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母及具有该螺母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391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螺母及具有该螺母的装置,其中螺母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板部、中柱部、上柱部以及竖向贯穿的螺纹孔,所述中柱部连接在所述底板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上柱部连接在所述中柱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底板部和中柱部被配置为成型在塑胶壳体内,所述上柱部被配置为暴露在塑胶壳体上侧,所述底板部的顶壁与所述中柱部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供塑胶填充的卡料空间,所述底板部沿其外壁分布有若干卡料缺口和/或所述中柱部的外壁形成滚花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螺母结合在塑胶壳体并形成螺母凸柱时,既能够使得形成的螺母凸柱具有占用空间小的优点,又使得螺母凸柱的形成不存在成本高、制造工序长以及可靠性不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母及具有该螺母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母及具有该螺母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笔记本电脑超窄边框、超薄、超轻的发展以及成本控制意识的强化,笔记本电脑的各种结构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目前,为了将转轴结构锁附在屏幕端的塑胶壳体上,通常有两种方案。其一为:直接通过模内埋钉的方式将传统螺母埋设在塑胶壳体内,然后利用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将转轴结构固定在塑胶壳体上。不过该方案所需的空间大,不利于超窄边框的达成。具体请参阅图1.1至图1.5及图6,传统螺母9呈圆柱状,其外壁的中部形成有一条环形卡料槽99,螺母9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5,其中螺母9在其高度方向上完全被塑胶所包裹,而包裹螺母9的上部的塑胶形成环状结构51,该环状结构51和螺母9上部共同形成供转轴结构套接的螺母凸柱。然而由于螺母凸柱是由螺母9的上部和环状结构51两部分组成,从而使得螺母凸柱的外径较大。同时环形卡料槽99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螺母凸柱的外径尺寸。其二为:在壳体上粘接钢片,再在钢片上铆接螺母,然后即可利用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将转轴结构固定在壳体上。该方案虽然需要的空间小,但却具有成本高、制造工序长以及可靠性不高的缺点。具体来讲,该方案增加了钢片的成本,铆接螺母的成本,以及钢片粘接的成本;钢片的粘接和螺母的铆接则造成了制造工序的延长;同时钢片粘接存在开胶的可能,进而导致了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母,其结合在塑胶壳体并形成螺母凸柱时,既能够使得形成的螺母凸柱具有占用空间小的优点,又使得螺母凸柱的形成不存在成本高、制造工序长以及可靠性不高的缺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其上形成的螺母凸柱具有占用空间小的优点,同时螺母凸柱的形成又不存在成本高、制造工序长以及可靠性不高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母,用于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所述螺母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板部、中柱部、上柱部以及竖向贯穿的螺纹孔,所述中柱部连接在所述底板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上柱部连接在所述中柱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底板部和中柱部被配置为成型在塑胶壳体内,所述上柱部被配置为暴露在塑胶壳体上侧,所述底板部的顶壁与所述中柱部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供塑胶填充的卡料空间,所述底板部沿其外壁分布有若干卡料缺口和/或所述中柱部的外壁形成滚花面。可选地,所述中柱部和所述上柱部均为圆柱状且同轴设置。可选地,所述底板部呈圆板状且与所述中柱部和上柱部同轴设置。可选地,若干所述卡料缺口沿所述底板部的外壁等间距分布。可选地,所述卡料缺口为弧形缺口。可选地,所述底板部沿其外壁分布有若干所述卡料缺口,所述中柱部的外壁形成所述滚花面,所述卡料缺口的深度大于所述滚花面的滚花的深度。可选地,所述螺母的材质为sus303。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置,包括塑胶壳体和模内成型在所述塑胶壳体内的螺母,所述螺母如上所述,所述底板部和中柱部成型在所述塑胶壳体内,所述上柱部暴露在所述塑胶壳体上侧,所述卡料空间、卡料缺口和/或所述滚花面的滚花处填充有塑胶。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套接件,所述套接件上形成有套设在所述上柱部的套接孔。可选地,所述装置为笔记本电脑,所述塑胶壳体属于所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所述套接件为转轴结构。本技术的螺母借由底板部的顶壁与中柱部的外壁之间的卡料空间的设置,使得螺母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后能够承受一定的拉拔力;而且,由于卡料空间的深度和宽度分别取决于底板部的板面尺寸和中柱部的高度,借由螺母加工时对底板部的板面尺寸和中柱部高度的设定,容易使本技术螺母的卡料空间相对传统螺母的卡料槽具有更深的深度和/或宽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螺母所能承受的拉拔力。另外,通过沿底板部的外壁分布若干卡料缺口和/或在中柱部的外壁形成滚花面,使得本技术的螺母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后能够承受一定的扭力。