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36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包括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包括有底板主体,且底板主体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滑动连接有伸缩板,每组所述伸缩板的外侧底部均对称固定有滚轮,所述底板主体的顶部固定焊接有第一导轨,且第一导轨的顶部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有铰接架,且铰接架包括有第一铰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螺杆与第二滑动块之间螺纹旋转连接,使得螺杆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套设在其外侧的第二滑动块移动,带动各个铰接架内部的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旋转,使得升降机构伸展开来对顶板机构进行举升,无需采用电力驱动升降,有效的避免该装置使用时进水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
本技术涉及防洪设备
,具体为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
技术介绍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经常会席卷人门的生活环境中,好比洪水、泥石流、以及地震的等,在梅雨天气时,由于降雨量的大量增加,雨水的汇聚增加,极其容易产生洪水灾害,导致城市内涝,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选择在城市地下构件排水防洪工程,从而降低进行城市地下防洪,在城市地下防洪设施的建设中,为将低处的工作人员或者设备输送到相对较高位置时,通常采用升降装置来进行人、物的输送;现有技术中的地下防洪用升降梯,其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是采用电力单元作为升降梯的动力输出端,当处于排水较为密集的地下时,受水流冲刷影响,导致升降梯内的电力组件容易进水损坏,影响升降梯的正常使用,且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梯为保障升降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通常将其底部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导致不同的工作位置均需要固定有升降梯,大大增加了升降梯构建时的成本消耗,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用于地下防洪工程内部的升降梯多采用电力单元作为驱动结构,导致长时间水流冲击下,升降梯的内部电力元件容易损坏,且升降梯底部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导致升降梯需要构建在不同的位置,过多的数量造成升降梯在不使用时闲置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包括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包括有底板主体,且底板主体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滑动连接有伸缩板,每组所述伸缩板的外侧底部均对称固定有滚轮,所述底板主体的顶部固定焊接有第一导轨,且第一导轨的顶部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有铰接架,且铰接架包括有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杆,所述铰接架共设置有六组,相邻两组所述铰接架之间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上下两端对应转动连接在上下两组对应的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之间,下方一组所述铰接架内部的第一铰接杆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上,下方一组所述铰接架内部的第二铰接杆贴近于第一导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动块,且第一滑动块镶嵌在第一导轨的内部,所述第一滑动块与第一导轨之间滑动连接,上方一组所述铰接架内部的第一铰接杆与第二铰接杆的外侧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动块,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装设有顶板机构,且顶板机构包括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轨,且第二导轨的内部贯穿插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与第二导轨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块左右对称状套设在螺杆的外侧,所述螺杆的左右两端外侧装配的螺纹方向相反,左右两组第二滑动块内壁上装配的螺纹分别与螺杆左右两侧外壁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二导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且承载板的外壁横向连接有传动轴,且传动轴与承载板之间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贴近于第一锥齿轮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轮,且第二锥齿轮外侧装配的齿牙遇到第一锥齿轮外侧装配的齿牙相适配,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之间啮合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承载板的一侧竖直转动连接有主动轴,且主动轴的底部外侧固定有蜗杆,所述蜗杆外侧装配的齿牙与蜗轮外侧装配的齿牙相适配,所述蜗杆与蜗轮之间啮合传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底板主体的顶部左右两侧固定镶嵌有螺纹套,且每组所述螺纹套的内部均贯穿插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的外侧装配的螺纹与螺纹套内壁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共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升降机构前后对称状安装在底板主体的上方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导轨共设置有两组,对应的所述第二导轨共设置有两组。优选的,两组所述升降机构内部前后对应的铰接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固杆,且加固杆固定连接在前后两组所述铰接架内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转动连接位置之间。优选的,对应的每组所述第二导轨的内部均贯穿插设有螺杆,且两组所述螺杆的同一端均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传动轴的前后两端均固定有第二锥齿轮。优选的,所述主动轴的顶部一端固定有施力盘,且施力盘的直径为二十厘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螺杆与第二滑动块之间螺纹旋转连接,使得螺杆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套设在其外侧的第二滑动块移动,通过第二滑动块的移动拉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从而使得各个铰接架内部的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旋转,使得升降机构伸展开来对顶板机构进行举升,通过螺纹的啮合自锁,可以有效的保障顶板机构举升后稳定,且无需采用电力驱动升降,有效的避免该装置使用时进水损坏;2.