且本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网框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网框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第一底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二底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第三底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网框、2-网孔隔板、3-底质填充槽、4-第一底质层、41-黏土矿物层、42-沸石层、43-陶粒层、5-第二底质层、51-砾石层、52-铁碳填料层、53-蛭石层、6-第三底质层、61-黄铁矿层、62-弹性立体填料层、63-活性碳层、7-种植孔、8-插接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该底质改良结构包括网框1,网框1的内腔通过横向和纵向设置的网孔隔板2分割成九组底质填充槽3;其中前侧三组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一底质层4,中间三组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二底质层5,后侧三组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三底质层6;第一底质层4、第二底质层5和第三底质层6上分别均匀开设有种植孔7;且第一底质层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黏土矿物层41、沸石层42和陶粒层43;且第二底质层5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砾石层51、铁碳填料层52和蛭石层53;且第三底质层6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黄铁矿层61、弹性立体填料层62和活性碳层63。具体的,网框1的四角处对称设有用于螺栓与河道底部相固定安装的插接套筒8。具体的,网框1和网孔隔板2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具体的,种植孔7内种植有沉水植物,且沉水植物可以选用黑藻、苦草、金鱼藻、狐尾藻和马来眼子菜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第一底质层4、第二底质层5和第三底质层6的填充嵌设高度小于底质填充槽3的深度。具体的,种植孔7的开设深度至少分别为第一底质层4、第二底质层5和第三底质层6的深度的三分之一。工作原理:本技术进行使用时,首先通过四组插接套筒8和螺栓的配合将本结构固定安装在河道底部,通过使用的第一底质层4、第二底质层5和第三底质层6,且第一底质层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黏土矿物层41、沸石层42和陶粒层43;且第二底质层5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砾石层51、铁碳填料层52和蛭石层53;且第三底质层6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黄铁矿层61、弹性立体填料层62和活性碳层63;上述底质层均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的优点,是良好的污染物吸附材料和生物膜载体,可以降解水体中N、P、COD含量和色度等,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水体自净能力;而且通过种植孔7内种植有沉水植物,且且沉水植物可以选用黑藻、苦草、金鱼藻、狐尾藻和马来眼子菜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可以通过沉水植物的根系分别进入第一底质层4、第二底质层5和第三底质层6,有利于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染物可在底质层、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去除;进而在上述结构的设计和使用下,本技术在进行使用过程中,解决了采用的浮床结构的方式只能针对河道水体上层或中层进行修复改善,在河道水底的水体修复改善作用不大,且大多数的污染物存在于河道底泥和泥水交界面处的问题。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质改良结构包括网框(1),所述网框(1)的内腔通过横向和纵向设置的网孔隔板(2)分割成九组底质填充槽(3);其中前侧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一底质层(4),中间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二底质层(5),后侧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三底质层(6);所述第一底质层(4)、所述第二底质层(5)和所述第三底质层(6)上分别均匀开设有种植孔(7);/n且所述第一底质层(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黏土矿物层(41)、沸石层(42)和陶粒层(43);/n且所述第二底质层(5)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砾石层(51)、铁碳填料层(52)和蛭石层(53);/n且所述第三底质层(6)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黄铁矿层(61)、弹性立体填料层(62)和活性碳层(6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质改良结构包括网框(1),所述网框(1)的内腔通过横向和纵向设置的网孔隔板(2)分割成九组底质填充槽(3);其中前侧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一底质层(4),中间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二底质层(5),后侧三组所述底质填充槽(3)内填充嵌设有第三底质层(6);所述第一底质层(4)、所述第二底质层(5)和所述第三底质层(6)上分别均匀开设有种植孔(7);
且所述第一底质层(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黏土矿物层(41)、沸石层(42)和陶粒层(43);
且所述第二底质层(5)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砾石层(51)、铁碳填料层(52)和蛭石层(53);
且所述第三底质层(6)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填充嵌设的黄铁矿层(61)、弹性立体填料层(62)和活性碳层(6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底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雪飞杨小龙孙国标左正孙燕清范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恒诚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