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包括机架、旋耕机构、刮平挡板Ⅰ、滴灌分垄犁头、缠绕有滴灌管的转轮Ⅰ、压管轮、撒肥分垄犁头、肥料仓、刮平挡板Ⅱ、缠绕有地膜的转轮Ⅱ、压地膜轮、割膜机构、播种器、垄眼覆土板、压辊,其技术要点是:旋耕机构和刮平挡板Ⅰ之间设有承接旋耕机构翻起的土壤的前送土机构,前送土机构由对称设于机架内的前左、右螺旋输送器组成,机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前左、右螺旋输送器连通的中间螺旋输送器,垄眼覆土板和播种器之间设有与两个中间螺旋输送器连通的后左、右螺旋输送器。连续完成土地旋耕平整、铺管、覆膜、点种和压实覆土作业,运行平稳,作业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适用于水稻旱种和高梁、玉米等其他农作物播种。
技术介绍
穴位播种机,简称穴播机,即按一定行距和穴距,将种子成穴播种的种植机械。每穴可播1粒或数粒种子,分别称单粒精播或多粒穴播,主要用于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豆类等中耕作物,又称中耕作物播种机。目前,水稻旱种是一种新兴的水稻种植方法,与常规移栽水稻相比,节约了大量的耕、整地用水,改育秧移栽为旱地直播,简化了田间操作工序,使生产用工减少,劳动强度明显降低。而为适应水稻旱种的推广,我国已经在穴位播种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适用于水稻旱种的播种机械,以进一步强化水稻旱种的优势。参见CN107046832A公开的水稻旱种播种机,现有的适于水稻旱种的播种机械由牵引部分、整地部分、铺管部分、传动部分、垄沟铺膜压土部分、整形部分、膜边压土部分、播种部分组成,可按序完成平整土地、铺滴灌管、铺膜、压土、整型、垄沟种、播种作业。然而经过长期使用后发现,现有的作为适用于水稻旱种和高梁、玉米等其他农作物穴播的播种机械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机械铺膜后先压土,再挖穴播种,最后刮平盖土,先铺膜、后压土的作业形式使播种轮在土面上行走不稳定,导致播种作业不稳定,同时对于一些含水量大的泥土来说,容易导致偶有播种位置覆土盖不全,暴露在外;2、在含水量大的土壤处作业时,播种轮的播种口容易被泥土粘连阻塞,影响顺利播种;3、播种轮圆周方向上各个播种口的间距一定,点播穴距不能调节,使用不灵活,不适于多种农作物播种,使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可靠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连续完成土地旋耕平整、铺管、覆膜、点种和压实覆土作业,运行平稳,作业效率高,解决了播种轮作业不稳定、播种位置盖土不全、播种口易被泥土粘连阻塞、各播种口间距不能调节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包括机架、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上的旋耕机构、刮平挡板Ⅰ、滴灌分垄犁头、缠绕有滴灌管的转轮Ⅰ、压管轮、撒肥分垄犁头、肥料仓、刮平挡板Ⅱ、缠绕有地膜的转轮Ⅱ、压地膜轮、割膜机构、播种器、垄眼覆土板、压辊,其技术要点是:所述旋耕机构和刮平挡板Ⅰ之间设有承接旋耕机构翻起的土壤的前送土机构,所述前送土机构由对称设于机架内的前左、右螺旋输送器组成,所述机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前左、右螺旋输送器连通的中间螺旋输送器,所述垄眼覆土板和播种器之间设有与两个中间螺旋输送器连通的后左、右螺旋输送器,所述中间螺旋输送器靠近机架的侧壁中部设有用于覆盖地膜边缘的落土孔Ⅰ,所述后左、右螺旋输送器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覆盖地膜上播种穴位的落土孔Ⅱ。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播种器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种子仓、与种子仓连通的多个下料管、与下料管连通的空心播种轴、利用轴承支撑于空心播种轴上的播种轮,所述播种轮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点播口,所述点播口的内端设有与播种轮配合的支撑板,所述播种轮上设有对应支撑板的滑槽,相邻两个点播口的支撑板相互搭接,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上设有一对支撑柱,每个支撑柱上固定有上、下两个限位块,导向杆Ⅰ穿过上、下两个限位块且上、下两个限位块之间的导向杆Ⅰ上套装有弹簧Ⅰ,所述弹簧Ⅰ的下端与下限位块连接,上端与导向杆Ⅰ连接,两个导向杆Ⅰ的下端共同连接有触动板,所述触动板的下表面设有连杆,所述点播口的内端口处铰接有播种门且播种门的内侧面与连杆铰接,所述空心播种轴中部固定有触动杆,所述触动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两个导向杆Ⅰ之间,触动杆的触动端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播种轴正下方,且触动端距空心播种轴的距离大于触动板至空心播种轴的距离,触发时,触动杆的触动端顶压于转动至其下方的触动板上表面。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播种轮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大、小支撑环,所述点播口外周面套装有钢丝圈,播种轮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对应钢丝圈的导向杆Ⅱ,所述导向杆Ⅱ的下端与钢丝圈固定,导向杆Ⅱ依次穿过大、小支撑环,位于大、小支撑环之间的导向杆Ⅱ上套装有弹簧Ⅱ,所述弹簧Ⅱ的下端与大支撑环连接,上端与导向杆Ⅱ连接,所述空心播种轴的两端下方分别设有除泥触发件,所述除泥触发件的下表面至空心播种轴的距离大于导向杆Ⅱ上端至空心播种轴的距离,触发时除泥触发件的下表面顶压于转动至其下方的导向杆Ⅱ的上端。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播种轮的一个侧面上设有两个除泥触发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最下方点播口两侧。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机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承重轮组。