通过设置滚轮安装在伸缩板的底部,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推动使得滚轮滚动,便于该装置使用时移动,同时,设置伸缩板滑动拉出底板主体的底部,并通过紧固螺栓的旋转挤压进行固定,有利于使得该装置底部展开固定牢固,有利于增强该装置的使用稳定性,同时无需固定多个,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升起时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收缩时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螺杆和第二滑动块的结构连接立体示意图。图中:100、底盘组件;110、底板主体;120、伸缩板;130、滚轮;140、螺纹套;150、紧固螺栓;160、第一导轨;200、升降机构;210、铰接架;211、第一铰接杆;212、第二铰接杆;213、加固杆;220、连接块;230、第一滑动块;240、第二滑动块;300、顶板机构;310、承载板;320、第二导轨;330、螺杆;340、第一锥齿轮;350、传动轴;360、第二锥齿轮;370、蜗轮;380、主动轴;390、蜗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包括底盘组件100,底盘组件100包括有底板主体110,且底板主体110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滑动连接有伸缩板120,每组伸缩板120的外侧底部均对称固定有滚轮130,底板主体110的顶部固定焊接有第一导轨160,且第一导轨160的顶部安装有升降机构200,该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滑动使得伸缩板120从底板主体110的底部展开,有利于保障该装置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覆盖面积,便于提高该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升降机构200包括有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包括底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组件(100)包括有底板主体(110),且底板主体(110)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滑动连接有伸缩板(120),每组所述伸缩板(120)的外侧底部均对称固定有滚轮(130),所述底板主体(110)的顶部固定焊接有第一导轨(160),且第一导轨(160)的顶部安装有升降机构(200),所述升降机构(200)包括有铰接架(210),且铰接架(210)包括有第一铰接杆(211),所述第一铰接杆(211)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杆(212),所述铰接架(210)共设置有六组,相邻两组所述铰接架(210)之间连接有连接块(220),且连接块(220)的上下两端对应转动连接在上下两组对应的第一铰接杆(211)和第二铰接杆(212)之间,下方一组所述铰接架(210)内部的第一铰接杆(211)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160)上,下方一组所述铰接架(210)内部的第二铰接杆(212)贴近于第一导轨(16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动块(230),且第一滑动块(230)镶嵌在第一导轨(160)的内部,所述第一滑动块(230)与第一导轨(160)之间滑动连接,上方一组所述铰接架(210)内部的第一铰接杆(211)与第二铰接杆(212)的外侧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动块(240),所述升降机构(200)的顶部装设有顶板机构(300),且顶板机构(300)包括有承载板(310),所述承载板(310)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轨(320),且第二导轨(320)的内部贯穿插设有螺杆(330),所述螺杆(330)与第二导轨(320)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块(240)左右对称状套设在螺杆(330)的外侧,所述螺杆(330)的左右两端外侧装配的螺纹方向相反,左右两组第二滑动块(240)内壁上装配的螺纹分别与螺杆(330)左右两侧外壁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二导轨(32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340),且承载板(310)的外壁横向连接有传动轴(350),且传动轴(350)与承载板(310)之间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350)贴近于第一锥齿轮(340)的一端固定有第二锥齿轮(360),且第二锥齿轮(360)外侧装配的齿牙遇到第一锥齿轮(340)外侧装配的齿牙相适配,所述第一锥齿轮(340)与第二锥齿轮(360)之间啮合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360)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蜗轮(370),所述承载板(310)的一侧竖直转动连接有主动轴(380),且主动轴(380)的底部外侧固定有蜗杆(390),所述蜗杆(390)外侧装配的齿牙与蜗轮(370)外侧装配的齿牙相适配,所述蜗杆(390)与蜗轮(370)之间啮合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防洪升降梯,包括底盘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组件(100)包括有底板主体(110),且底板主体(110)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滑动连接有伸缩板(120),每组所述伸缩板(120)的外侧底部均对称固定有滚轮(130),所述底板主体(110)的顶部固定焊接有第一导轨(160),且第一导轨(160)的顶部安装有升降机构(200),所述升降机构(200)包括有铰接架(210),且铰接架(210)包括有第一铰接杆(211),所述第一铰接杆(211)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杆(212),所述铰接架(210)共设置有六组,相邻两组所述铰接架(210)之间连接有连接块(220),且连接块(220)的上下两端对应转动连接在上下两组对应的第一铰接杆(211)和第二铰接杆(212)之间,下方一组所述铰接架(210)内部的第一铰接杆(211)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160)上,下方一组所述铰接架(210)内部的第二铰接杆(212)贴近于第一导轨(16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动块(230),且第一滑动块(230)镶嵌在第一导轨(160)的内部,所述第一滑动块(230)与第一导轨(160)之间滑动连接,上方一组所述铰接架(210)内部的第一铰接杆(211)与第二铰接杆(212)的外侧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动块(240),所述升降机构(200)的顶部装设有顶板机构(300),且顶板机构(300)包括有承载板(310),所述承载板(310)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轨(320),且第二导轨(320)的内部贯穿插设有螺杆(330),所述螺杆(330)与第二导轨(320)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块(240)左右对称状套设在螺杆(330)的外侧,所述螺杆(330)的左右两端外侧装配的螺纹方向相反,左右两组第二滑动块(240)内壁上装配的螺纹分别与螺杆(330)左右两侧外壁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二导轨(32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340),且承载板(310)的外壁横向连接有传动轴(350),且传动轴(350)与承载板(310)之间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德芳吴娱李点卞连波于瑞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为江苏城建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