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9065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制冷区,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旁通管路,第一旁通管路靠近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三通阀,冷凝器的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凝器的另一端连接至制冷区;制冷区包括依次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和回气装置,气液分离装置靠近冷凝器,回气装置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回气入口,回气分管上设置有回气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提高部分制冷剂的安全性,降低发生泄漏事故的危害,提高中间换热装置的热交换效率,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蒸发器流程过长导致的压降大、过热度大、挂霜不满等不良现象,解决了压缩机制冷量与末端负荷不匹配使,压缩机出现超低吸气压力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制冷设备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一般制冷机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再送入压缩机的入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目前在传统模式的冷藏库建设中,一台压缩冷凝机组一般对应一个蒸发器,如果要对应多个蒸发器,就会导致末端到制冷主机受距离的影响而造成压降过大且不一致,制冷量损失过大;同时,主供液管的分液和主回气管的积气极度不均匀,部分蒸发器供液严重不足造成制冷效率降低,部分蒸发器供液超量造成回液,严重时会损坏压缩机;额外特定场合比如冷库中一般利用氨作为制冷剂来进行降温制冷,但是用氨作为制冷剂,由于氨的易燃性和有毒性,一旦发生氨泄漏,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制冷设备,结构简单,能够提高部分制冷剂的安全性,降低发生泄漏事故的危害,提高中间换热装置的热交换效率,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蒸发器流程过长导致的压降大、过热度大、挂霜不满等不良现象,解决了压缩机制冷量与末端负荷不匹配使,压缩机出现超低吸气压力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制冷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旁通管路,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三通阀,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连接至制冷区;所述制冷区包括依次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和回气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靠近所述冷凝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设置有多个供液出口,所述回气装置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回气入口,所述供液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之间依次设置有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供液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设置有供液分管,所述供液分管上设置有供液阀,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分液头和分液管,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回气入口之间设置有回气分管,所述回气分管上设置有回气阀;所述制冷区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中间换热装置,所述中间换热装置包括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三换热器以及靠近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制冷区之间设置有储液器。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油分离器。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上均设置有风机。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同,所述第四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为短流程蒸发排管,所述短流程蒸发排管的长度不超过50m。进一步地,所述节流装置为热力膨胀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将回热器分离成两个部分并且利用中间换热装置进行热交换,使得采用氨作为制冷剂的制冷源保持在一侧,从而最大程度低减少了用氨量,降低了氨发生泄漏时的危害,并将制冷系统由原来的氨制冷的重大危险源变为非重大危险源,提高了制冷系统的安全性;2.本装置利用气液分离装置和回气装置配合使用,使得整个设备中气液分离装置到每组蒸发器进口的供液量分配更均匀、每组蒸发器到压缩机回气端的压降完全一致;完全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蒸发器流程过长导致的压降大、过热度大、挂霜不满等不良现象;解决了机组制冷量与末端负荷不匹配使,机组出现超低吸气压力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压缩机;2、冷凝器;3、制冷区;4、排气口;5、回气口;6、第一旁通管路;7、三通阀;8、气液分离装置;9、回气装置;10、供液出口;11、回气入口;12、节流装置;13、蒸发器;14、供液分管;15、供液阀;16、分液头;17、分液管;18、回气分管;19、回气阀;20、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3、第四换热器;24、连接管;25、储液器;26、油分离器;27、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制冷设备的一实施例,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和制冷区3,压缩机1的排气口4与回气口5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旁通管路6,第一旁通管路6靠近压缩机1的一侧设置有三通阀7,冷凝器2的一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4相连,冷凝器2的另一端连接至制冷区3;制冷区3包括依次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8和回气装置9,气液分离装置8靠近冷凝器2,气液分离装置8设置有多个供液出口10,回气装置9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回气入口11,供液出口10与回气入口11之间依次设置有节流装置12和蒸发器13,供液出口10与节流装置12之间设置有供液分管14,供液分管14上设置有供液阀15,节流装置12与蒸发器13之间设置有分液头16和分液管17,蒸发器13与回气入口11之间设置有回气分管18,回气分管18上设置有回气阀19;制冷区3与压缩机1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0,压缩机1与冷凝器2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21,第一换热器20与第二换热器21之间设置有中间换热装置,中间换热装置包括靠近第一换热器20的第三换热器22以及靠近第二换热器21的第四换热器23,第三换热器22与第四换热器23之间设置有连接管24。使用时,由于压缩机1一侧存在第一旁通管路6,在制冷系统工作的过程中,压缩机1和第一旁通管路6中的一个旁通,在压缩机1旁通时,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回气口5进入压缩机1,制冷剂经压缩机1压缩后可以通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4排出;在第一旁通管路6旁通时,制冷剂直接从第一旁通管路6的第一端流入,从第二端流出,第三换热器22与第一换热器20进行换热之后,通过冷媒将热量传递至第四换热器23处,然后第四换热器23与第二换热器21进行热交换,吸收第二换热器21处的热量,从而使第二换热器21放热,实现制冷装置的制冷功能,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氨发生泄漏。在制冷区3的装置工作过程如下,在各组供液出口10与对应的蒸发器进口之间通过供液分管14连通,并且各组供液分管14的长度相同,也使得通过各组供液分管14到达蒸发器的制冷剂液体产生的压降保持一致。在每组供液出口10上还设置有一组或多组供液阀15,能根据具体情况实时控制对应供液分管14的通断和控制每组蒸发器的供液量,避免制冷系统出现主供液管到每组蒸发器的分液极度不均匀的现象,在各组回气进口与对应的蒸发器出口之间通过回气分管18连通,并且各组回气分管18的长度相同,使得通过每组蒸发器回到回气集成装置的制冷剂蒸汽产生的回气压降一致;在回气进口上还设置有一组或多组回气阀19,用于控制对应回气分管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制冷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旁通管路,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三通阀,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连接至制冷区;/n所述制冷区包括依次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和回气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靠近所述冷凝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设置有多个供液出口,所述回气装置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回气入口,所述供液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之间依次设置有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供液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设置有供液分管,所述供液分管上设置有供液阀,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分液头和分液管,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回气入口之间设置有回气分管,所述回气分管上设置有回气阀;/n所述制冷区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中间换热装置,所述中间换热装置包括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三换热器以及靠近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连接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制冷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回气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旁通管路,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侧设置有三通阀,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连接至制冷区;
所述制冷区包括依次设置的气液分离装置和回气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靠近所述冷凝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设置有多个供液出口,所述回气装置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回气入口,所述供液出口与所述回气入口之间依次设置有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供液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设置有供液分管,所述供液分管上设置有供液阀,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分液头和分液管,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回气入口之间设置有回气分管,所述回气分管上设置有回气阀;
所述制冷区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有中间换热装置,所述中间换热装置包括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三换热器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健赵华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晶莹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