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94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包括:一主体;一红外发射层,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侧面;一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上部;一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另下部,一第一引线,其上部连接第一电极,且第一引线和红外发射层之间绝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绝缘。采用红外加热的方式,热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其能量利用率高,缩短了加热烟支所需的时间,可以短时间将烟支加热至预定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一种用于加热烟草的低温加热不燃烧装置,其包括一壳体,壳体内装设有加热器、控制器、电池,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加热器,所述电池为控制器、加热器的工作提供电能,所述加热器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加热棒,加热棒一般由陶瓷材料制成,然后在加热棒的表面涂布发热电阻,一般为缠绕发热丝,然后在涂布保护层,例如釉层,釉层本身具有耐磨性,将发热电阻密封于所述主体,釉层既可以防止发热电阻与外界氧气接触,又可以防止发热电阻收到烟丝的摩擦,导致发热电阻磨损,还可防止高温时重金属的析出。使用时,将加热棒插置于烟支的烟丝中,发热电阻通电,产生的热量通过釉层传递给烟丝,这种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发热传递到烟支中,其能量利用率低,且传导的时间慢,不利于烟支的快速加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具有红外高透射、能量利用率高的特性。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包括:一主体;一红外发射层,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侧面;一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上部;一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另下部,一第一引线,其上部连接第一电极,且第一引线和红外发射层之间绝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绝缘。所述主体由陶瓷材料制成,所述红外发射层涂布于所述陶瓷的侧面,第一电极呈环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上部,且第一电极连接红外发射层的上部,所述第二电极呈环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下部,第二电极连接红外发射层的下部,所述第二电极的下表面向上贯设一开口,所述开口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红外发射层的上部,并于此处形成一镂空区域,第一引线设置于所述镂空区域,且第一引线和红外发射层的侧壁具有预留间隙,第一引线和第二电极的开口之间也具有预留间隙。所述红外发射层为涂布于所述主体的一石墨烯涂层。本技术红外发热层产生红外线,线切割对于传统的发热丝传导热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红外线的利用率,其能量利用率高,缩短了加热烟支所需的时间,可以短时间将烟支加热至预定温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主体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红外发射层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红外发射层和第一电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电极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保护层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保护层和底座装配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红外发射层和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侧面展开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组装后整体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设计的,首先对一些用语进行简单介绍。首先要了解红外线灯的原理:红外线灯是将钨丝伸入充气的石英管中构成。钨丝通电后发热并加热石英管中的气体,由此产生红外线电磁波。红外线向外辐射,可以用来加热。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1mm到760纳米(n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其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体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以下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还有,远红外的穿透性强,加热温度均匀,温度梯度明显小于传统的加热片,并且具有远红外的优势,利用这项技术可提高加热效率,要注意提高被加热物料对辐射线的吸收能力,使其分子振动波长与远红外光谱波长相匹配。红外辐射涂层具有导电和红外辐射的双重功能,且这两种功能均为同一种物质具有,使其在通电时可以迅速的将热量转换为红外辐射。具体的,本体式红外辐射涂层是由ABO3型钙钛矿材料在耐高温透明基体管表面成膜获得,其中A位原子为La、Sr、Ca、Mn、Co中的至少一种,B位原子为Al、Ni、Fe、Co、Mn、Mo和Cr中的至少一种,红外辐射涂层的电阻在0.3-8Ω,红外辐射涂层的厚度在0.2-200μm。本设计提供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包括:一主体1;一红外发射层2,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侧面;一第一电极3,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2的上部;一第二电极4,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2的另下部,一第一引线5,其上部连接第一电极3,且第一引线5和红外发射层2之间绝缘,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绝缘。所述主体1由陶瓷材料/玻璃等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红外发射层2涂布于所述陶瓷的侧面,第一电极3呈环状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上部,且第一电极3连接红外发射层2的上部,所述第二电极4呈环状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下部,第二电极4连接红外发射层2的下部,所述第二电极4的下表面向上贯设一开口,所述开口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红外发射层2的上部,并于此处形成一镂空区域,第一引线5设置于所述镂空区域,且第一引线5和红外发射层2的侧壁具有预留间隙,第一引线5和第二电极4的开口之间也具有预留间隙6。所述红外发射层2为涂布于所述主体1的一石墨烯涂层。红外发射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引线均被一保护层7覆盖,保护层7一方面可以保证将它们置于同一平面内,还可防止高温环境下重金属的析出,保护层7举例为釉等。使用时,将第一引线5连接电源的一极,以正极为例,电流从正极流出,通过第一引线5向上流动,进入第一电极3,沿着第一电极3水平环形流动,通过石墨烯涂层向下流动,然后通过第二电极4流入电源的负极,电流通过石墨烯涂层,产生热量,石墨烯涂层激发红外线,红外线将烟支中的烟丝进行热辐射,将烟丝加热,预留间隙6可以防止正负极至今短路,保证负极极电性的独立传输。相对于传统的电阻式加热方式,大大提高了加热的效率,缩短了加热的时间,热辐射使烟丝受热均匀,同时红外加热本身就提高了热转化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主体;/n一红外发射层,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侧面;/n一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上部;/n一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另下部,/n一第一引线,其上部连接第一电极,且第一引线和红外发射层之间绝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绝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
一红外发射层,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侧面;
一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上部;
一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红外发射层的另下部,
一第一引线,其上部连接第一电极,且第一引线和红外发射层之间绝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绝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让式红外加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由陶瓷材料制成,所述红外发射层涂布于所述陶瓷的侧面,第一电极呈环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上部,且第一电极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廷东李建伟彭争战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新宜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