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9261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文地质勘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包括勘测筒,勘测筒的内部中段设有安装隔层,其内部底端中央设有竖筒,其底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进水阀,其中段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出气阀,且出气阀均位于安装隔层的下方,竖筒的内部穿插设有取样套,有益效果为:本实用在勘测筒的底部内侧设置有竖筒和活塞头结构,并利用勘测筒顶端的定位绳将勘测筒下放到海底某一深度,然后利用活塞头的上移来吸收海水,当勘测筒到达海底时,则利用竖筒内侧的取样套和钻杆进行土壤取样,相比传统技术,本实用可以在一次升降过程中,同时完成土壤和水质取样,大大提高了水文地质勘查的效率,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文地质勘测
,具体为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
技术介绍
在修建跨海通道时,由于海底的土质地基松软,栽重能力差,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该地的水文地质进行勘测,以确定该地的土质成分和水压、水质混浊度等数据。现如今在水文地质勘测中,我们常会使用到一种取样装置,即抽取海平面以下不同深度的海水成分以及海底的土壤成分,而现有技术中,海水取样和土壤取样是两种不同的装置,需要分开操作,即无法在一次升降中同时完成两种物质的取样,极大地浪费了工作效率。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包括勘测筒,所述勘测筒的内部中段设有安装隔层,其内部底端中央设有竖筒,其底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进水阀,其中段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出气阀,且所述出气阀均位于安装隔层的下方,所述竖筒的内部穿插设有取样套,竖筒的外侧套接设有活塞头,所述取样套贯穿勘测筒的底端,且取样套的内部设有钻杆,取样套的顶端设有伺服电机,所述钻杆的长度等于取样套的内侧深度,且钻杆的顶端竖直向上并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活塞头为环状结构,其内圈与竖筒的外壁紧密贴合,其外圈与勘测筒的内壁紧密贴合,且活塞头的顶端两侧均垂直设有立杆,所述勘测筒的内部顶端中央设有第一气缸,勘测筒的内部顶端两侧均设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贯穿安装隔层并与竖筒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竖直向下,且均与立杆的顶端连接。优选的,所述勘测筒的底部两侧均贯穿开设有进水孔,且进水孔分别位于两进水阀的内侧,所述进水阀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上弹性连接密封球,且密封球均与第二固定环的内侧贴合。优选的,所述勘测筒的顶端螺栓连接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环状结构,其中心开设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内穿插设有定位绳,且定位绳栓接固定在勘测筒的顶端中央。优选的,所述竖筒的底部内侧胶接贴合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圈与取样套的外侧壁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勘测筒、竖筒和取样套均为圆管状结构,且竖筒的长度大于取样套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在勘测筒的底部内侧设置有竖筒和活塞头结构,并利用勘测筒顶端的定位绳将勘测筒下放到海底某一深度,然后利用活塞头的上移来吸收海水,当勘测筒到达海底时,则利用竖筒内侧的取样套和钻杆进行土壤取样,相比传统技术,本实用可以在一次升降过程中,同时完成土壤和水质取样,大大提高了水文地质勘查的效率,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竖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勘测筒、2安装隔层、3竖筒、4进水阀、5出气阀、6取样套、7钻杆、8第一气缸、9活塞头、10立杆、11第二气缸、12进水孔、13第一固定环、14第二固定环、15密封球、16配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包括勘测筒1,勘测筒1的内部中段设有安装隔层2,其内部底端中央设有竖筒3,其底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进水阀4,其中段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出气阀5,且出气阀5均位于安装隔层2的下方,出气阀5的作用是在活塞头9上移抽取海水时,将勘测筒1内部的介质排出。竖筒3的内部穿插设有取样套6,竖筒3的外侧套接设有活塞头9,取样套6贯穿勘测筒1的底端,且取样套6的内部设有钻杆7,取样套6的顶端设有伺服电机,钻杆7的长度等于取样套6的内侧深度,且钻杆7的顶端竖直向上并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如图1所示,即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可以带动钻杆7旋转,并在取样套6不断下移的过程中,将土壤钻取到取样套6内侧。