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小刚专利>正文

通风柜框架及通风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6435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柜框架及通风柜。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一横梁连接;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下部通过第二横梁连接;第二横梁下端设有第一辅横梁,第一辅横梁的两端WP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三横梁连接;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下部通过第四横梁连接述第一立柱和第三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一纵梁连接,第一立柱和第三立柱的下部通过第二纵梁连接;第二立柱和第四立柱上部通过第三纵梁连接,第二立柱和第四立柱下部通过第四纵梁连接。通风橱的尺寸上更加自由,视线范围及可操作空间更大,可满足更多客户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风柜框架及通风柜
本技术涉及实验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通风柜框架及通风柜。
技术介绍
通风柜,是实验室通风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够确保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废气及烟雾充分地排放至室外或废气处理塔,以减少甚至是避免对人体造成的损坏,因而被广泛用于医院、学校及各类科研院所中。但是,相关技术中的通风柜,外观不美观,搭建难度高,液晶控制屏无法镶嵌,可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柜框架,以解决现有通风柜利用率低视窗小以及原版立柱不完全匹配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通风柜框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下部通过第二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下端设有第一辅横梁,所述第一辅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三横梁连接;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下部通过第四横梁连接;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三立柱的上部通过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三立柱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通风柜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n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上部通过第一横梁(5)连接;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下部通过第二横梁(6)连接;所述第二横梁(6)下端设有第一辅横梁(13),所述第一辅横梁(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上;/n所述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的上部通过第三横梁(7)连接;所述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的下部通过第四横梁(8)连接;/n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三立柱(3)的上部通过第一纵梁(9)连接,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三立柱(3)的下部通过第二纵...

【技术特征摘要】
1.通风柜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
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上部通过第一横梁(5)连接;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的下部通过第二横梁(6)连接;所述第二横梁(6)下端设有第一辅横梁(13),所述第一辅横梁(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上;
所述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的上部通过第三横梁(7)连接;所述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的下部通过第四横梁(8)连接;
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三立柱(3)的上部通过第一纵梁(9)连接,所述第一立柱(1)和第三立柱(3)的下部通过第二纵梁(10)连接;
所述第二立柱(2)和第四立柱(4)上部通过第三纵梁(11)连接,所述第二立柱(2)和第四立柱(4)下部通过第四纵梁(12)连接;
所述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三立柱(3)和第四立柱(4)包括直角梯形筒腔(19);
直角梯形筒腔(19)内设有圆筒腔(20);所述圆筒腔(20)与直角梯形筒腔(19)之间通过三个第一加强筋(21)固定;
所述直角梯形筒腔(19)的上底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3);所述直角梯形筒腔(19)的直角边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2);
所述第二安装槽(22)与上底之间设有第三安装槽(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刚张金鹤刘莹
申请(专利权)人:李小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