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9423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形镜头,包括从物方到像方依次设置的柱面透镜和球面透镜。从物方到像方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为负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柱面透镜。利用柱面透镜的光学特性,将进入的水平光线进行“压缩”,而垂直方向视场进入的光线保持不变,再经过对光线进行综合像差矫正,水平视场角度增加了33%,从而实现1.33X变形拍摄,同时由于本方案的镜头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成本相对更低,更能满足大部分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形镜头
本技术涉及镜头
,具体涉及一种75mm焦距半画幅大光圈变形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拍照和视频成为普通消费者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几年随着5G等技术推动,Vlog等视频分享越来越多,使用手机、相机等工具拍摄短片、微电影人群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市面上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设备常规拍摄比例为16:9,而具有电影感的宽荧屏视频的比例为2.4:1。同时好的微电影或视频拍摄需要不同焦段镜头互相配合,特别是对人物进行特写需要中长焦变形镜头。对此,一些专业变形电影镜头品牌如:德国-霍克(Hawk)、英国-库克(Cooke)、德国-阿莱(ARRI)、美国-潘那维申(Panavison)、法国-安琴(Angenieux)和中国香港的SLR,但是上述变形镜头通常面向专业级别的客户,不仅价格昂贵,还因其体积、重量原因无法随时携带。价格昂贵、质量较大的专业变形镜头不适合普通用户使用。因此如何将视频拍摄中非常重要的中长焦大光圈变形镜头体积做小、重量做轻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专业中长焦大光圈变形镜头质量较大价格较高而不适合普通用户使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变形镜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变形镜头,包括从物方到像方依次设置的柱面透镜组和球面透镜组,所述柱面透镜组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为负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球面透镜组沿光路指向像方的方向依次设置第四透镜、...、第N透镜,N为大于或等于10的自然数;构成所述柱面透镜组以及构成所述球面透镜组的光焦度分配满足如下关系:70mm<f(1-N)Y<80mm;50mm<f(1-N)X<62mm;1.20<f(1-N)Y/f(1-N)X<1.40;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曲率方向为X方向,Y方向为垂直X的方向,f(1-N)Y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个透镜沿Y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f(1-N)X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透镜沿X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为所述变形镜头的前固定组,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为所述变形镜头的内对焦组,所述第十二透镜、所述第十三透镜为所述变形镜头的后固定组;其中,所述内对焦组、所述前固定组和所述后固定组光焦度分配如下:-1.45<f1X/(f1-13)X<-1.20;0.90<f(2-11)X/f(1-13)X<1.10;-1.10<f(12-13)X/f(1-13)X<-0.90;其中,X方向为透镜的曲率方向,Y方向为垂直X的方向,f(1-N)Y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个透镜沿Y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f(1-N)X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透镜沿X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进一步地,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九透镜和所述第十三透镜为负光焦度球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第五透镜、所述第八透镜、所述第十透镜、所述第十一透镜和所述第十二透镜为正光焦度球面透镜。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粘合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粘合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七透镜和所述第八透镜粘合一起。进一步地,所述变形镜头的长度小于120mm。进一步地,所述变形镜头的前端匹配口径67mm滤镜。进一步地,所述变形镜头沿Y方向焦距为75mm,沿X方向焦距为56.4mm,光圈为1.8。进一步地,所述变形镜头的质量小于700g。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变形镜头,使用整体设计的方法,将三枚柱面镜片和至少七枚球面镜片的光焦度进行分配,对整体像差实现矫正,从而将镜头水平拍摄的视场角增加,使实际拍摄的画面宽度变大,由于无需进行后期剪辑,在不牺牲像素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宽荧幕视频或照片。2.本技术提供的变形镜头中,设置变形镜头为前固定组、内对焦组和后固定,采用内对焦设计,通过内对焦群组在镜头内部运动,进而可实现镜头对不同物距对焦。3.本技术提供的变形镜头,采用柱面和球面一体化的紧凑设计,在实现大光圈1.8同时实现轻便,其中镜头长度小于120mm,镜头前端匹配外径67mm滤镜,镜头质量小于700g。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变形镜头在X方向光学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变形镜头在Y方向光学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中变形镜头在X方向光学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中变形镜头在Y方向光学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7、第七透镜;8、第八透镜;9、第九透镜;10、第十透镜;11、第十一透镜;12、第十二透镜;13、第十三透镜;14、前固定组;15、内对焦组;16、后固定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中给的变形镜头具体为一种75mm焦距半画幅中长焦大光圈变形镜头,该变形镜头由十三枚透镜沿光路从物方到像方排列构成,分别为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形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物方到像方依次设置的柱面透镜组和球面透镜组,所述柱面透镜组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为负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球面透镜组沿光路指向像方的方向依次设置第四透镜、...、第N透镜,N为大于或等于10的自然数;/n构成所述柱面透镜组以及构成所述球面透镜组的光焦度分配满足如下关系:/n70mm<f(1-N)Y<80mm;/n50mm<f(1-N)X<62mm;/n1.20<f(1-N)Y/f(1-N)X<1.40;/n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曲率方向为X方向,Y方向为垂直X的方向,f(1-N)Y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个透镜沿Y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f(1-N)X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透镜沿X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物方到像方依次设置的柱面透镜组和球面透镜组,所述柱面透镜组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为负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正光焦度柱面透镜;所述球面透镜组沿光路指向像方的方向依次设置第四透镜、...、第N透镜,N为大于或等于10的自然数;
构成所述柱面透镜组以及构成所述球面透镜组的光焦度分配满足如下关系:
70mm<f(1-N)Y<80mm;
50mm<f(1-N)X<62mm;
1.20<f(1-N)Y/f(1-N)X<1.40;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曲率方向为X方向,Y方向为垂直X的方向,f(1-N)Y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个透镜沿Y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f(1-N)X表示该第一透镜至第N透镜沿X方向的综合光学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所述变形镜头的前固定组,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第十一透镜为所述变形镜头的内对焦组,第十二透镜、第十三透镜为所述变形镜头的后固定组;其中,所述内对焦组、所述前固定组和所述后固定组光焦度分配如下:
-1.45<f1X/(f1-13)X<-1.20;
0.90<f(2-11)X/f(1-13)X<1.10;
-1.10<f(12-13)X/f(1-13)X<-0.90;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曲率方向为X方向,Y方向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亚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