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5860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包括:靠背框架主体、靠腰框架、第一复合网布;所述靠背框架主体框内侧的中间部位设有靠腰框架,且靠腰框架与靠背框架主体通过第一复合网布相连接;所述第一复合网布分别与靠背框架主体、靠腰框架缝合固定,且第一复合网布张紧在靠背框架主体与靠腰框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较为牢固,耐用性较好,不易歪,不易后滑,稳定性较好,支撑效果较好,舒适性较好,有助于肌力恢复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
本技术涉及康复训练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
技术介绍
患有重症肌无力疾病的患者会因为肢体运动障碍而影响日常的社会活动,因此监护人员往往会通过一些医疗训练器具对患者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训练使患者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及改善身体协调性的作用,使患者不仅能恢复正常肌力还能达到正常生活和功能活动的目的。坐位平衡训练是重症肌无力患者重要的肌力训练方法,用于增强患者躯干肌的肌力和坐位平衡力,训练时,先让患者屈膝依靠背架支撑坐在床上,把双腿放在床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撤除背架的时间,让患者自行坐在床上,但由于较多的背架在支撑患者时容易向患者背部的后方滑动,易歪,稳定性较差,支撑效果不理想,且背架的靠背较平,舒适性较差,因此目前较多的背架存在改进的空间。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包括:靠背框架主体、靠腰框架、第一复合网布、第二复合网布、按摩凸起、底座、后支撑板、通孔、前支撑板、第一防滑垫、第二防滑垫、防滑凸起;所述靠背框架主体框内侧的中间部位设有靠腰框架,且靠腰框架与靠背框架主体通过第一复合网布相连接;所述第一复合网布分别与靠背框架主体、靠腰框架缝合固定,且第一复合网布张紧在靠背框架主体与靠腰框架之间;所述靠腰框架的框内侧设有第二复合网布,且第二复合网布与靠腰框架缝合固定,并且第二复合网布张紧在第二复合网布的框内侧;所述靠腰框架前端表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焊接有两排按摩凸起,且每排按摩凸起均包含多个弧形状的凸起,并且所述多个弧形状凸起呈直线阵列方式排列在每排按摩凸起的竖直方向上;所述靠背框架主体底部的后侧设有底座,且底座与靠背框架主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底座与靠背框架主体之间设有后支撑板,且后支撑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后支撑板的一端焊接在靠背框架主体顶端后侧的中间位置,且后支撑板的另一端焊接在底座后端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靠背框架主体底部的前侧设有前支撑板,且前支撑板与靠背框架主体设为一体结构,并且前支撑板的底面与底座的底面齐平;所述底座的底面上粘贴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的第一防滑垫,且前支撑板的底面上粘贴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的第二防滑垫,并且第一防滑垫与第二防滑垫设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防滑垫与第二防滑垫的底面上均布有防滑凸起,且防滑凸起与第一防滑垫及第二防滑垫设为一体式结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所述靠背框架主体侧视呈C形状,且靠背框架主体俯视呈⌒形状。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所述靠腰框架正视呈长方形状,且靠腰框架正视的框外侧与框内侧的四个拐角处均呈弧形状过渡。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所述底座俯视呈奶嘴形状,且底座与靠背框架主体侧视呈∠形状,并且底座与靠背框架主体的∠形状的夹角度数设置为75-85度。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所述后支撑板侧视呈╰形状,且后支撑板上开设的通孔呈圆形状,并且通孔沿后支撑板侧视的轮廓线呈线性阵列方式排列设置有多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所述前支撑板俯视呈⌒形状,且靠背框架主体俯视的左右两端呈半圆形状。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后支撑板侧视呈╰形状,底座俯视呈奶嘴形状,且底座与靠背框架主体侧视呈∠形状,且底座前侧的前支撑板俯视呈⌒形状,且底座与前支撑板的底面分别对应设置一处第一防滑垫与第二防滑垫,并且两处防滑垫的底面均设有防滑凸起,使得靠背框架主体在使用时不易前歪、侧歪,不易后滑,稳定性较好,对患者的支撑效果较好,且结构较为牢固,耐用性较好。