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817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包括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套和电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设有连接电缆的尾端部,所述尾端部开设若干收拢片形成收拢口;所述电缆包含铝护套,其与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连接端的铝护套插入所述收拢口形成与所述尾端部的交叉重合;所述焊接套套设在所述电缆与尾端部连接的交叉重合处外,通过所述焊接套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与电缆焊接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模块化、标准化、无浪费、低能耗、电气化安全施工,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保证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的铜外壳与电缆铝护套管的更科学、更可靠、更安全的连接;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环境、天气、时间、施工场地等等各种因素影响,施工时间缩短至10‑20分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压输变线路电力电缆接头的铜外壳与电缆铝护套管的连接技术及产品
,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
技术介绍
电缆与电缆接头铜外壳的连接是电缆的常见连接方式,目前一般采用人工的焊接方式,是先将电缆按照电缆中间接头的安装工艺开剥出裸露的电缆铝护套管,用液化气火炬喷枪与铜外壳的尾端同时加热镀上一层金属锡打底,再将铅铝锡合金条加热至半熔融(约150~200℃)状态于耐温布块中,涂抹、堆敷于铜铝连接处,反复如此操作,直至铜铝结合处均匀的包裹上铅铝锡合金物(如图1、图2)。其最大缺点和安全隐患是液化气罐近距离的使用火炬喷枪明火加热,用简陋的防护用具以及耐温布单手徒手用掌心涂抹、堆敷、包裹的工作方式,产生爆炸及高温人员烫伤的危险性极大,因为施工过程都是徒手操作,每次需要的堆敷量及温度都是靠经验估计,而且是单手徒手用掌心堆敷,因此就造成量和温度的偏差,量多了从手掌心溢出浪费,温度高了手掌心耐不住透过垫布长时间的高温,堆敷不上,量少了又要再一次的危险操作,温度低了堆敷不上,成不了型,就需要对此处明火加热后,再次徒手涂抹,整形,反复多次,直至完全包覆。而且此技术的还处在不利点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对铅锡合金条的浪费严重,因为以上的全流程都是人为尽乎徒手操作,经验判断,无量化、计量、检测工具及手段,势必造成堆敷垮塌、流铅、漏料以及过度用料等等缺陷;并且此技术操作危险,依赖人为的因素、环境、天气、时间、施工场地等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施工时间2-3小时不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包括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套和电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设有连接电缆的尾端部,所述尾端部开设若干收拢片形成收拢口;所述电缆包含铝护套,其与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连接端的铝护套插入所述收拢口形成与所述尾端部的交叉重合;所述焊接套套设在所述电缆与尾端部连接的交叉重合处外,通过所述焊接套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与电缆焊接在一起。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尾端部为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的一端或者两端。更进一步地,所述焊接套为锡铅合金套,由锡铝合金倒模成型。更进一步地,所述收拢片之间开设V型缺口,所述V型缺口的开口方向向内指向圆心。更进一步地,所述收拢片上设有凸起的泡钉。更进一步地,所述收拢片表面上镀设锡层。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收缩焊接模具,所述收缩焊接模具包括模具和收紧栓,所述模具由所述收紧栓拆装,形成一个可以收拢的焊接穿口,所述模具内部设有加热棒。更进一步地,所述收紧栓为螺栓。更进一步地,模具的焊接穿口截面呈梯形装,其直径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变小。更进一步地,所述模具中部设有开模缺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具有模块化、标准化、无浪费、低能耗、电气化安全施工,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保证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的铜外壳与电缆铝护套管的更科学、更可靠、更安全的连接;操作人员组装后只需进行电气控制,避免遭受高温烫伤、液化气燃爆的危险,焊接焊料量化、标准定位准确,节约焊料;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环境、天气、时间、施工场地等等各种因素影响,施工效率具有极大提高,单次施工操作时间可以缩短至10-20分钟。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电缆终端接地焊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电缆与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缆终端接地焊接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缆终端接地焊接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缆与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缆与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结构示意二。