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包括承载盒,所述承载盒两侧开设有分离孔,所述分离孔呈对称分布,所述承载盒顶部固定连接有开关钮,所述承载盒右侧铰链连接有维修门,所述承载盒内腔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应急分离组件,所述承载盒内腔贯穿连接有夹持组件,通过设置的夹持组件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在医务人员需要对针头分离时,进行一个很好的卡扣限位住针筒,方便更好的分离针头,同时替代了医务人员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提高了安全系数,通过设置的放置层,首先可以很好的放置分离的针头,其次采用了紫外线灯,可以对针头进行一定程度的消毒与杀菌,防止细菌滋生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分离器是把固定或卡扣的物体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物体的机器,目前,医疗卫生部门为了控制注射器重复使用,一般采取两种方法:是制做一次性结构的注射器,使用一次后自动废掉;二是使用后将针头切除,不能再次使用,将针头除掉的方法:是手工剪掉;二是利用针头切除机,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在分离注射器或输液器针头时,通常用止血钳或直接用手分离,在分离针头过程中容易被针头刺伤,造成感染,为此,提供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帮助医务人员分离针头,同时可以多样化分离,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包括承载盒,所述承载盒两侧开设有分离孔,所述分离孔呈对称分布,所述承载盒顶部固定连接有开关钮,所述承载盒右侧铰链连接有维修门,所述承载盒内腔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应急分离组件,所述承载盒内腔贯穿连接有夹持组件,所述承载盒内腔底部开设有放置层,所述放置层内腔两侧固定连接有紫外线灯。进一步而言,所述应急分离组件包括连接块、电动推杆与分离刀,所述连接块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刀。进一步而言,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螺纹杆、带动轮、辅助套筒、带动环、L形连接杆与夹持环,所述螺纹杆外侧固定连接有带动轮,所述螺纹杆外壁螺纹连接有辅助套筒,所述辅助套筒右侧连接有带动环,所述带动环底部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杆,所述L形连接杆相对侧固定连接有夹持环。进一步而言,所述夹持组件贯穿于承载盒两侧,且呈对称分布,所述辅助套筒相对侧通过连接环螺纹连接于带动环外侧,且所述带动环内腔外侧为螺纹。进一步而言,所述紫外线灯与电动推杆一侧分布通过导线连接于开关钮,且所述开关钮、紫外线灯与电动推杆功能均相同。进一步而言,所述连接块顶部固定连接于承载盒内腔顶部,且呈对称分布。本技术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的夹持组件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在医务人员需要对针头分离时,进行一个很好的卡扣限位住针筒,方便更好的分离针头,同时替代了医务人员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提高了安全系数。2、通过设置的应急分离组件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在医务人员需要对针头分离时,如若不是一次性结构的注射器,通过此设置与夹持组件协作,可以很好的对针头进行分离。3、通过设置的放置层,首先可以很好的放置分离的针头,其次采用了紫外线灯,可以对针头进行一定程度的消毒与杀菌,防止细菌滋生的情况。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内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部件连接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内腔俯视图;图中标号:1、承载盒;2、分离孔;3、开关钮;4、维修门;5、应急分离组件;6、夹持组件;7、放置层;8、紫外线灯;9、连接块;10、电动推杆;11、分离刀;12、螺纹杆;13、带动轮;14、辅助套筒;15、带动环;16、L形连接杆;17、夹持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4所示,包括承载盒1,所述承载盒1两侧开设有分离孔2,所述分离孔2呈对称分布,所述承载盒1顶部固定连接有开关钮3,所述承载盒1右侧铰链连接有维修门4,所述承载盒1内腔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应急分离组件5,所述承载盒1内腔贯穿连接有夹持组件6,所述承载盒1内腔底部开设有放置层7,所述放置层7内腔两侧固定连接有紫外线灯8。