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13551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及其应用,所述外用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板蓝根30份、大青叶30份、赤芍12份、丹参30份、制香附18份、木贼27份、鸭跖草30份、红花27份、细辛15份、威灵仙45份、薏苡仁90份。所述外用剂包括洗剂、凝胶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粉剂、片剂(如外用泡腾片)、栓剂、橡胶膏剂、喷雾剂、巴布膏剂、透皮贴剂、搽剂、膜剂或沐浴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外用剂可根据患者需要随机选取,且所用中药组合物符合“君臣佐使”配伍之间以及各药味间的重量份配比最优,对于皮肤疣患者、尤其难治性以及多发性皮肤疣患者疗效佳,患者依从性高,可很好的应用于临床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制剂及中药组合物
,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环境的改变,现代人群的机体免疫力普遍降低,人们生活之间的接触程度也越来越密切、频繁,故皮肤疣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多发性、难治性皮肤疣一直是学者们探究治疗的重点。皮肤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皮肤表面异常增生的良性赘生物。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寻常疣、扁平疣和跖疣。皮肤疣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颜面部等处,严重影响美观及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疣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很多,主要以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为主要手段,包括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外科手术切除等,临床治疗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极易反复发作、多存在病程持续、较易形成瘢痕、残留亚临床病灶或潜伏HPV病毒未完全杀灭及易复发等缺点,尤其对难治性和多发性疣的根治效果欠佳。西医治疗疣的近期疗效不错,但不能抑制和清除病毒,无法降低复发率,并且存在创面大、易感染、难愈合、治疗痛苦、易复发等问题,尤其儿童不易配合。可见图3及图4所示。中医学对疣的记载源远流长,古籍文献中就已详细记载了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大量的现代中医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皮肤疣在治愈率、复发率、耐受性等方面相比西医都有突出的优势,尤其在治疗多发性和难治性的皮肤疣中有更好的疗效。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治疗皮肤疣的中药外用剂,经过多年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疗效佳,且对于难治性以及复发性皮肤疣疗效佳。关于本专利技术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及其应用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及其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所述外用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板蓝根20-30份、大青叶20-30份、赤芍12-15份、丹参20-30份、制香附15-20份、木贼25-30份、鸭跖草20-30份、红花25-30份、细辛10-15份、威灵仙40-45份、薏苡仁80-90份。优选地,所述外用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板蓝根30份、大青叶30份、赤芍12份、丹参30份、制香附18份、木贼27份、鸭跖草30份、红花27份、细辛15份、威灵仙45份、薏苡仁90份。进一步地,所述外用剂包括洗剂、凝胶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粉剂、片剂、栓剂、橡胶膏剂、喷雾剂、巴布膏剂、透皮贴剂、搽剂、膜剂或沐浴剂。优选地,所述外用剂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照所述重量份配比取各原料药,将各原料药洗净、烘干、粉碎,研成细末;(2)将药材细末用2-3倍量的乙醇浸泡后,超声5-15min,在50-70℃下浸渍3-4h,分离得到药渣与浸渍液;(3)将药渣用4-5倍量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次得到提取液,将浸渍液与提取液合并得到混合液;(4)将混合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浓缩滤液至室温相对密度为1.01-1.10的浓缩液,之后灭菌,密封。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外用剂在制备治疗皮肤疣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外用剂在制备治疗难治性皮肤疣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外用剂在制备治疗多发性皮肤疣的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所述皮肤疣是指寻常疣、跖疣和扁平疣。依据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本方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如下:板蓝根,按干燥品计算,含(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020%。饮片,含(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030%。大青叶,按干燥品计算,含靛玉红(C16H10N2O2)不得少于0.020%。赤芍,按干燥品计算,含靛玉红(C16H10N2O2)不得少于0.020%。丹参,按干燥品计算,含丹酚酸B(C36H30O16)不得少于3.0%。含丹参酮ⅡA(C19H18O3)、隐丹参酮(C19H20O3)和丹参酮I(C18H12O3)的总量不得少于0.25%。威灵仙,按干燥品计算,含齐墩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30%。薏苡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油三油酸酯(C57H104O6),不得少于0.50%;饮片含甘油三油酸酯不得少于0.40%。红花,按干燥品计算,含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H32O16)不得少于1.0%。含山柰酚(C15H10O6)不得少于0.050%。木贼,按干燥品计算,含山柰酚(C15H10O6)不得少于0.20%。鸭跖草,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6.0%。制香附,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细辛,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三法)。总灰分不得过12.0%(通则2302)。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通则2302)。按干燥品计算,含马兜铃酸I(C17H11NO7)不得过0.001%。方解:现代中医学者认为疣病的病因病机总归于内虚而外感,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外感风热毒邪,凝聚肌肤所致,或湿热内蕴,气血阻滞,筋气不荣,遂生赘疣,或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而外伤、摩擦是其诱因。本专利技术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全方主要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为主,方中薏苡仁为君药,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外用可直接作用于疣体,具有杀毒祛疣散结的功效。臣药为板蓝根、大青叶、威灵仙,其中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具有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癌、增强免疫调节等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内毒素的作用,二者协助君药发挥清热解毒,祛疣散结之功效;疣生于肌肤,易受外来邪气侵扰,而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寒热湿毒邪,着于肌肤为疣,故驱除风邪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具有镇痛、抗微生物等作用,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可解毒于内、驱邪于外,并防止皮肤疣皮损进一步加重。赤芍、丹参、红花、鸭跖草功能清热凉血、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制香附、木贼、细辛通窍止痛,疏风散邪,均为佐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功效。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在总结中医学古文献中治疗疣方法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优选各原料药以及之间的配比,各药味间符合“君臣佐使”配伍治则,且药物采用中药煎取药液后浸泡皮损处,其制备的外用剂尤其对多发性皮肤疣相对于现代医学疗效肯定、无明显毒副作用、无创伤性损害、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好,并且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研究应用。附图说明附图1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组方治疗寻常疣前后皮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板蓝根20-30份、大青叶20-30份、赤芍12-15份、丹参20-30份、制香附15-20份、木贼25-30份、鸭跖草20-30份、红花25-30份、细辛10-15份、威灵仙40-45份、薏苡仁80-9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皮肤疣的外用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板蓝根20-30份、大青叶20-30份、赤芍12-15份、丹参20-30份、制香附15-20份、木贼25-30份、鸭跖草20-30份、红花25-30份、细辛10-15份、威灵仙40-45份、薏苡仁80-9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板蓝根30份、大青叶30份、赤芍12份、丹参30份、制香附18份、木贼27份、鸭跖草30份、红花27份、细辛15份、威灵仙45份、薏苡仁9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剂包括洗剂、凝胶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粉剂、片剂、栓剂、橡胶膏剂、喷雾剂、巴布膏剂、透皮贴剂、搽剂、膜剂或沐浴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剂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福伦郭冬婕郭婉军邓禹刘特华亮马天杨滢瑶迮侃王一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