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4638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包括水箱本体,所述水箱本体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出水管;在水箱本体内竖向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的下侧与水箱本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缝;该隔板的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腔,另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样存储腔,所述进水管与进水腔相连通,出水管与水样存储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延长原水进入水箱后的停留时间,使原水进入水箱后与水箱内的水样混合更充分,有效避免形成局部死水,从而有效提高对原水监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
本技术涉及原水水质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
技术介绍
突发性水污染是指突发性的污染物泄露或排放造成原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质瞬间严重恶化,并严重威胁水厂取水安全的污染事故。虽然各级部门已经对水源地保护区采取非常周到且严厉的保护措施,但是上游污染、工厂意外事故及故意偷排、运输船舶或车辆事故造成化学品(油品)泄露、非点源污染受暴雨冲刷进入河流水体等,都有极大可能造成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且防不胜防,相关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虽然目前化学分析方法具有标准化、精确化、可量化等优点,但其具有耗时较长、严重滞后性以及间歇性采样带来的不连续性监测和数据化的指标容易忽略影响因素之间的拮抗、相加和协同作用,特别是协同放大效应,不能直接反映生物耐受性等缺点。由于以上这些缺点,导致在应急预警、快速监测方面的应用仍然具有较大局限。而生物监测系统具有快速性、宽谱性、直观性、连续性等优点,在原水应急预警应用中具有明显优点。目前集团大部分水厂虽然建立了生物监测系统,其主要是通过将原水引入水箱,然后在水箱养一定数量的鱼类,通过观察鱼类的存活及病变情况等来反应水质的情况。在该系统中,原水不断地注入水箱中,同时,也不断地排出,以保证水箱内的水量保持稳定。但是,目前的水箱大都为上方开放的结构,为确保水量的稳定性,水箱的出水口(溢流口)也设置在水箱上部,使水箱的进出水方式大都为高进高出,即从水箱上方进水,也从水箱上部的出水口(溢流口)出水,这就造成水样容易从水箱的上部进入后直接流出,造成停留时间较短,不能实现充分地混合,水样运行有效性不足,从而无法有效监测水质的好坏;尤其是远离进水一侧的底部,水样基本无法形成流动,容易形成局部死水,容易对水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对原水监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生物监测系统用水箱内水样容易从上方直接流出,停留时间短,混合不充分,易形成局部死水,对水质的监测可靠性和稳定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能够延长原水进入水箱后的停留时间,使原水进入水箱后与水箱内的水样混合更充分,有效避免形成局部死水,从而有效提高对原水监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包括水箱本体,所述水箱本体为上方敞口的箱体结构,该水箱本体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水箱本体内竖向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与水箱本体的两侧相连,其上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的上侧,下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的底部,并与水箱本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缝;该隔板的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腔,另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样存储腔,所述进水管与进水腔相连通,出水管与水样存储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下侧面为斜面,其靠近进水腔一侧的边缘位于其靠近水样存储腔一侧的边缘的上方,使过水缝的断面呈楔形。进一步地,在水箱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对应隔板两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滑槽,所述隔板的两侧位于两滑槽内,并与水箱本体滑动配合相连;在隔板的一侧,还竖向设有一调节丝杆,所述丝杆的上端延伸至隔板上方,并与一调节手柄相连,下端与水箱本体的底部转动连接;在丝杆上配合设有一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与隔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丝杆的下端通过轴承与水箱本体的底部相连,其中,在水箱本体的底部,对应轴承的位置设有一轴承定位槽,所述轴承安装于该轴承定位槽内。进一步地,在水样存储腔内竖向设有一水位限位板,所述水位限位板与隔板平行,其上侧低于隔板的上侧,相对两侧及下侧均与水箱本体固定连接;该水位限位板远离隔板,其背离隔板的一侧与箱体侧壁之间形成出水腔;所述出水管与该出水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与出水腔的下部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水位限位板靠近隔板的一侧的下部朝隔板方向弯曲呈弧形。进一步地,在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在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通过在水箱本体内设置设置隔板,将水箱本体分隔为进水腔和水样存储腔,且隔板与水箱本体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缝,从而使原水进入进水腔后,经过水缝再进入水样存储腔,这样,原水从底部进入水样存储腔,从而能够使原水进入水箱本体后,停留的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对水质的监测。