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2952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8
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包括箱体。箱体包括框架、侧板。分隔板将箱体分为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第一容纳区有第一垃圾桶、第二垃圾桶、第三垃圾桶、第四垃圾桶,第二容纳区有第五垃圾桶;框架将第一容纳区分隔为沿长度方向的两个放置通道,第一垃圾桶和第三垃圾桶设于一个放置通道,第二垃圾桶和第四垃圾桶设于另一个放置通道;侧板有第一投料口、第二投料口、第四投料口、第三投料口;第二垃圾桶与第一垃圾桶之间设有翻转组件,用于在第一垃圾桶溢满时承接第一投料板送入的垃圾并翻转送入第二垃圾桶。实现分类投放垃圾,对于其中两种投放量较大的垃圾具有更高容纳能力;通过垃圾桶进行容纳,方便转运,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提高了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
本技术涉及垃圾分类回收,尤其与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有关。
技术介绍
随着垃圾分类的倡导,越爱越多的城市已经开始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站/回收站,通过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或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方式,从而方便进行回收和分类处理。目前,垃圾分类投放或者回收,有多种形式。一种简单的形式,就是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以区分不同的垃圾类别,并为投放站设置工作人员,通过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而进行投放。此种形式,耗费人工较多。随着物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也有较多的智能垃圾会有箱逐步投放,通过刷卡识别身份证后,进行对应类别的投放。然而,目前,此种方式存在垃圾桶过于小,很快就会容纳溢满的问题。同时,目前垃圾分类后进行转运的方式,需要在垃圾收集现场进行二次倾倒/翻到,将对回收点现场造成二次污染,存在扰民、增加管理成本的问题,且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统一不同垃圾再次混合回收,违背了垃圾分类初衷,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信心造成负面影响。若是针对某些类别的垃圾,采用专门设置的大体积容纳装置,虽然可以实现对容纳能力提升,但是同样存在转运不方便及二次污染的问题,还对转运车体提高了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更加实用的投放站,实现分类投放并提高容纳能力,且方便于不同垃圾分类溢满时的转运,减少对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不仅能够实现分类投放垃圾,而且对于其中两种投放量较大的垃圾具有更高的容纳能力,且采用标件垃圾桶进行容纳,方便进行转运,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提高了回收效率。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包括框架,以及连接于框架的侧板;以及分隔板,设于箱体内,连接于框架,分隔板将箱体分为第一容纳区和第二容纳区;第一容纳区设有第一垃圾桶、第二垃圾桶、第三垃圾桶、第四垃圾桶,第二容纳区设有第五垃圾桶;框架将第一容纳区分隔为沿长度方向的两个放置通道,第一垃圾桶和第三垃圾桶设于一个放置通道,第二垃圾桶和第四垃圾桶设于另一个放置通道;侧板的一侧面设有第一投料口、第二投料口、第四投料口,以及与第一投料口对应的第一投料板、与第二投料口对应的第二投料板、与第四投料口对应的第四投料板,第一投料板位于第一垃圾桶上方,第二投料板位于第三垃圾桶上方,第四投料板位于第五垃圾桶上方;侧板的一端面设有第三投料口以及与第三投料口对应的第三投料板,第三投料板位于第四垃圾桶上方;第二垃圾桶与第一垃圾桶的位置对应,位于第一投料板的投料方向上;第二垃圾桶与第一垃圾桶之间的框架上设置有翻转组件,用于在第一垃圾桶溢满时,承接第一投料板送入的垃圾并翻转送入第二垃圾桶。进一步,其中一端的侧板设有可开闭的第一门,相对一端的侧板设有可开闭的第二门,第三投料口和第三投料板设于第一门。进一步,第二投料口和第三投料口,用于投放相同种类的垃圾,第三垃圾桶、第四垃圾桶,用于容纳相同种类的垃圾。进一步,箱体设于底座,第一垃圾桶、第二垃圾桶、第三垃圾桶、第四垃圾桶、第五垃圾桶放置于底座,底座设有倾斜破,倾斜破位于第一门侧。进一步,框架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竖架、底架、横架,底架和横架沿长度方向设置,横架位于底架上方,并与垃圾桶高度匹配,底架和横架将第一容纳区分隔为沿长度方向的两个放置通道,相邻横架之间设有限位杆,限位杆一端铰接于横架,限位杆分别设于第一垃圾桶和第三垃圾桶之间、第二垃圾桶和第四垃圾桶之间,用于对第三垃圾桶和第四垃圾桶的放置位置进行限定。进一步,翻转组件,包括:承接板,其一端顶面设有连接块;转轴,设于一对轴座,轴座设于框架,连接块穿设于转轴并随转轴转动;以及驱动电机,位于第二容纳区,其输出轴穿过分隔板连接转轴,驱动电机设于框架;当承接板翻转至与第一投料板配合时,承接板一端与第一投料板贴合,承接板表面与第一投料板表面形成承接过渡面用于将第一投料板送入的垃圾承接至承接板,承接板另一端位于第二垃圾桶上方。进一步,侧板设有第一透气通道和第二透气通道,第一透气通道位于第一容纳区,第二透气通道位于第二容纳区。进一步,箱体还包括顶罩,顶罩设于框架。顶罩设有LED灯,位于箱体内,用于对箱体内进行照明;顶罩设有摄像机,摄像机位于箱体外,用于对各投料口进行监控。