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4323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包括烘道本体,烘道本体中设置有与气源连通的补风元件,补风元件的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上下相对且间隔设置,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之间设置有加热元件,烘道本体的顶部连通有排气管和引风机,烘道本体包括底壁、与底壁连接的外层罩体以及固定设置于外层罩体和底壁之间的内层罩体,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夹设有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底壁的边缘。该单面云母带烘道中的云母纸面和玻纤布面同时设置相应的补风口,补风将溶液蒸汽带离云母带表面并经由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的排气通道排出,使云母纸表面的气流更趋平稳;降低云母粉脱落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
本技术涉及合成云母带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
技术介绍
云母带具有优良的耐火和绝缘性能,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云母纸和增强层,增强层通常为玻纤布和/或塑料薄膜。单面云母带是将合成云母纸作为主要材料,用硅胶胶粘剂将玻纤布粘接在云母纸的一表面,然后在云母纸的表面涂布固含量较低的胶液,最后将复合后的云母带导入烘道中加热,除去胶粘剂胶液中的溶剂,提高玻纤布与云母纸之间的粘接力。单面云母带的云母面朝上导入烘道,传统的烘道中加热管设置于云母带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缺陷在于烘道中的空气流动性差,烘道内气相中溶剂蒸汽含量高,烘干效率低。改进的技术方案如CN210801913U所述的:在烘道的顶部设置换气扇,加速烘道内蒸汽的排出。上述方案的缺陷在于:烘道蒸汽的直接排出会导致生产环境空气中有机溶剂蒸汽浓度的增加,不利于作业人员的健康。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如CN206831990U所述的,在云母带运行轨迹的上方和下方设置螺旋鼓风装置,但是鼓风装置会形成局部旋流,增加云母粉的脱落几率,影响云母带的绝缘性能。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云母带烘道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通过补风元件分别对云母带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补风,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夹设的排气管道主动排出烘道内气体,减少云母粉局部脱落的几率。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包括烘道本体,所述烘道本体中设置有与气源连通的补风元件,所述补风元件的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上下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之间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烘道本体的顶部连通有排气管和引风机,所述烘道本体包括底壁、与底壁连接的外层罩体以及固定设置于外层罩体和底壁之间的内层罩体,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夹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边缘上下对应设置。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两侧边缘上下对应设置,或者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周向边缘均上下对应设置。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补风元件包括第一布风箱和第二布风箱,所述上补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布风箱上,所述下补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布风箱上。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第一布风箱和第二布风箱之间,所述第一布风箱与第一加热件之间夹设有容纳云母带穿过的间隔。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呈上下分布的第二加热件和第三加热元件,所述第二加热件和第三加热元件设置于第一布风箱和第二布风箱之间,所述第二加热件和第三加热元件之间夹设有容纳云母带穿过的间隔。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布风箱和第二布风箱均为中空箱体,所述中空箱体通过进气管与气源连通,所述进气管上连接有气体过滤器。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该单面云母带烘道中的云母纸面和玻纤布面同时设置相应的补风口,补风将溶液蒸汽带离云母带表面并经由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的排气通道排出,使云母纸表面的气流更趋平稳;降低云母粉脱落几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单面云母带烘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单面云母带烘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3单面云母带烘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烘道本体;11、底壁;12、外层罩体;13、内层罩体;14、排气通道;2、上补风管;3、下补风管;4、第一电加热管;5、排气管;6、引风机;7、第一布风箱;8、第二布风箱;9、第二电加热管;10、第三电加热管;15、气体过滤器;a、云母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位于云母带上方和下方的补风元件可相通,也可相互独立。相互独立的方案例如上下正对设置的第一布风箱和第二布风箱。云母带生产过程中,玻纤布层浸胶与云母纸复合,然后在云母纸的表面喷胶、淋胶或者刮涂胶液。进胶所用胶水的固含量较大,玻纤中的含胶量也较大;而云母纸表面施加的胶液固含量第,施加量也少。为了适应不同溶剂含量的云母带表面,云母带上方和下方的补风元件进气量独立控制。实际操作中,云母带上方的补风量可小于云母带下方的补风量。在引风机的作用下,溶液蒸汽含量较高的烘道内空气经由进气口进入排气通道中,经由排气管排出至溶剂回收装置或者处理装置中。胶液中的溶剂通常为甲苯(沸点115℃),因此需要直接在烘道中设置加热元件,加热元件需要满足甲苯沸点的要求,通常选用电加热管或者导热油加热管。加热件设置在云母带玻纤面和向玻纤面补风的补风元件之间,或者加热件分设于云母带的上下方。补风元件的进气管上连接有气体过滤器,可避免将气源中的杂质微粒引入云母带的表面。气源可包括但不限于高压气瓶或者鼓风设备。实施例1如图1所示,实施例1单面云母带a烘道包括烘道本体1,烘道本体1中设置有沿云母带a进料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上补风管2,上补风管2的底部设置有上补风口,上补风管2的下方一一对应设置有下补风管3,下补风管3的顶部设置有下补风口,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与贯穿烘道的进风管连接,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一电加热管4,云母带a穿设于上补风口和第一电加热管4之间;烘道本体1的顶部连通有排气管5和引风机6,烘道本体1包括底壁11,外层罩体12的底边与底壁11连接形成云母带a的通道,内层罩体13设置于底壁11和外层罩体12之间,内层罩体13与外层罩体12固定连接,内层罩体13和外层罩体12之间夹设有排气通道14,进气口与底壁11的两侧边缘上下对应设置,沿云母带a进料方向进气口的长度等于或者略小于底壁11的侧边长度。实施例1进风管上连接有气体过滤器15。实施例1的内层罩体13为平板状。实施例2如图2所示,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采用第一布风箱7替代上补风管2,第二布风箱8替代下补风管3。进气口与底壁11的周向边缘均上下对应设置。内层罩体13包括平板状的顶壁和与顶壁连接的周向侧壁,周向侧壁上设置有与布风箱进气管相配合的缺口,云母带a与内层罩体13的周向侧壁底端之间设置有排气间隔。实施例3如图3所示,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2,区别在于电加热管的位置。具体的,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二电加热管9和第三电加热管10,第二电加热管9设置于第三电加热管10的上方,云母带a穿设于第二电加热管9和第三电加热管10之间。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2的布风箱能使补风的气流更均匀的分布,实施例3余实施例2相比,第二电加热管9和第三电加热管10的温度可根据云母带a表面的胶液溶剂含量区别设置。图1-3中箭头表示烘道进气方向、烘道内气流方向以及排气方向。使用时,云母纸与浸胶的玻纤布复合,经过云母纸表面淋胶处理,导入烘道中相应的部件之间(云母纸一面朝上),上补风管2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包括烘道本体,所述烘道本体中设置有与气源连通的补风元件,所述补风元件的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上下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之间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烘道本体的顶部连通有排气管和引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道本体包括底壁、与底壁连接的外层罩体以及固定设置于外层罩体和底壁之间的内层罩体,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夹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边缘上下对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面云母带烘道,包括烘道本体,所述烘道本体中设置有与气源连通的补风元件,所述补风元件的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上下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上补风口和下补风口之间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烘道本体的顶部连通有排气管和引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道本体包括底壁、与底壁连接的外层罩体以及固定设置于外层罩体和底壁之间的内层罩体,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夹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边缘上下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面云母带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两侧边缘上下对应设置,或者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底壁的周向边缘均上下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面云母带烘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元件包括第一布风箱和第二布风箱,所述上补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中秋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友佳珠光云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