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架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8606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爬架模型,涉及建筑爬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爬架装置撤模后模板之间空间过于狭窄造成施工困难,清理和刷油效果较差,不利于爬架的使用和操作。一种爬架模型,包括预埋件和上平台;所述预埋件活动连接在模板的内侧;所述上平台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背面。该装置的长边一侧的上架体可在施工平台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能够显出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对模板进行清理和刷油,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因模板与混凝土成品的间隙较小造成施工人员清理模板和刷油的工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使得对模板的清理和刷油更为彻底,浇筑完混凝土后混凝土成品光亮平滑,提高了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架模型
本技术属于建筑爬架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爬架模型。
技术介绍
爬架又叫提升架,依照其动力来源可分为液压式、电动式、人力手拉式等主要几类。它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脚手架体系,主要应用于高层剪力墙式楼盘。它能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下降。这种体系使脚手架技术完全改观:一是不必翻架子;二是免除了脚手架的拆装工序(一次组装后一直用到施工完毕),且不受建筑物高度的限制,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材料。并且在安全角度也对于传统的脚手架有较大的改观。在高层建筑中极具发展优势。如申请号为:CN201821286671.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动轨式全钢结构爬架,包括爬架本体、电动伸缩杆和挡板,所述爬架本体的内侧设置有承重架,所述爬架本体的侧部通过滚轮与导轨转动相连,所述承重架的侧部开有通孔,所述挡板设置于承重架的上部,所述挡板的侧部通过轴承与承重架的侧部转动相连,所述电动伸缩杆通过连接杆安装于承重架的下部,所述挡板通过推杆贯穿通孔与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相连,所述导轨之间架设有导料管,所述导料管的下部设置有储料箱。本技术通过电动伸缩杆的伸长,推动推杆带动挡板顺着轴承转动,挡板在转动过程中达到垂直状态,对爬架本体的侧部进行抵挡,达到对爬架本体的建筑材料进行推动,同时实现对挡板表侧和爬架本体侧部的清洁。现有的爬架装置内部固定的模板一般只能直上直下的运动,这就造成了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撤模后进行模板上移时,对于模板内的清理和刷油工序十分繁琐,需要人工探入模板之间狭小的缝隙之间操作,施工困难,若清洗和刷油不彻底,容易造成再次浇筑混凝土时出现蜂窝、麻面以及混凝土粘连模板的现象发生,影响工程质量,且工作效率不高,清理和刷油效果较差,不利于爬架的使用和操作。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爬架模型,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爬架模型,以解决现有爬架装置内部固定的模板一般只能直上直下的运动,这就造成了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撤模后进行模板上移时,对于模板内的清理和刷油工序十分繁琐,需要人工探入模板之间狭小的缝隙之间操作,施工困难,若清洗和刷油不彻底,容易造成再次浇筑混凝土时出现蜂窝、麻面以及混凝土粘连模板的现象发生,影响工程质量,且工作效率不高,清理和刷油效果较差,不利于爬架的使用和操作的问题。本技术爬架模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爬架模型,包括内模提升组件,预埋件和上平台;所述内模提升组件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的顶部;所述预埋件活动连接在模板的内侧;所述上平台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背面;所述模板固定连接在上架体的内侧;所述上架体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的顶面;所述施工平台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的一端;所述液压爬架安装在爬架受力杆的外部,且液压爬架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所述爬架受力杆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进一步的,所述模板为钢模,且钢模的高度为4.61米。进一步的,所述上架体可在施工平台的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爬架只在墩的长边布置,且液压爬架在每个墩布置四个。进一步的,所述施工平台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拉杆,且施工平台顶面和底面拉杆分别与上架体和液压爬架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单根允许抗拉强度不小于100K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该装置的长边一侧的上架体可在施工平台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能够显出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对模板进行清理和刷油,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因模板与混凝土成品的间隙较小造成施工人员清理模板和刷油的工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使得对模板的清理和刷油更为彻底,浇筑完混凝土后混凝土成品光亮平滑,提高了工程质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其次,每次施工高度为4.5米,模板的高度为4.61米,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在模板顶部进行施工操作,且在后期撤模时更为方便,提高了该装置的灵活性。再者,该装置的施工平台顶面和底部设有拉杆,能够很好的承载来自模板的重力和混凝土浇筑时的张力,杜绝了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自身出现鼓模、胀模的现象,该装置设有四个液压爬架,能够稳定、均匀的将模板升起,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顶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A部位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内模提升组件;2、预埋件;3、上平台;4、模板;5、上架体;6、防坠装置;7、施工平台;8、液压爬架;9、爬架受力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爬架模型,包括内模提升组件1,预埋件2和上平台3;内模提升组件1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4的顶部;预埋件2活动连接在模板4的内侧;上平台3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4背面;模板4固定连接在上架体5的内侧;模板4为钢模,且钢模的高度为4.61米,每次施工高度为4.5米,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在模板4顶部进行施工操作,且在后期撤模时更为方便,提高了该装置的灵活性;上架体5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施工平台7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8的一端;液压爬架8安装在爬架受力杆9的外部,且液压爬架8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6;液压爬架8只在墩的长边布置,且液压爬架8在每个墩布置四个,使得该装置能够稳定、均匀的将模板4升起,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爬架受力杆9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2。其中,上架体5可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整体后移六十厘米,使得该装置在撤模后能够显出足够的空间供施工人员对模板4进行清理和刷油,解决了传统施工中因模板4与混凝土成品的间隙较小造成施工人员清理模板4和刷油的工作较为困难的问题,使得对模板4的清理和刷油更为彻底,浇筑完混凝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提升组件(1),预埋件(2)和上平台(3);所述内模提升组件(1)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4)的顶部;所述预埋件(2)活动连接在模板(4)的内侧;所述上平台(3)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4)背面;所述模板(4)固定连接在上架体(5)的内侧;所述上架体(5)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所述施工平台(7)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8)的一端;所述液压爬架(8)安装在爬架受力杆(9)的外部,且液压爬架(8)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6);所述爬架受力杆(9)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架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模提升组件(1),预埋件(2)和上平台(3);所述内模提升组件(1)固定连接在内侧的模板(4)的顶部;所述预埋件(2)活动连接在模板(4)的内侧;所述上平台(3)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外侧的模板(4)背面;所述模板(4)固定连接在上架体(5)的内侧;所述上架体(5)通过螺丝拧接固定在施工平台(7)的顶面;所述施工平台(7)固定连接在液压爬架(8)的一端;所述液压爬架(8)安装在爬架受力杆(9)的外部,且液压爬架(8)的顶部安装有防坠装置(6);所述爬架受力杆(9)顶部固定连接预埋件(2)。


2.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文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鑫海博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