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装箱及其顶板分片。顶板分片包括顶板以及顶角件;顶角件包括盒体以及围合并连接于盒体外周的连接体,盒体容置于缺口内,并在横向上向外伸出缺口;连接体与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连接体位于缺口外。使得集装箱在装配后,盒体不会从顶板的下表面突伸入箱体内,盒体和连接体均位于箱体内的空间外,保证顶角件整体不会突伸入集装箱的箱体内,以保证箱体的有效容积,并有效的避免货物受到撞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装箱及其顶板分片
本技术涉及运输箱
,特别涉及一种集装箱及其顶板分片。
技术介绍
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因具有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成为全球广泛采用的重要运输形式之一。海运集装箱多年来的发展,已经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场剧变。目前用于海运集装箱的规格主要有20英尺集装箱、40英尺集装箱和45英尺集装箱。集装箱不仅能进行远洋运输,也能方便地在公路或铁路上进行运输。北美已经首先根据相关道路法规开发出了用于北美内陆运输的53英尺内陆集装箱。北美内陆53英尺冷藏集装箱顶部40英尺位置设有顶角件,以实现箱体的起吊和堆码。现有顶角件在顶板厚度方向尺寸较大,顶角件向下突伸入箱体内,不但降低箱内的有效容积,且装卸货物过程中容易发生撞击货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的顶板分片,该顶板分片的顶角件不伸入箱体内,以保证箱体的有效容积,并有效的避免货物受到撞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的顶板分片,包括顶板以及顶角件;顶板横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开设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缺口与所述顶板纵向的两端具有间隔;顶角件设置于所述顶板横向的两侧;所述顶角件包括盒体以及围合并连接于所述盒体外周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盒体之间围合形成有中空的锁舌腔;所述盒体容置于所述缺口内,并在横向上向外伸出所述缺口;所述连接体位于所述缺口外,并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体上开设有长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包括过渡连接的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外侧连接所述连接体,所述第二容置部位于所述缺口外,所述第一容置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内侧,并伸入所述缺口内;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底端高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端,而在所述盒体的底面形成有台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口向上向外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平行,所述盒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侧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沿纵向超出所述盒体,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超出所述盒体,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超出所述盒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覆盖所述缺口上端的开口,并焊接于所述顶板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角件由多个部件焊接而成,或一体铸造成型。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底板分片、侧板分片、前墙分片、后墙分片以及上述的顶板分片;所述侧板分片竖立在所述底板分片的两侧;所述前墙分片和所述后墙分片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分片纵向的两端,且连接于所述侧板分片的纵向的端部;所述顶板分片的所述顶板盖合于所述侧板分片、所述前墙分片以及所述后墙分片的上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述侧板分片的上端贴合于所述顶板的侧面;所述侧板分片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与所述顶板分片的所述缺口连通;所述盒体伸出所述缺口的部分容置于所述安装口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封闭所述侧板分片的所述安装口,并焊接于或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侧板分片的外侧面。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中,顶板分片作为集装箱的一部分,在生产时焊接为一个整体,在异地组装时,不需要对顶板分片单独焊接装配,以减小集装箱在异地组装的工作量。顶板分片内顶角件的设置,便于顶板分片和集装箱的吊装和堆叠。顶角件作为一个单独的结构,固定连接在顶板上,增强了顶板分片的结构强度。顶角件包括盒体以及围合并连接于盒体外周的连接体,盒体容置于缺口内,并在横向上向外伸出缺口;连接体与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连接体位于缺口外。使得集装箱在装配后,盒体不会从顶板的下表面突伸入箱体内,盒体和连接体均位于箱体内的空间外,保证顶角件整体不会突伸入集装箱的箱体内,以保证箱体的有效容积,并有效的避免货物受到撞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中侧板分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中顶板分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横向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中顶角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中顶角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底板分片;200、侧板分片;201、安装口;300、前墙分片;400、后墙分片;500、顶板分片;510、顶板;520、顶角件;521、盒体;5211、第一容置部;5212、第二容置部;522、连接体;5221、第一连接板;5222、第二连接板;5223、长孔;523、锁舌腔;530、中间楣板。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图1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集装箱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底板分片100、侧板分片200、前墙分片300、后墙分片400以及顶板分片500。底板分片100、侧板分片200、前墙分片300、后墙分片400以及顶板分片500围合形成有用于放置和运输物品的运输仓。集装箱的底板分片100、侧板分片200、前墙分片300、后墙分片400以及顶板分片500以散件的形式运输,运输至目的地后,在异地组装形成完整的集装箱。下述以集装箱装配后的结构为例,下文涉及前、后、上、下、顶、底、侧、内、外等方位表述时,均以交集装箱的使用状态为参照。侧板分片200设置为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装箱的顶板分片,其特征在于,包括:/n顶板,其横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开设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缺口与所述顶板纵向的两端具有间隔;/n顶角件,设置于所述顶板横向的两侧;所述顶角件包括盒体以及围合并连接于所述盒体外周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盒体之间围合形成有中空的锁舌腔;所述盒体容置于所述缺口内,并在横向上向外伸出所述缺口;所述连接体位于所述缺口外,并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体上开设有长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的顶板分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其横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开设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所述缺口与所述顶板纵向的两端具有间隔;
顶角件,设置于所述顶板横向的两侧;所述顶角件包括盒体以及围合并连接于所述盒体外周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盒体之间围合形成有中空的锁舌腔;所述盒体容置于所述缺口内,并在横向上向外伸出所述缺口;所述连接体位于所述缺口外,并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体上开设有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板分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在横向上包括过渡连接的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外侧连接所述连接体,所述第二容置部位于所述缺口外,所述第一容置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内侧,并伸入所述缺口内;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底端高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端,而在所述盒体的底面形成有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板分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向上向外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板分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侧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平行;所述盒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侧面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板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年成,徐岩,王晓毅,丁新安,宁业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