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0494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包括:内导管管体,介入端具有平口管头,外露端具有接头;套囊,套在介入端外侧的内导管管体上;充气连接管,与所述套囊连通,用于向套囊充气;头锥,为圆锥,且该头锥的底的直径小于内导管管体的内径;簧片,为条片弓形件,在头锥周向至少均置三片,该簧片自头锥的底缘并背离锥顶延伸而出,簧片的圆心侧为头锥的向心侧;簧片的延伸端在其弓形结构张开后锁合于平口管头端面管壁上;推杆,连接于头锥的尾部,经由内导管管体内腔穿出。基于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容易致使气管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插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气管插管原本是气管插管术的简称,是一种医疗介入手术,不过现在也将介入到患者气管内的气管内导管称为气管插管,尽管气管内导管属于相对规范的名称,但由于人们习惯上称其为气管插管,现在包括该医疗器械的包装上也普遍用气管插管作为其名称,因此,气管插管当前所指的也是一种用于气管插管术的气管内导管。图1所示为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气管插管,其包括一根有一定曲度的内导管管体4,在内导管管体4的置入端设有一个套囊3,内导管管体4自套囊3向前余留有一小段,称为管头1,管头1为圆管斜切而成,其管口又称斜口,由于其端面为斜面而使管头1具有尖端,以利于气管插管向气管内导入,并且管头1开有侧孔,该侧孔的标准名称为墨菲孔2。内导管管体4的管径小于所介入气管的管径,为了保持密封、避免误吸,并固定气管插管,保持气管插管位于气管中间,防止尖端损伤气道,套囊3在气管插管置入到位后需要充气,以封闭内导管管体4与气管内壁间的空隙,并支撑内导管管体4,因此气管插管还配有向套囊3充气的充气连接管8,以及设置在充气连接管8尾端的单向阀6,并且充气连接管8上设有指示气囊7,以通过观察指示气囊7的充盈程度来判断套囊3的充盈程度。需要说明的是,人的气管基本解剖形状有六种,并且每个人因年龄、体型等原因导致气管插管介入的形式会有差异;而气管插管为标准的圆管,并且为了适应自口腔经喉部介入到气管的形式,气管插管的内导管管体4被处理成具有一定的曲度,但仍不能适应各种人群的生理结构,尽管气囊7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尽量使尖端避开气管壁,但实际情况是其并不能避开气管壁,从而导致气管损伤。同时,由于管头1的端面为斜面,极易产生斜面与气管壁相贴合的情况,为了增加通气量,需要在管头1开侧孔,也就是前述的墨菲孔2,以在管头1与气管壁发生接触时,不至于发生通气堵塞,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管头1与气管壁的接触几乎无法避免。尽管当前为了减轻管头对气管壁的损伤,对管头1进行了各种修整,但仍可能会在管头1与气管接触处产生病变。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参见图1中的充气连接管8,在一些实现中还会设置一个并行的注药连接管,其开口通常位于套囊3上方管壁正中线及墨菲孔2上方管壁中,适用于例如气管声门下给药或者对新产生的气管病灶给药,但这种结构并不能改变相对尖锐的管头1对气管壁的损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顽症。由于气管插管在气管中留置时间少则8天,长则1年,尖锐的管头1所致病变可能是长期的,以至于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病,如气管溃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容易致使气管产生损伤的气管插管。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管插管,其基本结构包括:内导管管体,介入端具有平口管头,外露端具有接头;套囊,套在介入端外侧的内导管管体上;充气连接管,与所述套囊连通,用于向套囊充气;头锥,为圆锥,且该头锥的底的直径小于内导管管体的内径;簧片,为条片弓形件,在头锥周向至少均置三片,该簧片自头锥的底缘并背离锥顶延伸而出,簧片的圆心侧为头锥的向心侧;簧片的延伸端在其弓形结构张开后锁合于平口管头端面管壁上;推杆,连接于头锥的尾部,经由内导管管体内腔穿出,以在气管插管到位后,前推头锥,使簧片与平口管头间脱锁,并经由内管管体管腔将头锥拖出。可选地,簧片的数量为四或六片。可选地,簧片的横断面为椭圆形或圆角矩形;相应地,若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位于簧片的宽度方向上,短轴位于簧片的厚度方向上。可选地,簧片用于与平口管头间锁合的结构为:第一结构,簧片的延伸端具有U型口,以该U型口夹持平口管头端面管壁;或第二结构,簧片的延伸端具有承台和进一步延伸的舌板,其中承台承持在平口管头端面,舌板压在平口管头外表面。可选地,所述舌板为直舌板;相应地,舌板与簧片本体间相切或与簧片本体延伸端切线间呈一角度,该角度不大于175度,且不小于150度。可选地,提供所述承台的结构体为自簧片本体向头锥轴线侧延伸的推板。可选地,所述头锥为圆锥罩壳,且锥顶为球面锥顶;相应地,推杆连接于锥形罩壳内设置的连接座上。