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及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柔性电路板、绝缘支架及采集连接器,绝缘支架的一端设置有沉槽,柔性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下沉部及两个第一连接部,电路板本体抵接于绝缘支架的上表面,下沉部连接于电路板本体,采集连接器连接于下沉部,下沉部的下表面抵接于沉槽的底面,且上表面低于电路板本体上表面;两个第一连接部分别设置在下沉部的两侧,并分别与同一个电芯的两个端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各部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电池模组通过设置上述的信息采集装置能够减小整个电池模组的体积,提高能量密度;降低重心高度,进而降低固定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包内的电池模组也在朝着小体积、高能量密度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电池模组的信息采集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线束传输转变为柔性电路板传输,轻薄扁平的柔性电路板替代交互连接的线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整个电池模组的体积,但是,电池模组的信息采集装置除了扁平的柔性电路板外,还包括用于和电池模组外部的电池管理系统相连接的采集连接器,采集连接器为近似长方体的结构,采集连接器自身的体积成为制约通过电池采集信息装置来进一步减小电池模组的整体体积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需专利技术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及电池模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各部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模组,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能够减小整个电池模组的体积,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模组重心高度,降低使用成本。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柔性电路板、绝缘支架及采集连接器,所述绝缘支架的一端设置有沉槽,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抵接于所述绝缘支架的上表面;下沉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一端,所述采集连接器连接于所述下沉部,所述下沉部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沉槽的底面,且上表面低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上表面;两个第一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沉部的两侧,并与所述电路板本体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与同一个电芯的两个端子连接。可选地,所述绝缘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与所述电路板本体相抵接,所述沉槽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外支撑框,环设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四周,所述外支撑框的顶面高于所述采集连接器的顶面。可选地,所述绝缘支架还包括内支撑框,所述内支撑框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上侧,所述内支撑框的上表面与所述外支撑框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电路板本体上设置有避让槽,所述内支撑框位于所述避让槽内。可选地,所述内支撑框包围的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避让所述电芯的防爆阀。可选地,所述沉槽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热铆柱,所述下沉部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一热铆柱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并铆接于所述下沉部;和/或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第二热铆柱,所述电路板本体上设置有腰形孔,所述第二热铆柱穿设于所述腰形孔并铆接于所述电路板本体。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还包括:两排汇流片组,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两侧,每排所述汇流片组包括多个汇流片,所述汇流片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的异性端子相连接;多个采集片,每个所述采集片的一端焊接于一个汇流片,另一端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本体。可选地,所述电路板本体分别与两排所述汇流片组相对的两个侧边均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一个所述采集片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豁口,所述绝缘支架上设置有避让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支架上的投影位于一个所述避让孔内。可选地,所述绝缘支架包括间隔板,所述间隔板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汇流片之间。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所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多个并排平行设置的电芯,多个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绝缘支架的下侧,且所述电芯的两个端子从下至上穿设于所述绝缘支架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相连接。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柔性电路板的下沉部抵接于沉槽的底面,则连接在下沉部上的采集连接器至少部分位于沉槽内,即沿高度方向,采集连接器只有部分凸出于柔性电路板以上,因此能够相应地降低电池模组位于柔性电路板以上部分的高度;此外,当电芯尺寸确定,则两个第一连接部的位置即确定,而将采集连接器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则采集连接器不会在宽度和长度方向超出电芯的尺寸,使整个电池模组在长度和宽度方向的结构更加紧凑。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各部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本技术的电池模组,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能够减小整个电池模组的体积,提高能量密度;且能够降低整个电池模组重心高度,在使用时可以相应地降低固定结构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处放大图;图3是图1中的B处放大图。图中:1-柔性电路板;11-电路板本体;111-腰形孔;112-第二连接部;113-豁口;12-下沉部;121-定位孔;13-第一连接部;14-避让槽;15-第三连接部;2-绝缘支架;21-沉槽;22-支架本体;221-通孔;222-避让孔;23-外支撑框;24-内支撑框;25-第一热铆柱;26-第二热铆柱;27-间隔板;28-保护壁;3-采集连接器;4-汇流片;5-采集片;61-正极引出件;62-负极引出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及电池模组,可用于动力电池
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和信息采集装置,多个电芯并排平行设置,信息采集装置设置在多个电芯的上侧。本实施例中,电芯的上端面上设置有正极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电路板(1)、绝缘支架(2)及采集连接器(3),所述绝缘支架(2)的一端设置有沉槽(21),所述柔性电路板(1)包括:/n电路板本体(11),抵接于所述绝缘支架(2)的上表面;/n下沉部(12),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的一端,所述采集连接器(3)连接于所述下沉部(12),所述下沉部(12)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沉槽(21)的底面,且上表面低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的上表面;/n两个第一连接部(13),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沉部(12)的两侧,并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3)分别与同一个电芯的两个端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电路板(1)、绝缘支架(2)及采集连接器(3),所述绝缘支架(2)的一端设置有沉槽(21),所述柔性电路板(1)包括:
电路板本体(11),抵接于所述绝缘支架(2)的上表面;
下沉部(12),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的一端,所述采集连接器(3)连接于所述下沉部(12),所述下沉部(12)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沉槽(21)的底面,且上表面低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的上表面;
两个第一连接部(13),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沉部(12)的两侧,并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3)分别与同一个电芯的两个端子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架(2)包括:
支架本体(22),与所述电路板本体(11)相抵接,所述沉槽(21)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22)的一端;
外支撑框(23),环设在所述支架本体(22)的四周,所述外支撑框(23)的顶面高于所述采集连接器(3)的顶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架(2)还包括内支撑框(24),所述内支撑框(24)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22)的上侧,所述内支撑框(24)的上表面与所述外支撑框(23)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电路板本体(11)上设置有避让槽(14),所述内支撑框(24)位于所述避让槽(14)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框(24)包围的所述支架本体(22)上设置有多个通孔(221),所述通孔(221)用于避让所述电芯的防爆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槽(2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热铆柱(25),所述下沉部(12)上设置有定位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君高,张国江,万里平,江吉兵,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