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3023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8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气管、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支路、第三换热支路、第四换热支路和第五换热支路。其中,第一换热通路的第一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一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接;第二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二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接;第三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三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接;第四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四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接;第五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五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接。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能够同时保证换热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性能需求。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和空调
本申请涉及空调
,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
技术介绍
现有空调产品机型多为分体结构,包括分设在室内的室内机和室外的室外机,其中,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由于是直接用于与对应侧环境进行热交换,因而是空调产品的关键设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空调的制冷、制热性能。为提高空调制冷运行时的制冷效率,部分换热器上会增设有过冷段,以利用过冷段延长高温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的长度,从而达到充分换热的目的。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以室外换热器为例来说明,现有换热器通常采用分流管或者分流器进行分流设计,该种分流方式没有冷媒流向区分,在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时虽然冷媒是经过同样的管路,但流向截然相反,在制冷运行时冷媒通过过冷段能够满足制冷运行需求,而在制热运行冷媒仍会经过过冷段,则会导致系统压损增大,使得空调系统整体换热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以解决相关技术换热器分流设计无法区分制冷和制热流向所导致的压损增大、换热效率降低等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气管;第一换热通路,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换热支路,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一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接;第二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二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接;第三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三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接;第四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四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接;第五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五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连接;分流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分流旁通管路,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之间,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管口流向所述第一管口;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第三管口与第四管口之间,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管口流向所述第三管口。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将所述集气管从上至下分为第一集气管段、第二集气管段和第三集气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集气管段,所述第二管口和第三管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气管段,所述第四管口和第五管口位于所述第三集气管段。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气管段包括第一上部管段和第一下部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集气管段的第一上部管段。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气管段包括第二上部管段和第二下部管段,其中,所述第二管口和第三管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气管段的第二上部管段。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集气管段包括第三上部管段和第三下部管段,其中,所述第四管口和第五管口位于所述第三集气管段的第三上部管段。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换热管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数量。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换热支路的换热管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换热管数量。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包括至少由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四通阀构造成的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或所述室外换热器为如前述的换热器。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为所述换热器时,所述换热器的所述集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元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室内换热器为所述换热器时,所述换热器的所述集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元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通。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集气管、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支路、第三换热支路、第四换热支路和第五换热支路,且在分流旁通管路上设置第一单向阀,在集气管上设置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使得换热器在不同的空调模式下能够分别以不同的流路进行冷媒输送。采用上述分流设计的换热器,不仅能够在制冷流向下,延长了高温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的长度,使得冷媒能够充分换热实现“过冷”,同时也可以在制热流向下避免流路过长所导致的压损问题,从而能够同时保证换热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性能需求。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集气管;101:第一总口;111:第一管口;112:第二管口;113:第三管口;114:第四管口;115:第五管口;201:第一换热支路;202:第二换热支路;203:第三换热支路;204:第四换热支路;205:第五换热支路;300:分流旁通管路;401:第一单向阀;402:第二单向阀;403:第三单向阀;501:第一分流元件;502:第二分流元件;601:第二总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气管;/n第一换热通路,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换热支路,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一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接;/n第二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二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接;/n第三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三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接;/n第四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四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接;/n第五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五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连接;/n分流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n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分流旁通管路,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n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之间,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管口流向所述第一管口;/n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第三管口与第四管口之间,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管口流向所述第三管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气管;
第一换热通路,包括一条或多条第一换热支路,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一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接;
第二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二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接;
第三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三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接;
第四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四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接;
第五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五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连接;
分流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分流旁通管路,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
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之间,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管口流向所述第一管口;
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第三管口与第四管口之间,且,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管口流向所述第三管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阀和第三单向阀将所述集气管从上至下分为第一集气管段、第二集气管段和第三集气管段,
其中,所述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集气管段,所述第二管口和第三管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气管段,所述第四管口和第五管口位于所述第三集气管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兆乾马强滕兆龙王飞罗荣邦李辉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