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
技术介绍
在目前国家大力倡导海绵城市的前提下,城市管廊结构项目日益增多。管廊结构的模板工程以传统木模为主,也有部分标准段采用钢模施工,而铝模在管廊结构的应用比例非常低。由于铝模的周转特性突出及施工质量良好,在大体量的管廊标准段结构中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中,现场采用的铝模拼接结构需要较多的时间,施工时效较低,并且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施工时效与施工质量的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包括内模支撑结构和外模支撑结构,所述内模支撑结构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顶部模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模板两侧的内墙模板,在所述顶部模板的下方且位于两个内墙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可伸缩构件,所述内墙模板的内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内墙背楞,在所述内墙背楞上设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支撑结构和外模支撑结构,所述内模支撑结构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顶部模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模板两侧的内墙模板,在所述顶部模板的下方且位于两个内墙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可伸缩构件,所述内墙模板的内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内墙背楞,在所述内墙背楞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内墙背楞的第一支撑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的第一可伸缩构件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上,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立柱水平向外或者向内移动;所述外模支撑结构包括平行于所述内墙模板的外墙模板,在所述外墙模板的外侧面设置有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支撑结构和外模支撑结构,所述内模支撑结构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顶部模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顶部模板两侧的内墙模板,在所述顶部模板的下方且位于两个内墙模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可伸缩构件,所述内墙模板的内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内墙背楞,在所述内墙背楞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内墙背楞的第一支撑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两侧的第一可伸缩构件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上,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立柱水平向外或者向内移动;所述外模支撑结构包括平行于所述内墙模板的外墙模板,在所述外墙模板的外侧面设置有沿管廊延伸方向的外墙背楞,在所述外墙背楞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外墙背楞的第二支撑立柱,在所述外墙模板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框架,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上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可伸缩构件,所述第二可伸缩构件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支撑立柱上,驱动所述第二支撑立柱水平向外或者向内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伸缩构件为第一液压千斤顶,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的液压缸体连接于第一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一液压千斤顶的杆件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一支撑立柱上;所述第二可伸缩构件为第二液压千斤顶,所述第二液压千斤顶的液压缸体连接于第二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二液压千斤顶的杆件的自由端连接于第二支撑立柱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第一底架,所述第一底架的两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支撑立杆,所述第一可伸缩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杆上,在所述第一底架的两侧的所述第一支撑立杆上设置有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的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立柱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管廊模板支撑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沿管廊延伸方向的第二底架,所述第二底架远离外墙模板的一侧沿管廊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二支撑立杆,相邻的第二支撑立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二可伸缩构件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子文,李仁燕,金生,韩才智,
申请(专利权)人:合迪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