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应急分离组件5包括连接块9、电动推杆10与分离刀11,所述连接块9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10,所述电动推杆10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刀11,所述连接块9顶部固定连接于承载盒1内腔顶部,且呈对称分布,所述紫外线灯8与电动推杆10一侧分布通过导线连接于开关钮3,且所述开关钮3、紫外线灯8与电动推杆10功能均相同,所述应急分离组件5,可以在医务人员需要对针头分离时,如若不是一次性结构的注射器,通过此设置与夹持组件6协作,可以很好的对针头进行分离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辅助套筒14相对侧通过连接环螺纹连接于带动环15外侧,且所述带动环15内腔外侧为螺纹,辅助套筒14在螺纹杆12上移动(首先是螺纹连接,其次顺时针为横向向内移动,逆时针为横向向外侧移动),辅助套筒14通过连接环螺纹连接的带动环15,很好的保障了既可以带着带动环15横向移动,又可以很好的确定带动环15不是旋转横向移动。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夹持组件6包括螺纹杆12、带动轮13、辅助套筒14、带动环15、L形连接杆16与夹持环17,所述螺纹杆12外侧固定连接有带动轮13,所述螺纹杆12外壁螺纹连接有辅助套筒14,所述辅助套筒14右侧连接有带动环15,所述带动环15底部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杆16,所述L形连接杆16相对侧固定连接有夹持环17,所述夹持组件6,在医务人员需要对针头分离时,进行一个很好的卡扣限位住针筒,方便更好的分离针头,同时替代了医务人员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提高了安全系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使用前,此装置上的各个电器均通过导线连接于外部电源且通过开关钮3控制,将使用后的针管通过分离孔2拆入到承载盒1内腔,通过拧动带动轮13,带动轮13带着螺纹杆12进行旋转,螺纹杆12带着辅助套筒14进行旋转,带动环15内腔外侧为螺纹,辅助套筒14在螺纹杆12上移动(首先是螺纹连接,其次顺时针为横向向内移动,逆时针为横向向外侧移动),辅助套筒14通过连接环螺纹连接的带动环15,很好的保障了既可以带着带动环15横向移动,又可以很好的确定带动环15不是旋转横向移动,辅助套筒14带着带动环15横向向内侧移动,同时带着L形连接杆16与夹持环17移动,可以固定住需要分离的针头,如若是一次性针头直接拔掉即可,如若是整体针头,在需要按下开关钮3,控制电动推杆10垂直向下带着分离刀11,分离刀11对整体的针头进行切割分离,分离后的针头掉落至放置层7,通过开关钮3控制紫外线灯8,紫外线灯8对针头进行杀菌与防护。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包括承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盒(1)两侧开设有分离孔(2),所述分离孔(2)呈对称分布,所述承载盒(1)顶部固定连接有开关钮(3),所述承载盒(1)右侧铰链连接有维修门(4),所述承载盒(1)内腔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应急分离组件(5),所述承载盒(1)内腔贯穿连接有夹持组件(6),所述承载盒(1)内腔底部开设有放置层(7),所述放置层(7)内腔两侧固定连接有紫外线灯(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包括承载盒(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盒(1)两侧开设有分离孔(2),所述分离孔(2)呈对称分布,所述承载盒(1)顶部固定连接有开关钮(3),所述承载盒(1)右侧铰链连接有维修门(4),所述承载盒(1)内腔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应急分离组件(5),所述承载盒(1)内腔贯穿连接有夹持组件(6),所述承载盒(1)内腔底部开设有放置层(7),所述放置层(7)内腔两侧固定连接有紫外线灯(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分离组件(5)包括连接块(9)、电动推杆(10)与分离刀(11),所述连接块(9)底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10),所述电动推杆(10)底部固定连接有分离刀(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分离孔结构的医用针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6)包括螺纹杆(12)、带动轮(13)、辅助套筒(14)、带动环(15)、L形连接杆(16)与夹持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彦芳,马晓桃,刘蓉,莫美凤,陈淑娟,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