2、本技术通过设置靠背框架主体侧视呈C形状,且靠背框架主体俯视呈⌒形状,且靠腰框架呈长方形状,并且靠背框架主体靠腰框架之间设有第一复合网布,靠腰框架的框内侧设有第二复合网布,对患者的后腰及腰两侧较好的包裹,提高了支撑效果,且提高了患者使用时腰部的舒适度,并且靠腰框架前端表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焊接有两排按摩凸起,每排按摩凸起均包含多个弧形状的凸起,每排按摩凸起中的多个所述凸起在竖直方向上呈直线阵列方式排列,便于通过所述的凸起刺激患者腰部脊椎两侧的肌肉,有助于患者肌力的恢复。3、本技术通过对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的改进,具有结构较为牢固,耐用性较好,不易歪,不易后滑,稳定性较好,支撑效果较好,舒适性较好,有助于肌力恢复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靠背框架主体1、靠腰框架2、第一复合网布3、第二复合网布4、按摩凸起5、底座6、后支撑板7、通孔8、前支撑板9、第一防滑垫10、第二防滑垫11、防滑凸起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包括:靠背框架主体(1)、靠腰框架(2)、第一复合网布(3)、第二复合网布(4)、按摩凸起(5)、底座(6)、后支撑板(7)、通孔(8)、前支撑板(9)、第一防滑垫(10)、第二防滑垫(11)、防滑凸起(12);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框架主体(1)框内侧的中间部位设有靠腰框架(2),且靠腰框架(2)与靠背框架主体(1)通过第一复合网布(3)相连接;所述第一复合网布(3)分别与靠背框架主体(1)、靠腰框架(2)缝合固定,且第一复合网布(3)张紧在靠背框架主体(1)与靠腰框架(2)之间;所述靠腰框架(2)的框内侧设有第二复合网布(4),且第二复合网布(4)与靠腰框架(2)缝合固定,并且第二复合网布(4)张紧在第二复合网布(4)的框内侧;所述靠腰框架(2)前端表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焊接有两排按摩凸起(5),且每排按摩凸起(5)均包含多个弧形状的凸起,并且所述多个弧形状凸起呈直线阵列方式排列在每排按摩凸起(5)的竖直方向上;所述靠背框架主体(1)底部的后侧设有底座(6),且底座(6)与靠背框架主体(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底座(6)与靠背框架主体(1)之间设有后支撑板(7),且后支撑板(7)上开设有通孔(8);所述后支撑板(7)的一端焊接在靠背框架主体(1)顶端后侧的中间位置,且后支撑板(7)的另一端焊接在底座(6)后端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靠背框架主体(1)底部的前侧设有前支撑板(9),且前支撑板(9)与靠背框架主体(1)设为一体结构,并且前支撑板(9)的底面与底座(6)的底面齐平;所述底座(6)的底面上粘贴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的第一防滑垫(10),且前支撑板(9)的底面上粘贴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的第二防滑垫(11),并且第一防滑垫(10)与第二防滑垫(11)设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防滑垫(10)与第二防滑垫(11)的底面上均布有防滑凸起(12),且防滑凸起(12)与第一防滑垫(10)及第二防滑垫(11)设为一体式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的医疗训练器具,包括:靠背框架主体(1)、靠腰框架(2)、第一复合网布(3)、第二复合网布(4)、按摩凸起(5)、底座(6)、后支撑板(7)、通孔(8)、前支撑板(9)、第一防滑垫(10)、第二防滑垫(11)、防滑凸起(12);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框架主体(1)框内侧的中间部位设有靠腰框架(2),且靠腰框架(2)与靠背框架主体(1)通过第一复合网布(3)相连接;所述第一复合网布(3)分别与靠背框架主体(1)、靠腰框架(2)缝合固定,且第一复合网布(3)张紧在靠背框架主体(1)与靠腰框架(2)之间;所述靠腰框架(2)的框内侧设有第二复合网布(4),且第二复合网布(4)与靠腰框架(2)缝合固定,并且第二复合网布(4)张紧在第二复合网布(4)的框内侧;所述靠腰框架(2)前端表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焊接有两排按摩凸起(5),且每排按摩凸起(5)均包含多个弧形状的凸起,并且所述多个弧形状凸起呈直线阵列方式排列在每排按摩凸起(5)的竖直方向上;所述靠背框架主体(1)底部的后侧设有底座(6),且底座(6)与靠背框架主体(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底座(6)与靠背框架主体(1)之间设有后支撑板(7),且后支撑板(7)上开设有通孔(8);所述后支撑板(7)的一端焊接在靠背框架主体(1)顶端后侧的中间位置,且后支撑板(7)的另一端焊接在底座(6)后端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靠背框架主体(1)底部的前侧设有前支撑板(9),且前支撑板(9)与靠背框架主体(1)设为一体结构,并且前支撑板(9)的底面与底座(6)的底面齐平;所述底座(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忠曲梅
申请(专利权)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