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口型地笼网,涉及渔业捕捞工具技术领域,包括中段和设在中段两端的囊网,中段主要由n+1个框架分成n个档,每个档外包缝聚乙烯丝网筛绢构成,其中n为大于零的自然数,每一档两侧各开一个有倒须的开口,且两侧的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同,所述框架由铅丝围成。灵活的鱼类从一个开口进入到地笼,可从另一个卡扣直接逃出,而虾蟹因不灵活则不易从开口逃出地笼,通过逃跑(逃逸)率的不同从,实现有选择的多捕获虾蟹类生物,从而提高了捕捞外来物种、保护原有鱼类资源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口型地笼网
本技术涉及渔业捕捞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对口型地笼网。
技术介绍
淡水水域现阶段常用地笼(地笼网)为带帽型地笼,如图1和2所示,全长15.6m,网目尺寸为3-6mm。地笼分三段,地笼中段1长9.6m;地笼两端为囊网2,囊网2各长3.0m。中段1是由25个梯形框架4分成24档外包缝聚乙烯丝网筛绢3构成,每档间距0.4m。梯形框架4是由8号铅丝(直径4.0mm)弯成凵字形,框底长0.6m,两侧的框立柱净高0.4m,上框杆为长0.7m、直径0.1m的竹竿,两侧的框立柱插过上框杆后的出头向外侧弯倒,上框杆两头各伸出框架约0.05m,形成带帽型地笼的骨架(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由于上表面更宽,相对下表面凸出,因此取名带帽型地笼)。两幅0.7m宽的聚乙烯丝网筛绢3缝合成一幅,包缝框架4的底边与两立柱边;一幅0.7m宽的聚乙烯丝网筛绢3覆盖缝合在25根竹竿上框;每一档两侧各开一个有倒须的开口5,两个开口5错位设置,提高捕获率。地笼中段的两端各缝接一个囊网2(囊网袋),囊网2长3.0m。囊网2内安装4个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竹片弯成的撑圈6,其直径依次为φ0.6m、φ0.5m、φ0.4m、φ0.3m,4个撑圈6的间距及与中段1的距离均为0.5m,前一个撑圈6均扎有伸入后一个撑圈6中的网片缝制的倒须。带帽型地笼网网目尺寸过密,捕捞渔获物中幼鱼占比较高;上层的带帽型设计,使带帽型地笼捕捞渔获物中鱼类占比高于虾蟹类;开口错位设计属于易进难出的类型,灵活的鱼类和不灵活的虾蟹类水生生物均则不易逃出,不易实现有选择的多捕获虾蟹类生物。由于人们放生和工厂养殖逃逸等原因,我国淡水水域多数存在外来物种入侵情况,代表品种为克氏原螯虾,从捕捞外来物种、保护原有鱼类资源的角度比较,现有地笼网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对口型地笼网,以解决现有带帽型地笼由于捕捞渔获物中鱼类占比高于虾蟹类而导致的捕捞外来物种、保护原有鱼类资源能力较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对口型地笼网,其包括中段和设在中段两端的囊网,中段主要由n+1个框架分成n个档,每个档外包缝聚乙烯丝网筛绢构成,其中n为大于零的自然数,每一档两侧各开一个有倒须的开口,且两侧的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同,所述框架由铅丝围成。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为上下边框长为0.5m、左右边框长为0.35m的矩形框架;或者,所述框架为高度为0.35m、底部宽0.5m且顶部为圆弧形的半圆框架。进一步地,n=22。进一步地,所述对口型地笼网长17m,囊网长3m,中段长11m,每档间隔0.5m。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框架由8号铅丝围成。进一步地,囊网内安装4个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撑圈,4个撑圈直径依次为0.35m、0.3m、0.25m、0.2m。进一步地,4个撑圈的间距均为0.5m,直径0.35m的撑圈距中段的距离为0.5m。进一步地,前一个撑圈扎有伸入后一个撑圈中的网片缝制的倒须。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现有的地笼网,开口是错开的,灵活的鱼类和不灵活的虾蟹类水生生物从一侧的开口进入到地笼内,不易从另一侧或同侧的开口逃出,对于鱼类和虾蟹类不作区分的捕捞,不能有选择的捕捞虾蟹类。本技术的对口型地笼网,灵活的鱼类从一个开口进入到地笼,可从另一个卡扣直接逃出,而虾蟹因不灵活则不易从开口逃出地笼,通过逃跑(逃逸)率的不同,实现有选择的多捕获虾蟹类生物,从而提高了捕捞外来物种、保护原有鱼类资源的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的带帽型地笼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技术介绍
中的带帽型地笼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对口型地笼网的结构示意图(矩形框架);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对口型地笼网的俯视图(矩形框架);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对口型地笼网的断面图(矩形框架);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对口型地笼网的局部视图(矩形框架);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对口型地笼网的结构示意图(半圆框架);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对口型地笼网的断面图(半圆框架);图中:1-中段,2-囊网,3-聚乙烯丝网筛绢,4-框架,5-开口,6-撑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如图3-6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对口型地笼网,网长17m,分三段,中段1长11m,两端的囊网2各长3.0m。中段1是由23个矩形框架4分成22档,每个档外包缝聚乙烯丝网筛绢3构成,每档间距0.5m,每一档两侧各开一个有倒须的开口5,且两侧的开口5位置相同。框架4是由8号铅丝(直径4.0mm)围成,网宽0.5m,网高0.35m,即矩形框架4的上下边框长为0.5m,矩形框架4的左右边框长为0.35m,与现有的框架相比,不再是上大下小的梯形,因此不具有“帽”,侧面也不再具有导向性。囊网2内安装4个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撑圈6,其直径依次为φ0.35m、φ0.3m、φ0.25m、φ0.2m,4个撑圈6的间距及与中段1的距离均为0.5m,前一个撑圈6均扎有伸入后一个撑圈6中的网片缝制的倒须。现有的地笼网,开口是错开的,灵活的鱼类和不灵活的虾蟹类水生生物从一侧的开口进入到地笼内,不易从另一侧或同侧的开口逃出,对于鱼类和虾蟹类不作区分的捕捞,不能有选择的捕捞虾蟹类。本技术的对口型地笼网,灵活的鱼类从一个开口进入到地笼,可从另一个卡扣直接逃出,而虾蟹因不灵活则不易从开口逃出地笼,通过逃跑(逃逸)率的不同,实现有选择的多捕获虾蟹类生物,从而提高了捕捞外来物种、保护原有鱼类资源的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口型地笼网,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段和设在中段两端的囊网,中段主要由n+1个框架分成n个档,每个档外包缝聚乙烯丝网筛绢构成,其中n为大于零的自然数,每一档两侧各开一个有倒须的开口,且两侧的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同,所述框架由铅丝围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口型地笼网,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段和设在中段两端的囊网,中段主要由n+1个框架分成n个档,每个档外包缝聚乙烯丝网筛绢构成,其中n为大于零的自然数,每一档两侧各开一个有倒须的开口,且两侧的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同,所述框架由铅丝围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口型地笼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上下边框长为0.5m、左右边框长为0.35m的矩形框架;
或者,所述框架为高度为0.35m、底部宽0.5m且顶部为圆弧形的半圆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口型地笼网,其特征在于,n=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口型地笼网,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文斌,张海鹏,王慎知,许玉甫,李怡群,王真真,刘金珂,杨金晓,杨春晖,钟喆,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