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270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包括步骤:S1、将总水域分隔为一级水域和二级水域;S2、将二级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S3、将二级水域分隔为第一水域和第二水域;S4、将第二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本申请中,在既有建筑深基坑缺少止水措施的情况下,通过阶梯式环形封闭布置的轻型真空井来截水,通过降水管井来降水组合设置,以单纯的降水措施进行既有建筑深基坑地下水控制,使地下水位控制到开挖面以下。确保了深基坑安全与既有建筑改造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改造工程深基坑地下障碍物处理难、止水帷幕施工难的问题,节约了施工成本,也实现了地下水控制的绿色施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既有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水的有效控制是进行深基坑地下室施工的前提保障。随着绿色建造技术的发展及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国内掀起了一波既有建筑改造热潮。对于大型改造工程通常涉及地下室改造,而改造的首要前提是做好既有地下室深基坑的地下水控制。较常规新建深基坑“先止水→再降水”成熟的地下水控制技术而言,既有建筑深基坑施工往往面临地下回填障碍物多、地下水文条件受既有基础结构影响而变得复杂不规律等难题,由此导致止水帷幕成形质量极差甚至难以施工形成止水效果以及基础底板下吸附渗流难以控制等问题。如何在缺少“止水”措施的前提下,单纯依靠“降水”措施完成复杂水文条件下的地下水控制,事关深基坑安全及既有建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既有建筑深基坑降水困难等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包括步骤:S1、将总水域分隔为一级水域和二级水域;其中,在既有建筑的外周设置一级止水屏障,将一级止水屏障以外的区域标定为一级水域,将一级止水屏障以内的区域标定为二级水域;S2、将二级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其中,在一级止水屏障与既有建筑之间设置若干第一降水管井,若干第一降水管井将二级水域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S3、将二级水域分隔为第一水域和第二水域;其中,在二级水域内设置二级止水屏障,将一级止水屏障与二级止水屏障之间的区域标定为第一水域,将二级止水屏障以内的区域标定为第二水域;S4、将第二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其中,在第二水域内设置有若干第二降水管井,若干第二降水管井将第二水域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一级止水屏障包括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均匀分布于既有建筑的外周,且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依次首尾相连。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真空轻型井之间的间隔为400mm。优选地,在步骤S3中,所述二级止水屏障包括若干第二真空轻型井,若干第二真空轻型井均匀分布在二级水域内,且若干第二真空轻型井依次首尾相连。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真空轻型井之间的间隔为400mm。优选地,所述第一真空轻型井与所述第二真空轻型井均包括长为6m、直径为5m的聚乙烯管,且聚乙烯管的外侧壁设置过滤网。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降水管井之间的间距和任意相邻两个第二降水管井之间的间距均为15m-20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既有建筑深基坑缺少止水措施的情况下,通过阶梯式环形封闭布置的轻型真空井来截水及通过降水管井来降水的组合设置,以单纯的降水措施进行既有建筑深基坑地下水控制,使地下水位控制到开挖面以下。确保了深基坑安全与既有建筑改造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改造工程深基坑地下障碍物处理难、止水帷幕施工难的问题,节约了施工成本,也实现了地下水控制的绿色施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降水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实施例中深基坑降水结构的剖面图;图3为实施例中深基坑降水结构的俯视图;图中:100、一级水域;200、二级水域;210、第一水域;211、第一台阶面;220、第二水域;221、第二台阶面;300、一级止水屏障;310、第一真空轻型井;400、二级止水屏障;410、第二真空轻型井;500、第一降水管井;600、第二降水管井。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包括步骤:S1、将总水域分隔为一级水域100和二级水域200;其中,在既有建筑的外周设置一级止水屏障300,将一级止水屏障300以外的区域标定为一级水域100,将一级止水屏障300以内的区域标定为二级水域200;S2、将二级水域200的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其中,在一级止水屏障300与既有建筑之间设置若干第一降水管井500,若干第一降水管井500将二级水域200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S3、将二级水域200分隔为第一水域210和第二水域220;其中,在二级水域200内设置二级止水屏障400,将一级止水屏障300与二级止水屏障400之间的区域标定为第一水域210,将二级止水屏障400以内的区域标定为第二水域220;S4、将第二水域220的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其中,在第二水域220内设置有若干第二降水管井600,若干第二降水管井600将第二水域220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的既有建筑深基坑降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第二阶段将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根据既有建筑的地下深度将该降水步骤分为两个以上的步骤,预设更多水位高度,进而将更深的基坑进行多次降水以达到目的。该基坑结构如图2-3所示,呈阶梯状的具有第一台阶面211和低于第一台阶面211高度的第二台阶面221;当进行上述步骤时,第一预设高度可参照第一台阶面211的高度,将水位降低至低于或等于第一台阶面211;第二预设高度可参照第二台阶面221,将水位降低至低于或等于第二台阶面221;进而达到深基坑二次施工时水位低于施工平面,为二次施工提供前提条件。进一步解释为,设置一级止水屏障300的目的是为了隔绝二级水域200以外的水进入二级水域200,在抽水降低水位时,提高降水效率,且可防止水位达到第一预设高度后一级水域100中的水流进二级水域200,避免二级水域200的水位增高,有利于水位保持在第一预设高度,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同理,设置二级止水屏障400的目的是为了隔绝第二水域220以外的水进入第二水域220,在抽水降低水位时,可提高降水效率,且可防止水位达到第二预设高度后第一水域210的水流进第二水域220,避免第二水域220的水位增高,有利于水位保持在第二预设高度,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般的原基坑喷锚支护结构与回填障碍物较多,导致止水帷幕难以施工,导致内外基坑缺失止水屏障。本方法是在没有止水措施的情况下,巧妙的采用第一真空轻型井310与第二真空轻型井410代替止水帷幕作为截水止水屏障作用,而后对既有建筑深基坑进行降水改造。在深基坑的二次改造施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步骤S1中,所述一级止水屏障300包括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310,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310均匀分布于既有建筑的外周,且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310依次首尾相连。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真空轻型井310之间的间隔为400mm。在步骤S3中,所述二级止水屏障400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nS1、将总水域分隔为一级水域和二级水域;其中,在既有建筑的外周设置一级止水屏障,将一级止水屏障以外的区域标定为一级水域,将一级止水屏障以内的区域标定为二级水域;/nS2、将二级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其中,在一级止水屏障与既有建筑之间设置若干第一降水管井,若干第一降水管井将二级水域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nS3、将二级水域分隔为第一水域和第二水域;其中,在二级水域内设置二级止水屏障,将一级止水屏障与二级止水屏障之间的区域标定为第一水域,将二级止水屏障以内的区域标定为第二水域;/nS4、将第二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其中,在第二水域内设置有若干第二降水管井,若干第二降水管井将第二水域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将总水域分隔为一级水域和二级水域;其中,在既有建筑的外周设置一级止水屏障,将一级止水屏障以外的区域标定为一级水域,将一级止水屏障以内的区域标定为二级水域;
S2、将二级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其中,在一级止水屏障与既有建筑之间设置若干第一降水管井,若干第一降水管井将二级水域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一预设高度;
S3、将二级水域分隔为第一水域和第二水域;其中,在二级水域内设置二级止水屏障,将一级止水屏障与二级止水屏障之间的区域标定为第一水域,将二级止水屏障以内的区域标定为第二水域;
S4、将第二水域的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其中,在第二水域内设置有若干第二降水管井,若干第二降水管井将第二水域中的水抽离到水位降至第二预设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深基坑的降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一级止水屏障包括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若干第一真空轻型井均匀分布于既有建筑的外周,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瑞郭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