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力电子变流
,具体涉及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技术介绍
一般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控制调节是基于pq理论在同步参考系中实现的,并且需要通过锁相环(PLL)模块获取电网相位角信息。这使设计变得复杂,锁相环的设计往往在抗干扰能力和瞬态性能之间进行权衡,如果设计不当,可能会降低系统稳定性。尤其是在电网存在畸变的情况下。因此,如果能在静止参考系中设计,将具有容易设计和实现的优势。另有直接功率控制的策略,这种方法的功率回路结构简单,但通常具有跟踪误差高,缺乏固有电流限制和噪声衰减功能的缺点。这与下垂控制相同,下垂控制也是此类应用的另一种流行方法。得益于宽的滞环带宽,双极性电流滞环控制可以实现固有的快速动态响应和鲁棒的电流调节。为了在不增加输出电感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开关损耗,单极性的电流滞环控制将被考虑,可以将功率器件的等效开关频率减半来降低开关损耗,但是,它会受到电网电流中的过零失真和低频谐波的影响,这会降低输出功率质量。此外,单极性调制中的电网电流的过零失真可能是由于数字控制器的采样间隔或输出电感电流的斜率与零交叉点附近的参考电流相比更小。需要指出的是,与双极性调制相比,就平均电流分析而言,单极性调制的采样间隔会导致过零失真。Wu等人提出了一种在线超前相位角补偿方法来抑制由于较小斜率引起的失真。与传统的电流滞环控制不同,要实现软开关,应使用宽的滞环带和低输出电感。Gunter和Fuchs提出了一种通过线性化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采样得到单相并网逆变器输出侧的并网电流I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采样得到单相并网逆变器输出侧的并网电流Ig和电网电压Vg;
在静止坐标系下,利用所述并网电流Ig和所述电网电压Vg,基于瞬时功率理论,通过功率解耦处理获得电网电流参考值Iref;
将所述电网电流参考值Iref与所述并网电流Ig比较,所得第一误差量经多PR控制器处理产生电网电流校正量Ierr;
将所述电网电流校正量Ierr与输出侧电容电流IC计算差值得到最终的电流滞环参考值Ihys_ref;
根据所述电流滞环参考值Ihys_ref,利用给定的电流滞环带定义,获取通过输出侧第一电感L1的第一电感电流IL1的上边界IL1_upper和下边界IL1_lower;
利用由所述电流滞环参考值Ihys_ref的幅值决定的混合调制边界条件确定开关切换方式为单极性调制或双极性调制;
在单极性调制或双极性调制下,将当前时刻所述第一电感电流IL1的检测值与对应的上边界IL1_upper和下边界IL1_lower相对比,确定下一时刻所述第一电感L1的控制状态为充电控制状态或放电控制状态;及
在充电控制状态或放电控制状态下,根据所述电流滞环参考值Ihys_ref与0的比对取值范围,产生下一时刻开关控制状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功率解耦处理获得电网电流参考值Iref,包括:
利用所述并网电流Ig通过第一二阶通用积分器处理产生两个并网电流正交向量Ig-α和Ig-β,以及利用所述电网电压Vg通过第二二阶通用积分器处理产生两个电网电压正交向量Vg-α和Vg-β;
利用所述两个并网电流正交向量Ig-α和Ig-β以及所述两个电网电压正交向量Vg-α和Vg-β通过瞬时功率计算模型获得瞬时有功功率Pout和瞬时无功功率Qout;
将所述瞬时有功功率Pout与预先给定的第一参考值P'ref作比较,所得第二误差量经过第一PI调节器处理获得第一控制值Ip,以及将所述瞬时无功功率Qout与预先给定的第二参考值Q'ref作比较,所得第三误差量经过第二PI调节器处理获得第二控制值Iq;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值Ip和所述第二控制值Iq分别与来自所述第二二阶通用积分器的两个电网电压正交向量Vg-α和Vg-β相乘,获得包含当前参考值的角度和幅度信息的第一控制向量I'p和第二控制向量I'q;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向量I'p和所述第二控制向量I'q计算获得电网电流参考值Iref。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阶通用积分器获取两个并网电流正交向量Ig-α和Ig-β的计算公式如下:
Ig-α=Imsin(ω1t-Φ)
Ig-β=-Imcos(ω1t-Φ)
其中,Im为并网电流Ig的瞬时幅值,ω1为并网电流Ig的角频率,t为瞬时时刻值,Φ为并网电流Ig的初始时刻对应的相角;
所述第二二阶通用积分器获取两个电网电压正交向量Vg-α和Vg-β的计算公式如下:
Vg-α=Vmsin(ω2t)
Vg-β=-Vmcos(ω2t)
其中,Vm为电网电压Vg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刘钰鹏,刘钰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