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1、不仅能够实现分类投放垃圾,而且对于其中两种投放量较大的垃圾具有更高的容纳能力,且采用标件垃圾桶进行容纳,方便进行转运,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提高了回收效率;2、通过分割板将箱体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容纳区,可对不同容纳区收集的垃圾进行分割,避免垃圾之间相互交叉,一个容纳区设置为有害垃圾回收,避免有害垃圾对需要其他垃圾造成污染;也利于避免在转运时造成混淆;3、第一容纳区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及空间布局,实现通过4个按照类似矩形形状布置的垃圾桶分别对干垃圾和湿垃圾进行容纳,有效利用了投放站的空间,且具有很高容纳能力,并且方便直接对各垃圾桶进行转运,并在转运时为对应的位置换上空垃圾桶即可;4、对于其中一类投放较多垃圾的回收,通过第一垃圾桶,及翻转组件和第二垃圾桶进行容纳能力提升,并且保留了标件垃圾桶易于实施和转运的特性;对于其中另一类投放较多垃圾的回收,通过第三垃圾桶配合第二投料口,第四垃圾桶配合第三投料口,实现容纳能力提升;5、通过底座、第一门、第二门,以及横架的位置设置,并选用带滚轮的标件垃圾桶,既方便了各垃圾桶进行放置时能够快速有效的就位于需要其预定就位的位置,也方便在需要转运时,快速去除收集的垃圾及容纳器具;提高了转运及更换效率;6、通过翻转组件的具体结构设计,实现在第一垃圾桶溢满时,通过承接板、转轴、电机等结构实现,对第一投料板送入的垃圾继续收料,并在翻转作用下,送入第二垃圾桶,提高了对此类垃圾容纳能力,并且可自动入料;7、通过设置垃圾桶溢满传感器及控制器,可实现对溢满的监控,便于切换垃圾桶,以及便于对投料口的进行控制,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投放运作。附图说明本文描述的附图只是为了说明所选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可能的实施方案,更不是意图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布局视图一。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布局视图二。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布局视图三。图6示出了图5中的A部放大视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布局视图四。图8示出了图7中的B部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8所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包括框架(2),以及连接于框架(2)的侧板(20);以及/n分隔板(21),设于箱体内,连接于框架(2),分隔板(21)将箱体分为第一容纳区(201)和第二容纳区(202);/n第一容纳区(201)设有第一垃圾桶(51)、第二垃圾桶(52)、第三垃圾桶(61)、第四垃圾桶(62),第二容纳区(202)设有第五垃圾桶(71);/n框架(2)将第一容纳区(201)分隔为沿长度方向的两个放置通道,第一垃圾桶(51)和第三垃圾桶(61)设于一个放置通道,第二垃圾桶(52)和第四垃圾桶(62)设于另一个放置通道;/n侧板(20)的一侧面设有第一投料口(41)、第二投料口(42)、第四投料口(44),以及与第一投料口(41)对应的第一投料板(411)、与第二投料口(42)对应的第二投料板(421)、与第四投料口(44)对应的第四投料板(441),第一投料板(411)位于第一垃圾桶(51)上方,第二投料板(421)位于第三垃圾桶(61)上方,第四投料板(441)位于第五垃圾桶(71)上方;/n侧板(20)的一端面设有第三投料口(43)以及与第三投料口(43)对应的第三投料板(431),第三投料板(431)位于第四垃圾桶(62)上方;/n第二垃圾桶(52)与第一垃圾桶(51)的位置对应,位于第一投料板(411)的投料方向上;第二垃圾桶(52)与第一垃圾桶(51)之间的框架(2)上设置有翻转组件(8),用于在第一垃圾桶(51)溢满时,承接第一投料板(411)送入的垃圾并翻转送入第二垃圾桶(5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分类投放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包括框架(2),以及连接于框架(2)的侧板(20);以及
分隔板(21),设于箱体内,连接于框架(2),分隔板(21)将箱体分为第一容纳区(201)和第二容纳区(202);
第一容纳区(201)设有第一垃圾桶(51)、第二垃圾桶(52)、第三垃圾桶(61)、第四垃圾桶(62),第二容纳区(202)设有第五垃圾桶(71);
框架(2)将第一容纳区(201)分隔为沿长度方向的两个放置通道,第一垃圾桶(51)和第三垃圾桶(61)设于一个放置通道,第二垃圾桶(52)和第四垃圾桶(62)设于另一个放置通道;
侧板(20)的一侧面设有第一投料口(41)、第二投料口(42)、第四投料口(44),以及与第一投料口(41)对应的第一投料板(411)、与第二投料口(42)对应的第二投料板(421)、与第四投料口(44)对应的第四投料板(441),第一投料板(411)位于第一垃圾桶(51)上方,第二投料板(421)位于第三垃圾桶(61)上方,第四投料板(441)位于第五垃圾桶(71)上方;
侧板(20)的一端面设有第三投料口(43)以及与第三投料口(43)对应的第三投料板(431),第三投料板(431)位于第四垃圾桶(62)上方;
第二垃圾桶(52)与第一垃圾桶(51)的位置对应,位于第一投料板(411)的投料方向上;第二垃圾桶(52)与第一垃圾桶(51)之间的框架(2)上设置有翻转组件(8),用于在第一垃圾桶(51)溢满时,承接第一投料板(411)送入的垃圾并翻转送入第二垃圾桶(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端的侧板(20)设有可开闭的第一门(22),相对一端的侧板(20)设有可开闭的第二门(23),第三投料口(43)和第三投料板(431)设于第一门(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其特征在于,第二投料口(42)和第三投料口(43),用于投放相同种类的垃圾,第三垃圾桶(61)、第四垃圾桶(62),用于容纳相同种类的垃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其特征在于,箱体设于底座(1),第一垃圾桶(51)、第二垃圾桶(52)、第三垃圾桶(61)、第四垃圾桶(62)、第五垃圾桶(71)放置于底座(1),底座(1)设有倾斜破(11),倾斜破(11)位于第一门(22)侧。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本厚曹志明范安贤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威斯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