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831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油结构,包括空心的机油承接部,其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于机油承接部上设置有回油孔,用以排出盛装于机油承接部内的机油,还安装设置有弹性的封堵部,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回油孔,并于机油承接部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回油孔至少部分的暴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排油结构简洁方便,回油顺畅,方便使机油富集回流,提升机油的利用率,且具备较好的反向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油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排油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会从燃烧室内产生许多废气及未完全燃烧的气体进入发动机曲轴箱内,为提升燃油经济性及保护环境,该部分气体需重新循环参与燃烧。由于发动机内部有大量机油参与润滑,重新参与燃烧的气体中会携带大量不同直径的机油颗粒,需经过油气分离系统,过滤掉气体中的机油,以防止机油参与燃烧损坏发动机。不论汽车采用何种形式的油气分离器,均需保证分离后的机油能快速、顺畅的流回油底壳,重新参与润滑。目前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一般采用膜片式或金属弹片式的的排油结构,二者均布置在油气分离结构的下游,用以对油气分离后的机油排出。上述膜片式结构因受回油孔结构以及安装匹配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使用下,容易被割伤,严重时,导致膜片脱落,从而影响排油结构的正常使用;而金属弹片式的排油结构其弹性大小的一致性无法有效保证,弹性大时,无法顺畅回油,导致发动机窜油,弹性小时,无法有效的反向密封,存在未经分离的气体进入燃烧室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排油结构,以提升油气分离后的机油的排油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排油结构,包括:空心的机油承接部,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回油孔,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上,以排出盛放于所述机油承接部内的机油;弹性的封堵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上;所述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所述回油孔,并于所述机油承接部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所述回油孔至少部分的暴露。进一步的,所述封堵部为罩扣在所述回油孔上的伞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封堵部被构造为橡胶材质制成的膜片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机油承接部具有向下延伸且底部封闭设置的第二壳体,所述回油孔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壳体底部的一侧。进一步的,于所述回油孔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固定设有向所述第二壳体外部延伸设置的安装部,所述封堵部定位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进一步的,所述回油孔被设置为环所述安装部间隔设置的多个。进一步的,于多个所述回油孔外围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贴合面,于所述封堵部的自由端设有外翻设置的贴合部;于所述封堵部的自然状态下,所述贴合部密封贴合在所述贴合面上。进一步的,于所述封堵部和所述安装部的结合处,设有一体成型于所述封堵部的、向所述回油孔延伸并周向密封包裹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密封筋。进一步的,于所述安装部上固定有阻挡部,以构成所述封堵部沿所述安装部延伸方向移动的阻挡。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具有靠近所述回油孔以安装所述封堵部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固连所述第一安装部而远离所述回油孔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交处形成限制所述阻挡部移向所述回油孔的限位阶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排油结构,利用在机油承接部的下方安装设置的封堵部封堵机油承接部上的回油孔,可一定程度上保证经由油气分离后的机油在机油承接部中的富集效果,并通过将封堵部设置为弹性结构,使其于机油承接部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从而使回油孔部分暴露而使机油从回油孔中排出,提升回油效果,同时其还能通过膜片自身的弹性,在排油后,使膜片恢复到自然状态,密封回油孔。(2)通过将封堵部设置为罩扣在回油孔上的膜片伞状结构,可便于机油在机油承接部中富集一定含量后使封堵部弹性变形打开排油通道;又可相对的使排出后机油在该膜片伞状结构处于反向密封,防止其重新回流至机油承接部中,其更好的提升了密封效果。(3)机油承接部具有向下延伸且底部封闭设置的第二壳体,可便于使油气分离后的机油在第二壳体底部富集,并可使富集的机油具有一定的回油高度,克服了油气分离器和机油承接部之间产生的压损,利于进行排油。(4)通过在第二壳体上固设安装部,有利于封堵部套设于安装部上,形成排油效果。(5)回油孔被设置为环安装部间隔设置的多个,可使封堵部在弹性变形一定程度后即可实现富集机油从回油孔中的排出,进一步提升机油的排油效果。(6)于第二壳体上设有贴合面,并于对应的封堵部上设有自然状态下贴合设置在贴合面上的贴合部,可便于使该封堵部在排出机油后处于反向密封的状态,从而防止排出后的机油回流至机油承接部中。(7)于封堵部上一体成型有周向密封包裹在安装部上的密封筋,进一步提高了封堵部和安装部之间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机油承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机油承接部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膜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所述膜片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回油挡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油承接部,3-膜片结构,5-回油挡圈;101-承托板,102-第一壳体,103-第二壳体,104-安装凸起;201-回油孔,202-支撑筋,203-凸台,204-贴合面,205-第一固定部,206-安装面;301-膜片基体,302-弹性部,303-贴合部,304-通孔,305-密封筋;401-第一凸柱,402-第二凸柱,403-限位阶梯,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油结构,其包括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下游的机油承接部1,于机油承接部1上设置有回油孔201和封堵部,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回油孔201,并于机油承接部1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回油孔201至少部分的暴露。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排油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基于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装置的结构,机油承接部1安装于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保证经由油气分离装置分离后的机油引入机油承接部1中。具体而言,机油承接部1为一体注塑成型的壳体,其包括用于盛装分离后的机油的主体及引导分离后的机油汇流至主体中的承托板101,主体具有开口向上的空腔,且承托板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空心的机油承接部(1),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n回油孔(201),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以排出盛放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的机油;/n弹性的封堵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所述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所述回油孔(201),并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所述回油孔(201)至少部分的暴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心的机油承接部(1),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
回油孔(201),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以排出盛放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的机油;
弹性的封堵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所述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所述回油孔(201),并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所述回油孔(201)至少部分的暴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为罩扣在所述回油孔(201)上的伞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被构造为橡胶材质制成的膜片结构(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具有向下延伸且底部封闭设置的第二壳体(103),所述回油孔(201)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壳体(103)底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回油孔(201)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壳体(103)上,固定设有向所述第二壳体(103)外部延伸设置的安装部,所述封堵部定位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小雨刘志国孙茂宋艳辉李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