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96450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地下导排水系统,位于填埋场底部;渗透液隔离层,包括位于填埋场底部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侧壁的第二部分;纵向导水系统,位于第二部分相对于填埋场的外侧,与地下导排水系统联通;生物降解系统,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包括防水层和集水装置,集水装置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侧面上均匀分布有贯通孔,用于供水体进入槽体内;导水管,联通各集水槽的槽体内部,用于将各槽体所收集的水通过管路导入纵向导水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纵向导水系统和集水装置的设置,使得生态修复系统保持长期的结构稳定性,具有更优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针对大量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化的处理成为了目前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现有技术中,通过建立具有独立空间的垃圾填埋场来解决污染物的扩散问题,使得生活垃圾在与外界环境隔离的空间里实现降解,从而有效解决污染物的扩散,上述独立空间作为污染物的生态修复系统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自然状态下,填埋场的存量垃圾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如何保证上述生态修复系统长期的结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从而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地下导排水系统(3),位于填埋场(2)底部;渗透液隔离层(1),包括位于填埋场(2)底部且设置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3)之上的第一部分(11),以及位于所述填埋场(2)侧壁的第二部分(12);纵向导水系统(4),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2)相对于所述填埋场(2)的外侧,且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3)联通;生物降解系统(5),覆盖于垃圾堆体上表面,用于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n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6),包括覆盖于所述生物降解系统(5)上的防水层,以及安装于所述防水层之上的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n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7),沿所述填埋...

【技术特征摘要】
1.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下导排水系统(3),位于填埋场(2)底部;渗透液隔离层(1),包括位于填埋场(2)底部且设置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3)之上的第一部分(11),以及位于所述填埋场(2)侧壁的第二部分(12);纵向导水系统(4),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2)相对于所述填埋场(2)的外侧,且与所述地下导排水系统(3)联通;生物降解系统(5),覆盖于垃圾堆体上表面,用于对垃圾和填埋气进行分解;
还包括雨水阻隔系统(6),包括覆盖于所述生物降解系统(5)上的防水层,以及安装于所述防水层之上的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
并列设置的若干集水槽(7),沿所述填埋场(2)的长度或宽度方向设置,且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所在底面(71)与所述防水层贴合设置,所述梯形的两侧边所在侧面(72)上均匀分布有若干贯通孔(73),用于供水体进入槽体内;
导水管(8),联通各所述集水槽(7)的槽体内部,用于将各槽体所收集的水通过管路导入所述纵向导水系统(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73)的轴线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仁和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