活塞头9为环状结构,其内圈与竖筒3的外壁紧密贴合,其外圈与勘测筒1的内壁紧密贴合,且活塞头9的顶端两侧均垂直设有立杆10,勘测筒1的内部顶端中央设有第一气缸8,勘测筒1的内部顶端两侧均设有第二气缸11,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竖直向下贯穿安装隔层2并与竖筒3的顶端连接,第二气缸11的活塞杆端部竖直向下,且均与立杆10的顶端连接,即第一气缸8可以控制取样套6的升降和高度,而第二气缸11可以控制活塞头9的升降,以此来抽取海水。勘测筒1的底部两侧均贯穿开设有进水孔12,且进水孔12分别位于两进水阀4的内侧,进水阀4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环13和第二固定环14,第一固定环13上弹性连接密封球15,且密封球15均与第二固定环14的内侧贴合,即进水阀4为单向进水机构,当海水进入到勘测筒1内部后,就无法轻易被排出。勘测筒1的顶端螺栓连接配重块16,配重块16为环状结构,其中心开设有预留孔,预留孔内穿插设有定位绳,且定位绳栓接固定在勘测筒1的顶端中央,配重块16为金属块,其作用是增加勘测筒1的重量,防止其落地时歪斜,确保其尽量处于竖直状态。竖筒3的底部内侧胶接贴合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内圈与取样套6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密封圈为橡胶材质,其作用是将竖筒3和取样套6之间的缝隙密封起来,阻止海水进入到竖筒3内部。勘测筒1、竖筒3和取样套6均为圆管状结构,且竖筒3的长度大于取样套6的长度,即取样套6可以全部收缩至竖筒3的内部。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利用勘测筒1顶端的定位绳将勘测筒1下放至海底,当勘测筒1到达某一深度时,遥控开启第二气缸11,第二气缸11启动后带动活塞头9上移,并通过进水阀4将海水吸收勘测筒1的内部。取样完成后,再继续下放勘测筒1,直至其底端接触海底,此时再遥控开启第一气缸8和伺服电机。其中第一气缸8会推动取样套6缓慢下移,而伺服电机会带动钻杆7旋转,进而钻取海底的土壤,待取样完成后,第一气缸8再将取样套6收起至竖筒3内部。在勘测筒1的顶端设置有配重块16,其作用是增加勘测筒1的重量,防止其落地时歪斜,进而影响土壤取样。在勘测筒1的中段两侧均开设有出气阀5,其作用是在活塞头9上升过程中,将勘测筒1内部的气体介质排出。相比于现有勘测取样装置,本实用可同时完成对海水和土壤的取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包括勘测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勘测筒(1)的内部中段设有安装隔层(2),其内部底端中央设有竖筒(3),其底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进水阀(4),其中段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出气阀(5),且所述出气阀(5)均位于安装隔层(2)的下方,所述竖筒(3)的内部穿插设有取样套(6),竖筒(3)的外侧套接设有活塞头(9),所述取样套(6)贯穿勘测筒(1)的底端,且取样套(6)的内部设有钻杆(7),取样套(6)的顶端设有伺服电机,所述钻杆(7)的长度等于取样套(6)的内侧深度,且钻杆(7)的顶端竖直向上并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活塞头(9)为环状结构,其内圈与竖筒(3)的外壁紧密贴合,其外圈与勘测筒(1)的内壁紧密贴合,且活塞头(9)的顶端两侧均垂直设有立杆(10),所述勘测筒(1)的内部顶端中央设有第一气缸(8),勘测筒(1)的内部顶端两侧均设有第二气缸(11),所述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竖直向下贯穿安装隔层(2)并与竖筒(3)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11)的活塞杆端部竖直向下,且均与立杆(10)的顶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弱地基水文地质勘查装置,包括勘测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勘测筒(1)的内部中段设有安装隔层(2),其内部底端中央设有竖筒(3),其底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进水阀(4),其中段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出气阀(5),且所述出气阀(5)均位于安装隔层(2)的下方,所述竖筒(3)的内部穿插设有取样套(6),竖筒(3)的外侧套接设有活塞头(9),所述取样套(6)贯穿勘测筒(1)的底端,且取样套(6)的内部设有钻杆(7),取样套(6)的顶端设有伺服电机,所述钻杆(7)的长度等于取样套(6)的内侧深度,且钻杆(7)的顶端竖直向上并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活塞头(9)为环状结构,其内圈与竖筒(3)的外壁紧密贴合,其外圈与勘测筒(1)的内壁紧密贴合,且活塞头(9)的顶端两侧均垂直设有立杆(10),所述勘测筒(1)的内部顶端中央设有第一气缸(8),勘测筒(1)的内部顶端两侧均设有第二气缸(11),所述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竖直向下贯穿安装隔层(2)并与竖筒(3)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11)的活塞杆端部竖直向下,且均与立杆(10)的顶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军李保军刘辉喜赵勇刘继强刘宝忠张志军马宏建张晓东马金龙罗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