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具有出口,所述管体的第二端封装;设置于所述管体内部的内胆薄膜,所述内胆薄膜的内腔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互独立,且所述内胆薄膜的出口处贴合在所述管体的出口内壁;所述内胆薄膜沿所述管体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和收缩段,所述内胆薄膜的贴合段与所述管体的内壁贴合,所述内胆薄膜的收缩段与所述管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内胆薄膜的设置,可以引导膏状体沿内胆薄膜的内壁流动,以避免膏状体残留在管体的第一端角落内,内胆薄膜的收缩段与管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内不会再残存膏状体,最终实现了减少残存的在挤压包装结构内的膏状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挤压式包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包装设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传统的膏状体包装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很常见。在使用末期阶段,对使用者来说,留存的膏状体挤出困难,需要使用很大力气,或将外包装扭结、变形,以使得最后部分的膏状体尽可能多的被挤出,最后残存的膏状体随包装会一起丢弃。因此,传统的膏状体包装残存的膏状体量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尤其对于价值较高的膏状体产品,更加浪费。而且,传统的膏状体包装尾部的直边封装,也会在两侧的外边缘形成锋利的尖角,容易刮伤操作者(使用者),造成安全隐患,或对儿童造成潜在的危险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该挤压式包装结构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减少最后残存的在挤压包装结构内的膏状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具有出口,所述管体的第二端封装;设置于所述管体内部的内胆薄膜,所述内胆薄膜的内腔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互独立,且所述内胆薄膜的出口处贴合在所述管体的出口内壁;所述内胆薄膜沿所述管体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和收缩段,所述内胆薄膜的贴合段与所述管体的内壁贴合,所述内胆薄膜的收缩段与所述管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内胆薄膜的收缩段沿远离所述贴合段的方向逐渐向所述管体的轴线靠近收缩。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管体的第二端的边缘为弧形。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管体的第二端的边缘与管体侧壁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线。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管体上还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管体外部与所述收缩段和所述管体之间的间隙。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通气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管体的周向分布。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管体为塑料软管。优选地,上述挤压式包装结构中,所述内胆薄膜为塑料膜。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式包装结构时,将膏状体盛装在内胆薄膜的内腔内。当内胆薄膜的贴合段内含有膏状体时,挤压管体时同时挤压内胆薄膜的贴合段,以使内胆薄膜内的膏状体逐渐从内胆薄膜和管体的出口流出。内胆薄膜的收缩段内的膏状体沿内胆薄膜的内壁流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内胆薄膜的设置,可以引导膏状体沿内胆薄膜的内壁流动,以避免膏状体残留在管体的第一端角落内,内胆薄膜的收缩段与管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内不会再残存膏状体,最终实现了减少残存的在挤压包装结构内的膏状体。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包装结构残留膏状物的量;图5为现有技术中膏状体包装残留膏状物的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膏状体包装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包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包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包装结构残留膏状物的量;图5为现有技术中膏状体包装残留膏状物的量。在图1-5中:1-管体、2-内胆薄膜、2a-贴合段、2b-收缩段、3-膏状体。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该挤压式包装结构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减少最后残存的在挤压包装结构内的膏状体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请参阅图2-图3,本技术提供的挤压式包装结构主要用于盛装膏状体3。该挤压式包装结构包括管体1和内胆薄膜2。其中,管体1的第一端具有出口,管体1的第二端封装。管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沿着管体1轴线的两端。管体1的第一端设置有膏状体3出口,膏状体3出口的直径应该小于管体1的直径,膏状体3出口的直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管体1的第二端封装,即管体1的第二端压合在一起,以使管体1的第二端封闭。内胆薄膜2设置于管体1内部。内胆薄膜2的内腔与管体1的内腔相互独立,且内胆薄膜2的出口处贴合在管体1的出口内壁。内胆薄膜2也具有内腔和膏状体3出口,内胆薄膜2的内腔与内胆薄膜2的内腔相互独立且不连通。内胆薄膜2的出口处贴合在管体1的出口内壁,即形成内胆薄膜2出口的局部薄膜贴在管体1的出口内壁上,以使内胆薄膜2的出口与管体1的出口重合。内胆薄膜2沿管体1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2a和收缩段2b,内胆薄膜2的贴合段2a与管体1的内壁贴合,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与管体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即内胆薄膜2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2a和收缩段2b,其中收缩段2b远离贴合段2a的端部设置出口,收缩段2b更加靠近管体1的第一端,贴合段2a更靠近管体1的第二端。内胆薄膜2的贴合段2a与管体1的内壁贴合。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与管体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式包装结构时,将膏状体3盛装在内胆薄膜2的内腔内。当内胆薄膜2的贴合段2a内含有膏状体3时,挤压管体1时同时挤压内胆薄膜2的贴合段2a,以使内胆薄膜2内的膏状体3逐渐从内胆薄膜2和管体1的出口流出。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内的膏状体3沿内胆薄膜2的内壁流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内胆薄膜2的设置,可以引导膏状体3沿内胆薄膜2的内壁流动,以避免膏状体3残留在管体1的第一端角落内,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与管体1内壁之间的间隙内不会再残存膏状体3,最终实现了减少残存的在挤压包装结构内的膏状体3。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挤压包装结构残留膏状物的量;图5为现有技术中膏状体3包装残留膏状物的量。其中,内胆薄膜2和管体1出口的直径原则上尽量小,直径越小,残留在包装内的膏状体3量越少。当然,内胆薄膜2和管体1出口的直径应同时兼顾不同材质的膏状体3的粘性(流动性),粘性越大的膏状体3通常出料嘴的直径也相应大些。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内胆薄膜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管体(1),所述管体(1)的第一端具有出口,所述管体(1)的第二端封装;/n设置于所述管体(1)内部的内胆薄膜(2),所述内胆薄膜(2)的内腔与所述管体(1)的内腔相互独立,且所述内胆薄膜(2)的出口处贴合在所述管体(1)的出口内壁;/n所述内胆薄膜(2)沿所述管体(1)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2a)和收缩段(2b),所述内胆薄膜(2)的贴合段(2a)与所述管体(1)的内壁贴合,所述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与所述管体(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式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1),所述管体(1)的第一端具有出口,所述管体(1)的第二端封装;
设置于所述管体(1)内部的内胆薄膜(2),所述内胆薄膜(2)的内腔与所述管体(1)的内腔相互独立,且所述内胆薄膜(2)的出口处贴合在所述管体(1)的出口内壁;
所述内胆薄膜(2)沿所述管体(1)第二端至第一端的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贴合段(2a)和收缩段(2b),所述内胆薄膜(2)的贴合段(2a)与所述管体(1)的内壁贴合,所述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与所述管体(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式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薄膜(2)的收缩段(2b)沿远离所述贴合段(2a)的方向逐渐向所述管体(1)的轴线靠近收缩。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会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