附图标记:电缆接头铜外壳1、焊接套2、电缆3、泡钉4、收缩焊接模具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包括电缆接头铜外壳1、焊接套2和电缆3;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1设有连接电缆3的尾端部,所述尾端部开设若干收拢片形成收拢口;所述电缆3包含铝护套,其与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1连接端的铝护套插入所述收拢口形成与所述尾端部的交叉重合;所述焊接套2套设在所述电缆3与尾端部连接的交叉重合处外,通过所述焊接套2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1与电缆3焊接在一起。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焊接结构,首先将所述焊接套2套在电缆接头铜外壳1的尾端部外,然后对电缆3连接端进行外绝缘套的剥除,剥露出一定长度的铝护套,然后对准尾端部的收拢口插入,使电缆3与套有焊接套2的尾端部交叉重合,收紧焊接套2及尾端部后,对焊接套2进行焊接,即可实现电缆接头铜外壳1与电缆3的快速焊接,相较于传统电缆3的手工焊接,具有模块化、标准化、无浪费、低能耗、电气化安全施工,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适用于电缆3终端连接,参见附图2的实施例中,为电缆3终端头接地尾管尾结构图,在该实施例中,电缆接头铜外壳1仅一端为尾端部,与一根电缆3连接。参照附图3,本专利技术的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也可以是双端结构,即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1的两端均为尾端部,实现两根不同电缆3的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焊接套2为锡铅合金套,根据电缆接头铜外壳1和电缆3不同的型号及大小,由锡铝合金倒模成型相应尺寸大小的管套。本实施例电缆接头铜外壳1的尾端部,由多片收拢片沿圆周分部形成收拢口,当电缆3的铝护套插入收拢口交叉重叠后,可以通过收拢片想中间收拢紧固,以保证焊接套2焊接后紧固牢靠。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不同型号电缆3铝护套直径的收拢,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收拢片之间开设V型缺口,所述V型缺口的开口方向向内指向圆心。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每一收拢片上冲出凸起的泡钉4,加强与锡铅合金套的结合强度。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其表面上镀设锡层作为与锡铅合金套焊接的过渡介质层,增强其附着力,以提高安装固定和焊接效果。参见附图,本实施例的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包括相应的收缩焊接模具5,所述收缩焊接模具5包括模具和螺栓,所述模具由所述螺栓拆装,形成一个可以收拢的焊接穿口,所述模具内部设有加热棒。在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组装好后,所述收缩焊接模具5装套在所述电缆3与尾端部连接的交叉重合处外侧,收紧螺栓,模具的焊接穿口挤压所述焊接套2使其与电缆接头铜外壳1和电缆3铝护套紧密接触,此时加热棒接通电源进行工作,通过模具加热焊接套2加热至200℃并维持3分钟左右后,待自然冷却(也可断电用水直冲或风扇吹送降温)至40℃后开模即可成型,完成焊接,实现电缆3与电缆接头铜外壳1的快速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套和电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设有连接电缆的尾端部,所述尾端部开设若干收拢片形成收拢口;所述电缆包含铝护套,其与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连接端的铝护套插入所述收拢口形成与所述尾端部的交叉重合;所述焊接套套设在所述电缆与尾端部连接的交叉重合处外,通过所述焊接套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与电缆焊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接头铜外壳、焊接套和电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设有连接电缆的尾端部,所述尾端部开设若干收拢片形成收拢口;所述电缆包含铝护套,其与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连接端的铝护套插入所述收拢口形成与所述尾端部的交叉重合;所述焊接套套设在所述电缆与尾端部连接的交叉重合处外,通过所述焊接套将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与电缆焊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部为所述电缆接头铜外壳的一端或者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套为锡铅合金套,由锡铝合金倒模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电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拢片之间开设V型缺口,所述V型缺口的开口方向向内指向圆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清孟平邹嘉运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海德有色金属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