由于本技术的螺母借由卡料空间的设置能够承受一定的拉拔力,借由若干卡料缺口和/或滚花面的设置能够承受一定的扭力,从而使得本技术的螺母在其上柱部暴露在塑胶壳体上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稳固地成型在塑胶壳体内;同时,由于底板部和中柱部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因此上柱部在尺寸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结构强度。也就是说,在需要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并形成螺母凸柱时,本技术螺母的上柱部可以直接作为螺母凸柱使用,而无需在上柱部外包裹有塑胶,同时借由螺母本身的结构设计,可以使上柱部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螺母凸柱的占用空间;另外,相对粘接钢片再铆接螺母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不存在成本高、制造工序长以及可靠性不高的缺点。此外,在底板部的外壁分布有卡料缺口的情况下,由于卡料缺口相对传统的滚花设计具有更深的深度,因此能够起到增加螺母承受扭力能力的作用;而在本技术的螺母同时具有卡料缺口和滚花面时,会具有更好的承受扭力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1至图1.5是一种传统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2.1至图2.5是本技术实施例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以显示本技术实施例螺母、塑胶壳体及套接件的位置关系。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以显示传统螺母、塑胶壳体和套接件的位置关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方位词“上”、“下”、“竖”、“底”仅是为简化描述本技术而定义的特定放置状态下的方位表述,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内容的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母1,用于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5,螺母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板部10、中柱部20、上柱部30以及竖向贯穿的螺纹孔40,中柱部20连接在底板部10的中间位置,上柱部30连接在中柱部20的中间位置,底板部10和中柱部20被配置为成型在塑胶壳体5内,上柱部30被配置为暴露在塑胶壳体5上侧,底板部10的顶壁与中柱部20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供塑胶填充的卡料空间12,底板部10沿其外壁分布有若干卡料缺口13和/或中柱部20的外壁形成滚花面21。本技术的螺母1借由底板部10的顶壁与中柱部20的外壁之间的卡料空间12的设置,使得螺母1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5后能够承受一定的拉拔力;而且,由于卡料空间12的深度和宽度分别取决于底板部10的板面尺寸和中柱部20的高度,借由螺母1加工时对底板部10的板面尺寸和中柱部20高度的设定,容易使本技术螺母1的卡料空间12相对传统螺母9的卡料槽99(如图1.1至图1.5所示)具有更深的深度和/或宽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螺母1所能承受的拉拔力。另外,通过沿底板部10的外壁分布若干卡料缺口13和/或在中柱部20的外壁形成滚花面21,使得本技术的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母,用于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板部、中柱部、上柱部以及竖向贯穿的螺纹孔,所述中柱部连接在所述底板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上柱部连接在所述中柱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底板部和中柱部被配置为成型在塑胶壳体内,所述上柱部被配置为暴露在塑胶壳体上侧,所述底板部的顶壁与所述中柱部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供塑胶填充的卡料空间,所述底板部沿其外壁分布有若干卡料缺口和/或所述中柱部的外壁形成滚花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母,用于模内成型在塑胶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底板部、中柱部、上柱部以及竖向贯穿的螺纹孔,所述中柱部连接在所述底板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上柱部连接在所述中柱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底板部和中柱部被配置为成型在塑胶壳体内,所述上柱部被配置为暴露在塑胶壳体上侧,所述底板部的顶壁与所述中柱部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供塑胶填充的卡料空间,所述底板部沿其外壁分布有若干卡料缺口和/或所述中柱部的外壁形成滚花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部和所述上柱部均为圆柱状且同轴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呈圆板状且与所述中柱部和上柱部同轴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卡料缺口沿所述底板部的外壁等间距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料缺口为弧形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良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