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肥料仓底部设有多个撒肥管,所述撒肥管下端位于撒肥分垄犁头和刮平挡板Ⅱ之间,撒肥管数量与撒肥分垄犁头的数量相等,撒肥分垄犁头所形成的垄沟数量与播种垄台的数量相等,且位于播种垄台的边侧。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滴灌分垄犁头的数量少于播种垄台的数量,相邻两个滴灌分垄犁头之间跨跃多个播种垄台。上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所述割膜机构由固定于机架上的液压缸、与液压缸缸杆连接的割刀组成,工作状态时,割刀被升起,铺膜结束后液压缸驱动割刀下行,切断地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先播种后覆土的形式,通过前左、右螺旋输送器将旋耕机构翻起的土壤向两侧传送,再由两个中间螺旋输送器将土送往后左、右螺旋输送器,最终通过多个落土孔Ⅱ将土覆盖在地膜上形成的播种穴位所在垄台,这种后覆土形式,保证了播种轮在地膜上行走稳定,播种作业稳定性大大提升,同时播种穴位覆盖全面,种子不会暴露在外,操作难度小。2、播种轮各个点播口的支撑板可在播种轮的滑槽中滑动,因此,可通过调整相邻两个点播口的间距调整播种穴距,以适应不同作物穴距不同的要求,而相邻两个点播口的支撑板相互搭接,避免了调整穴距后种子漏出。3、点播口外周面套装有钢丝圈,通过除泥触发件的下表面顶压于转动至其下方的导向杆Ⅱ的上端,进而带动钢丝圈在点播口外周面移动,将粘接于点播口外周面的泥土刮除,避免了播种位置被泥土所粘连阻塞播种。4、播种门的触动板及触动杆等位于播种轮的内侧,不会被泥土粘连,因此,保证了顺利播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左视图;图4是播种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侧视图;图6是播种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侧视图。图中:1.机架、2.旋耕机构、3.前送土机构、4.刮平挡板Ⅰ、5.滴灌分垄犁头、6.转轮Ⅰ、7.压管轮、8.撒肥分垄犁头、9.撒肥管、10.刮平挡板Ⅱ、11.转轮Ⅱ、12.压地膜轮、13.中间螺旋输送器、14.落土孔Ⅰ、15.割刀、16.播种轮、17.后左螺旋输送器、18.垄眼覆土板、19.压辊、20.种子仓、21.承重轮组、22.肥料仓、23.后右螺旋输送器、24.前左螺旋输送器、25.前右螺旋输送器、26.下料管、27.点播口、28.大支撑环、29.空心播种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包括机架、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上的旋耕机构、刮平挡板Ⅰ、滴灌分垄犁头、缠绕有滴灌管的转轮Ⅰ、压管轮、撒肥分垄犁头、肥料仓、刮平挡板Ⅱ、缠绕有地膜的转轮Ⅱ、压地膜轮、割膜机构、播种器、垄眼覆土板、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机构和刮平挡板Ⅰ之间设有承接旋耕机构翻起的土壤的前送土机构,所述前送土机构由对称设于机架内的前左、右螺旋输送器组成,所述机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前左、右螺旋输送器连通的中间螺旋输送器,所述垄眼覆土板和播种器之间设有与两个中间螺旋输送器连通的后左、右螺旋输送器,所述中间螺旋输送器靠近机架的侧壁中部设有用于覆盖地膜边缘的落土孔Ⅰ,所述后左、右螺旋输送器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覆盖地膜上播种穴位的落土孔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包括机架、由前至后依次设于机架上的旋耕机构、刮平挡板Ⅰ、滴灌分垄犁头、缠绕有滴灌管的转轮Ⅰ、压管轮、撒肥分垄犁头、肥料仓、刮平挡板Ⅱ、缠绕有地膜的转轮Ⅱ、压地膜轮、割膜机构、播种器、垄眼覆土板、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机构和刮平挡板Ⅰ之间设有承接旋耕机构翻起的土壤的前送土机构,所述前送土机构由对称设于机架内的前左、右螺旋输送器组成,所述机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前左、右螺旋输送器连通的中间螺旋输送器,所述垄眼覆土板和播种器之间设有与两个中间螺旋输送器连通的后左、右螺旋输送器,所述中间螺旋输送器靠近机架的侧壁中部设有用于覆盖地膜边缘的落土孔Ⅰ,所述后左、右螺旋输送器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覆盖地膜上播种穴位的落土孔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多功能穴位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器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种子仓、与种子仓连通的多个下料管、与下料管连通的空心播种轴、利用轴承支撑于空心播种轴上的播种轮,所述播种轮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点播口,所述点播口的内端设有与播种轮配合的支撑板,所述播种轮上设有对应支撑板的滑槽,相邻两个点播口的支撑板相互搭接,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上设有一对支撑柱,每个支撑柱上固定有上、下两个限位块,导向杆Ⅰ穿过上、下两个限位块且上、下两个限位块之间的导向杆Ⅰ上套装有弹簧Ⅰ,所述弹簧Ⅰ的下端与下限位块连接,上端与导向杆Ⅰ连接,两个导向杆Ⅰ的下端共同连接有触动板,所述触动板的下表面设有连杆,所述点播口的内端口处铰接有播种门且播种门的内侧面与连杆铰接,所述空心播种轴中部固定有触动杆,所述触动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两个导向杆Ⅰ之间,触动杆的触动端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播种轴正下方,且触动端距空心播种轴的距离大于触动板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恩龙,汪有坤,
申请(专利权)人:汪有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