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831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油结构,包括空心的机油承接部,其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于机油承接部上设置有回油孔,用以排出盛装于机油承接部内的机油,还安装设置有弹性的封堵部,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回油孔,并于机油承接部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回油孔至少部分的暴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排油结构简洁方便,回油顺畅,方便使机油富集回流,提升机油的利用率,且具备较好的反向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油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排油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会从燃烧室内产生许多废气及未完全燃烧的气体进入发动机曲轴箱内,为提升燃油经济性及保护环境,该部分气体需重新循环参与燃烧。由于发动机内部有大量机油参与润滑,重新参与燃烧的气体中会携带大量不同直径的机油颗粒,需经过油气分离系统,过滤掉气体中的机油,以防止机油参与燃烧损坏发动机。不论汽车采用何种形式的油气分离器,均需保证分离后的机油能快速、顺畅的流回油底壳,重新参与润滑。目前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一般采用膜片式或金属弹片式的的排油结构,二者均布置在油气分离结构的下游,用以对油气分离后的机油排出。上述膜片式结构因受回油孔结构以及安装匹配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使用下,容易被割伤,严重时,导致膜片脱落,从而影响排油结构的正常使用;而金属弹片式的排油结构其弹性大小的一致性无法有效保证,弹性大时,无法顺畅回油,导致发动机窜油,弹性小时,无法有效的反向密封,存在未经分离的气体进入燃烧室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空心的机油承接部(1),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n回油孔(201),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以排出盛放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的机油;/n弹性的封堵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所述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所述回油孔(201),并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所述回油孔(201)至少部分的暴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心的机油承接部(1),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下游,以引入经油气分离装置分离的机油并盛装;
回油孔(201),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以排出盛放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的机油;
弹性的封堵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油承接部(1)上;所述封堵部于自然状态下密封覆盖所述回油孔(201),并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内机油量达到阈值时弹性变形,以构成所述回油孔(201)至少部分的暴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为罩扣在所述回油孔(201)上的伞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被构造为橡胶材质制成的膜片结构(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承接部(1)具有向下延伸且底部封闭设置的第二壳体(103),所述回油孔(201)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壳体(103)底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回油孔(201)所在处的所述第二壳体(103)上,固定设有向所述第二壳体(103)外部延伸设置的安装部,所述封堵部定位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小雨刘志国孙茂宋艳辉李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