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包括金属阻尼器、第一端板、第一H型钢、第一T型钢、第二端板、第二H型钢、第二T型钢及若干栓钉;所述金属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第一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一H型钢;第二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二H型钢;所述第一T型钢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二T型钢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一T型钢及第二T型钢的上方分别设置若干栓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可利用金属元件或构件屈服时产生的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在地震力作用下,大幅提高连梁的延性及耗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减震耗能连梁
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涉及一种减震耗能连梁,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
技术介绍
金属耗能连梁也称连梁金属消能器,由各种不同金属材料元件或构件制成,利用金属元件或构件屈服时产生的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在地震力作用下,大幅提高连梁的延性及耗能能力。传统的金属耗能连梁是在混凝土连梁内安装连梁预埋件,然后将金属耗能连梁焊接在预埋件上,然而此做法在地震力作用下存在连梁的耗能还是钢筋混凝土连梁部分承担,金属耗能连梁不起作用。有鉴于此,如今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金属耗能连梁,以便克服现有金属耗能连梁存在的上述至少部分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可将全部承担连梁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并且解决了钢结构防火及整体装修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所述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包括:金属阻尼器、第一端板、第一H型钢、第一T型钢、第二端板、第二H型钢、第二T型钢及若干栓钉;所述金属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第一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一H型钢;第二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二H型钢;所述第一T型钢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二T型钢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一T型钢及第二T型钢的上方分别设置若干栓钉。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H型钢、第一端板、金属阻尼器、第二端板、第二H型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所述第一T型钢设置于第一H型钢及金属阻尼器上方,所述第二T型钢设置于第二H型钢及金属阻尼器上方;所述第一T型钢的左侧与第一H型钢的左侧对齐,所述第二T型钢的右侧与第二H型钢的右侧对齐;所述第一T型钢与第二T型钢之间留有空隙。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H型钢远离第一端板的一端设有斜边,能和与之相连的预埋件的限位机构匹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H型钢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及第三钢板,所述第二钢板分别连接第一钢板及第三钢板;所述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及第三钢板远离第一端板的一端分别设有斜边,与之相连的预埋件一侧设有三处限位机构,能与所述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及第三钢板的斜边配合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H型钢远离第二端板的一端设有斜边,能和与之相连的预埋件的限位机构匹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H型钢包括第四钢板、第五钢板及第六钢板,所述第五钢板分别连接第四钢板及第六钢板;所述第四钢板、第五钢板及第六钢板远离第二端板的一端分别设有斜边,与之相连的预埋件一侧设有三处限位机构,能与所述第四钢板、第五钢板及第六钢板的斜边配合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金属减震壁连梁的长度尺寸分别为900mm或1200mm或1500mm或18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出的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可将全部承担连梁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并且解决了钢结构防火及整体装修问题。本技术可以全部在工厂焊接,成品供货,不需要现场做混凝土连梁,大大降低了现场施工难度;同时,本技术金属减震耗能连梁两端切割便利,避免的现场因施工精度带来无法安装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为了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技术权利要求的限制。该部分的描述只针对几个典型的实施例,本技术并不仅局限于实施例描述的范围。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手段与实施例中的一些技术特征进行相互替换也在本技术描述和保护的范围内。说明书中的“连接”既包含直接连接,也包含间接连接。本技术揭示了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述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包括:金属阻尼器1、第一端板2、第一H型钢4、第一T型钢6、第二端板3、第二H型钢5、第二T型钢7及若干栓钉8;所述金属阻尼器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端板2及第二端板3,第一端板2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1,另一侧设置第一H型钢4;第二端板3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1,另一侧设置第二H型钢5;所述第一T型钢6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的上部,所述第二T型钢7连接所述第二端板3的上部;所述第一T型钢6及第二T型钢7的上方分别设置若干栓钉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H型钢6、第一端板2、金属阻尼器1、第二端板3、第二H型钢5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所述第一T型钢6设置于第一H型钢4及金属阻尼器1上方,所述第二T型钢7设置于第二H型钢5及金属阻尼器1上方。所述第一T型钢6的左侧与第一H型钢5的左侧对齐,所述第二T型钢6的右侧与第二H型钢5的右侧对齐;所述第一T型钢6与第二T型钢7之间留有空隙。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H型钢4远离第一端板2的一端设有斜边,能和与之相连的预埋件的限位机构匹配。图2至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金属减震耗能连梁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2至图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H型钢4包括第一钢板41、第二钢板42及第三钢板43,所述第二钢板42分别连接第一钢板41及第三钢板43;所述第一钢板41、第二钢板42及第三钢板43远离第一端板2的一端分别设有斜边,与之相连的预埋件9右侧设有三处限位机构91,能与所述第一钢板41、第二钢板42及第三钢板43的斜边配合接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H型钢5远离第二端板3的一端设有斜边,能和与之相连的预埋件9的限位机构91匹配。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H型钢5包括第四钢板51、第五钢板52及第六钢板53,所述第五钢板52分别连接第四钢板51及第六钢板53;所述第四钢板51、第五钢板52及第六钢板53远离第二端板3的一端分别设有斜边,与之相连的预埋件9左侧设有三处限位机构91,能与所述第四钢板51、第五钢板52及第六钢板53的斜边配合接触。在本技术的一种使用场景下,将本技术金属减震耗能连梁与其横向两端的预埋件配合,预埋件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的结构可参阅图4、图6;预埋件设有三处限位机构,分别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包括:金属阻尼器、第一端板、第一H型钢、第一T型钢、第二端板、第二H型钢、第二T型钢及若干栓钉;/n所述金属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第一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一H型钢;第二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二H型钢;/n所述第一T型钢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二T型钢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一T型钢及第二T型钢的上方分别设置若干栓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包括:金属阻尼器、第一端板、第一H型钢、第一T型钢、第二端板、第二H型钢、第二T型钢及若干栓钉;
所述金属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第一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一H型钢;第二端板的一侧设置金属阻尼器,另一侧设置第二H型钢;
所述第一T型钢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二T型钢连接所述第二端板的上部;所述第一T型钢及第二T型钢的上方分别设置若干栓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H型钢、第一端板、金属阻尼器、第二端板、第二H型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所述第一T型钢设置于第一H型钢及金属阻尼器上方,所述第二T型钢设置于第二H型钢及金属阻尼器上方;
所述第一T型钢的左侧与第一H型钢的左侧对齐,所述第二T型钢的右侧与第二H型钢的右侧对齐;所述第一T型钢与第二T型钢之间留有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减震耗能连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H型钢远离第一端板的一端设有斜边,能和与之相连的预埋件的限位机构匹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成,赵阳,丰锐,张奇,丁冉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智聚智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