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方向可控导丝,包括芯丝,所述芯丝的远端设置有端头,所述芯丝的外周共轴设置有一近端与其近端临近的柔性管,所述端头的近端连接至少一操控导线的第一端,所述操控导线的第二端穿入到所述柔性管内并延伸到所述柔性管的近端外。本方案结构简单,将操控导线连接端头并使操控导线位于柔性管中,一方面利用柔性管的弯曲特性不影响导丝在人体内的推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操控导线进行遮蔽,避免其操作时对人体的伤害,同时保证其可操作性,通过操控导线可以轻松地改变导丝远端的形状,使得导丝能顺利“拐弯”,因而可以极大的降低操作难度,降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方向可控导丝
本技术涉及导丝领域,尤其是方向可控导丝。
技术介绍
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和内窥镜技术作为新兴的医学进展近年来已经得以广泛开展,其过程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视下,超选择性将介入医疗器械经天然存在的血管或体内腔道送达人体的很多重要器官和部位,如心脏、肝脏、脑、肾、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技术和方法,具有无需手术、创伤小、医疗费用相对低廉的优点。在介入和内窥镜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导丝作为导引各类导管和介入器械到达靶部位的重要器械,其担负着探路、带领偏转和指引前行等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人体腔道大多属于弯曲、分叉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使导丝顺利达到病患部位,需要对导丝远端进行手动调整,以适应人体腔道的形状走势,然而常规的导丝其远端软端的方向控制难度相对较大,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方向可控导丝。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方向可控导丝,包括芯丝,所述芯丝的远端设置有端头,所述芯丝的外周共轴设置有一近端与其近端临近的柔性管,所述端头的近端连接至少一操控导线的第一端,所述操控导线的第二端穿入到所述柔性管内并延伸到所述柔性管的近端外。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芯丝的远端共轴穿过一靠近所述柔性管的远端的第一定位块,所述操控导线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块。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端头的远端为半球状且涂布有亲水或疏水涂层。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柔性管通过一密绕簧与所述端头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密绕簧的外周包覆有聚四氟乙烯薄膜或tpu膜,所述聚四氟乙烯薄膜或tpu膜的表面涂布有亲水涂层或疏水涂层。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柔性管包括中空的毛细管体,所述毛细管体的管壁上形成有由其远端向近端延伸一定距离的螺旋状切缝,所述螺旋状切缝的深度与所述毛细管体的壁厚相同。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螺旋状切缝为等导程螺旋状或导程递减式螺旋状或导程递增式螺旋状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操控导线为多根且呈环形等间距分布。优选的,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中,所述操控导线穿过一靠近所述柔性管的近端的第二定位块。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本方案结构简单,将操控导线连接端头并使操控导线位于柔性管中,一方面利用柔性管的弯曲特性不影响导丝在人体内的推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操控导线进行遮蔽,避免其操作时对人体的伤害,同时保证其可操作性,通过操控导线可以轻松地改变导丝远端的形状,使得导丝能顺利“拐弯”,因而可以极大的降低操作难度,降低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通过定位块的设置能够使得操控导线的操作仅使导线的头端区域转向而其他区域的变形减小,从而可以改善操作性。同时定位块可以为多操控导线的准确定位创造条件,可以方便进行不同操控方向的精确选择,改善了操控性。本方案的导丝能够与数控装置及腔道“模型”结合,可以实现自动运行,减少医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柔性管的螺旋状切缝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柔性管的螺旋状切缝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拉动图1中上方的操控导线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拉动图1中下方的操控导线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揭示的方向可控导丝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芯丝1,所述芯丝1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导丝产品的芯丝所使用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镍钛合金、不锈钢与镍钛合金的组合等,并且其可以具有常规的各种导丝的形状,例如其可以具有塑形段、过渡段、支撑段、推送杆等部分,优选的其包括由近端至远端(此处,以使用时,操作人员所握持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为远端,即远端为进入人体的一端)依次设的粗径段11、锥度渐变段12及细径段13。如附图1所示,所述芯丝1的远端设置有端头2,所述芯丝1和端头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螺接、胶接等方式连接,所述端头2的前端为半球状且涂布有亲水或疏水涂层,从而可以提高推送时的顺畅性,并且所述端头2可以是已知的各种金属或聚合物材料制成,此处不作限定。如附图1所示,所述芯丝1的外周共轴设置有一近端与其近端临近的柔性管3,所述端头2的近端连接至少一操控导线4的第一端41,所述操控导线4的第二端穿入到所述柔性管3内并延伸到所述柔性管3的近端外。为了增加芯丝1的支撑性,如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芯丝1的外周共轴套设一密绕簧5,所述密绕簧5的一端与所述端头2连接,所述密绕簧5的另一端延伸到所述芯丝的粗径段11并与所述柔性管3的远端连接(例如焊接)。并且,所述密绕簧5的外周包覆有聚四氟乙烯薄膜或tpu膜7,所述聚四氟乙烯薄膜或tpu膜的表面涂布有亲水涂层或疏水涂层8,优选的所述亲水涂层或疏水涂层8的表面与所述柔性管3的外表面及端头2的外表面平齐,即导丝的表面为平滑表面,不具有凹凸、台阶等,从而便于推送。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tpu膜7还包覆所述端头2并延伸到所述柔性管3的远端的管壁处。所述柔性管3可是已知的各种可以弯曲的且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塑料管或金属管等,优选的实施例中,如附图3、附图4所示,所述柔性管3优选包括所述金属材质的毛细管体31,所述毛细管体31的中心孔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圆形、多边形等,并且,所述毛细管体31的外径在0.35~0.81mm,其长度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需要进行设计。此时,由于不锈钢管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不易弯曲变形,虽然毛细管体31优选为不锈钢或其他常用的导丝金属。在所述毛细管体31的管壁上形成有螺旋状切缝32,所述螺旋状切缝32的深度与采用的毛细管的壁厚相同,另外所述螺旋状切缝32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分段式,优选为连续的且其从所述毛细管体31的远端延伸到近端,并且,其延伸长度根据所需软头的长度及软头的软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方向可控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丝(1),所述芯丝(1)的远端设置有端头(2),所述芯丝(1)的外周共轴设置有一近端与其近端临近的柔性管(3),所述端头(2)的近端连接至少一操控导线(4)的第一端(41),所述操控导线(4)的第二端穿入到所述柔性管(3)内并延伸到所述柔性管(3)的近端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方向可控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丝(1),所述芯丝(1)的远端设置有端头(2),所述芯丝(1)的外周共轴设置有一近端与其近端临近的柔性管(3),所述端头(2)的近端连接至少一操控导线(4)的第一端(41),所述操控导线(4)的第二端穿入到所述柔性管(3)内并延伸到所述柔性管(3)的近端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1)的远端共轴穿过一靠近所述柔性管(3)的远端的第一定位块(6),所述操控导线(4)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块(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2)的远端为半球状且涂布有亲水或疏水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3)通过一密绕簧(5)与所述端头(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向可控导丝,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海维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