2、由于水压的作用,原水在流过过水缝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喷射,从而使原水进入水样存储腔时,能够更靠近水样存储腔远离隔板的侧壁,从而避免水箱本体的局部形成死水;同时,原水在喷射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与水样存储腔内的水混合,使混合更加充分,能够有效提高对水质的监测效果,提高对水质监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箱本体,2—进水管,3—出水管,4—隔板,5—过水缝,6—进水腔,7—水样存储腔,8—调节丝杆,9—丝杆螺母,10—水位限位板,11—出水腔。图中虚线及箭头所示方向为原水的流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包括水箱本体1,所述水箱本体1为上方敞口的箱体结构,该水箱本体1的一侧设有进水管2,另一侧设有出水管3;具体实施时,所述水箱本体1成长方形,进水管2与水箱本体1一端的侧壁相连,出水管3与水箱本体1另一端的侧壁相连。在进水管2上设有进水阀,在出水管3上设有出水阀;这样,能够根据需要调节进水量和排水量。其中,所述水箱本体1由透明材质,如玻璃、透明塑料板等制成,从而便于观察水箱本体1的内部情况。在水箱本体1内竖向设有一隔板4,所述隔板4的两侧与水箱本体1的两侧相连,其上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1的上侧,优选为与水箱本体1的上侧平齐;下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1的底部,并与水箱本体1的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缝5。该隔板4的一侧与水箱本体1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腔6,另一侧与水箱本体1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样存储腔7,其中,所述隔板4与水箱本体1两端的侧壁平行,并靠近进水管2所在的侧壁;使水样存储腔7的容积远远大于进水腔6的容积。所述进水管2与进水腔6相连通,出水管3与水样存储腔7相连通。实施时,所述隔板4的下侧面为斜面,其靠近进水腔6一侧的边缘位于其靠近水样存储腔7一侧的边缘的上方,使过水缝5的断面呈楔形;这样,在原水流过过水缝5时,形成的压强更大,所产生的射流的流速更大,从而使原水喷射的距离更远,更靠近水样存储腔7远离隔板4的一侧壁,从而更有效地避免形成死水,并提高混水效果。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水箱本体1的相对侧壁上,对应隔板4两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滑槽,所述隔板4的两侧位于两滑槽内,并与水箱本体1滑动配合相连。在隔板4的一侧,还竖向设有一调节丝杆8,所述丝杆的上端延伸至隔板4上方,并与一调节手柄相连,下端与水箱本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调节丝杆8的下端通过轴承与水箱本体1的底部相连,其中,在水箱本体1的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包括水箱本体,所述水箱本体为上方敞口的箱体结构,该水箱本体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水箱本体内竖向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与水箱本体的两侧相连,其上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的上侧,下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的底部,并与水箱本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缝;该隔板的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腔,另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样存储腔,所述进水管与进水腔相连通,出水管与水样存储腔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包括水箱本体,所述水箱本体为上方敞口的箱体结构,该水箱本体的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出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水箱本体内竖向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与水箱本体的两侧相连,其上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的上侧,下侧延伸至靠近水箱本体的底部,并与水箱本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过水缝;该隔板的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进水腔,另一侧与水箱本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水样存储腔,所述进水管与进水腔相连通,出水管与水样存储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下侧面为斜面,其靠近进水腔一侧的边缘位于其靠近水样存储腔一侧的边缘的上方,使过水缝的断面呈楔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监测用生物监测水箱,其特征在于:在水箱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对应隔板两侧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滑槽,所述隔板的两侧位于两滑槽内,并与水箱本体滑动配合相连;在隔板的一侧,还竖向设有一调节丝杆,所述丝杆的上端延伸至隔板上方,并与一调节手柄相连,下端与水箱本体的底部转动连接;在丝杆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仁凯姜源刘继成毛明英廖小强闫文波凌永濠杨霞姚帅陶辉廖宏翔魏敏华孙思沈秀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