可选地,圆锥罩壳的底缘具有内翻边,内翻边与圆锥罩壳底缘间平滑过渡。可选地,至少气管插管预设的介入段披覆有硅胶涂层或套有硅胶套。可选地,若介入段套有硅胶套时,硅胶套在平口管头端面侧余留1~2mm,基于硅胶套的回弹而包绕平口管头端面边缘。相对于传统的相对尖锐的管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采用了平口管头,为了利于气管插管自声门和会厌处向气管介入,提供了一个可以拆卸的头锥,该头锥通过簧片连接于气管插管的平口管头上,簧片具备一定的刚度,而介入术施加给头锥的力度并不大,簧片的刚度足以支撑气管插管的推进。在气管插管介入到位后,推动推杆,而使头锥脱离气管插管,簧片失去支撑而自然收缩,进而拖动推杆,而将头锥连同簧片经由气管插管管腔拖出。留置在气管内的平口管头没有锐利的尖端,不容易致使气管内壁损伤;同时,由于不必形成斜切的管头,套囊的位置可以相对更靠近管头端面,套囊的支撑作用因其可以更靠近管头端面,而使得管头不容易与气管内壁发生接触,从而降低了管头与气管内壁接触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对气管内壁的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常规气管插管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气管插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实施例中头锥与管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中头锥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图6为一实施例中管头端部示意图。图中:1.管头,2.墨菲孔,3.套囊,4.内导管管体,5.接头,6.单向阀,7.指示气囊,8.充气连接管,9.头锥,10.手柄,11.推杆,12.簧片,13.管头缘,14.座板,15.连接座,16.翻边,17.推板,18.舌板,19.硅胶套。具体实施方式一般而言,对于气管插管,介入到气管内的一段称为介入段,相应的端头称为头部、头端或者介入端头;暴露在外的气管插管端部通常被称为尾端或外露端,一般用来连接如给气系统。基于气管插管的头尾关系,在内导管管体4的轴向会呈现出前后的参考系,即靠近头端为靠前,而靠近尾端为靠后。此外,由于介入段的存在,还呈现出另一个参考系,即靠近头端为向内,靠近尾端为向外,此即基于介入的关系所产生的。而内外还基于另外一个参考系所产生的,即管体所围合的空间为内,管体外的部分为外,这是基于管体围合所产生的。两个内外关系,实际都会隐含在相应的描述中,并不需要做出特别说明,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正确理解。气管插管介入到气管内的长度,对于成人而言,大约为2~4cm,套囊3位于介入段上。根据插管难度,区分为四级,除了一级(医护能够观察到会厌和声门)相对简单,二级(可显露会厌和部分声门)、三级(仅能看见会厌)、四级(完全看不到会厌和声门)插管都较为困难,相对而言,管头1的结构对降低插管难度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这就是为什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导管管体,介入端具有平口管头,外露端具有接头;/n套囊,套在介入端外侧的内导管管体上;/n充气连接管,与所述套囊连通,用于向套囊充气;/n头锥,为圆锥,且该头锥的底的直径小于内导管管体的内径;/n簧片,为条片弓形件,在头锥周向至少均置三片,该簧片自头锥的底缘并背离锥顶延伸而出,簧片的圆心侧为头锥的向心侧;簧片的延伸端在其弓形结构张开后锁合于平口管头端面管壁上;/n推杆,连接于头锥的尾部,经由内导管管体内腔穿出,以在气管插管到位后,前推头锥,使簧片与平口管头间脱锁,并经由内管管体管腔将头锥拖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导管管体,介入端具有平口管头,外露端具有接头;
套囊,套在介入端外侧的内导管管体上;
充气连接管,与所述套囊连通,用于向套囊充气;
头锥,为圆锥,且该头锥的底的直径小于内导管管体的内径;
簧片,为条片弓形件,在头锥周向至少均置三片,该簧片自头锥的底缘并背离锥顶延伸而出,簧片的圆心侧为头锥的向心侧;簧片的延伸端在其弓形结构张开后锁合于平口管头端面管壁上;
推杆,连接于头锥的尾部,经由内导管管体内腔穿出,以在气管插管到位后,前推头锥,使簧片与平口管头间脱锁,并经由内管管体管腔将头锥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簧片的数量为四或六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簧片的横断面为椭圆形或圆角矩形;
相应地,若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位于簧片的宽度方向上,短轴位于簧片的厚度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簧片用于与平口管头间锁合的结构为:
第一结构,簧片的延伸端具有U型口,以该U型口夹持平口管头端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钱俊英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